
藏族民俗风情.docx
7页藏族民俗风情藏族重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重要聚居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此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摸索藏族的民俗风情,一定要从藏族的来源与分布、藏族的民居民俗,藏族的服饰民俗、藏族的婚恋嫁娶、藏族的宗教信奉等多方面更具体更进一步的探究,才干更好地理解这个具有丰富文化气息的民族一、藏族的来源与分布藏族是一种历史悠久、勤快、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藏族的来源古老传奇,文明多样,藏族的分布集聚性强,藏族的人口较多,藏族的文化底蕴独有的文化气息十分丰富1、藏族的来源在西藏地区的多次考古发掘,充足阐明了在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并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她们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其他古老的民族同样,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自然界的理解,生产力的缓慢提高,逐渐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部落发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变人”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特别是卡若遗迹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卡若遗迹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发现于一九七七年在澜沧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海拔高度3100米。
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迹两次发掘共获房屋遗迹28座,石工具7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万余件,装饰品50件,以及粟米、动物骨骸等卡着遗迹经放射性碳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一方面在生产工具方面,遗迹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所有特性,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巨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另一方面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国石台、石围圈等藏族的来源说法诸多,但每一种说法都体现了藏族源远流长的来源历史,以及藏族人们从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流传了文明的底蕴2、藏族的分布藏族分布在国内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四省地区藏族是汉族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藏族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藏族又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博” “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境和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地区的人自称为“安多娃”。
统称为“博巴”藏族一般分为三大区,分别是卫藏,涉及西藏阿里、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以及那曲的一部分地区康巴(涉及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木里、云南迪庆),安多(涉及青海、甘肃甘南、四川阿坝)在这三大区中有几种特殊支系,分别是嘉绒藏族、华锐藏族、白马藏族二、藏族的民居民俗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某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阐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西藏的老式民居,与西藏的其她文化形态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一点六至两米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尚有可容上百人约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三、藏族的服饰民俗藏族的服装重要是老式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多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爱慕“哈达”,把它看作是最贵重的礼物哈达”是洁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重要分布在国内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构造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构造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阔,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种臂膀,以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性大概远在战国此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存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多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目前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获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致。
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既有一定的构造特性,又有许多级别和地区性的差别,尚有某些特定的服饰制度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级别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因此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构造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四、藏族的婚恋嫁娶藏族的婚恋礼俗,从择亲选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同步,又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呈现出老式与现代交错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1、求婚藏族青年男女择偶求婚,各地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都是在互相结识、通过恋爱而结为夫妻但是,她们的恋爱方式却颇具特色在青海藏区抢帽子就是其中之一,这重要是男方求于女方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她不是先去向姑娘求婚,颂吐白己的爱慕之心,而是设法抢走姑娘头上的帽子抢到帽子后,过若干天又将帽子还回去如果姑娘对这个小伙子有情,她就会快乐地收回自己的帽子如果姑娘并不喜欢,那么她连帽子也不要了姑娘向小伙子体现爱情的方式,则是赠送自己随身佩戴的耳环、或者项珠一类的饰物若是小伙子中意,就会接受姑娘送来的信物,否则就不得收取姑娘的东西。
在青海果洛藏区,不善唱山歌的男女,则用其他巧竹的方式来沟通情感如果男方对女方故意,便投一块牛粪于女子环中,本地藏语谓牛粪为“欧瓦”,与藏语“来”音相近,即暗示规定与女约会女方如果无反映,则表达不批准;若以纸团或者木棍回投于男方,即表达批准与她约会,由于“纸”和“请”在藏语的发音也相近2、闹婚 藏区的婚俗仍保存着古老的民风,完全没有什么繁文缛节,却又富有诗情画意婚礼的典礼十分奇特,然而在奇特中涉及着深邃的情趣,布满淳朴而又浪漫的色彩,洋溢着民族的性格和特性,是反映藏族绚丽多彩的生活的一面明镜如果说,婚礼习俗是窥视社会的一种窗口,那么,透过这个窗口,在我们分享喜庆欢乐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去观测藏族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据青海藏区的社会习惯,妇女不为青年男女结合穿针引线,媒人应有德高望重的男子汉来担任这个男子汉必须具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条件是;她必须深晓礼仪,善于言词,巧舌如簧,通达老式的谚语和格言,在她的语言中带有音乐的节奏对于这样的善言者,安多藏语称为“雪堪”具有“雪堪”称号的男子汉,大名鼎鼎,不管走到哪里都备受人们的尊敬举办婚礼的前一天,女家设“女儿席”,招待为姑娘送亲的亲朋在临时安下的喜帐里,女眷们精心地为姑娘梳妆打扮,孩子们站在高岗上向远处引颈了望,她们等待着新女婿前来迎亲。
迎亲的队伍到来了,新郎由和她年龄相仿的表兄弟们陪伴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快马奔驰、威风凛凛地到来了孩子们忙着拴马,男人们前去问候,妇女们则排成两行,夹道欢迎媒人昂首阔步地走过去了,年轻的陪客们走过去合法按照规矩走在最后的新郎刚刚步入人丛的时刻,妇女们忽然“啊一召,啊一召”地呼喊起来,举起早已准备好的水桶,朝着新郎泼去小伙子哪里抵得住这劈头盖脸的水战呢,别忘了这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呀顿时,她失魂落魄,丢掉了威风,忘却了礼仪,抱头蹿入姑娘家的帐房,她的窘态,惹得围观的亲朋们跳跃欢笑清水是由山间的洁白积雪融化而成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向新女婿泼水的寓意是祝愿新婚夫妇互敬互爱,让她们的爱情像河水同样深,像河水同样长,像雪峰同样永远圣洁无瑕但是,这种美好祝愿的圣典,应由新婚夫妇一起领受才对,为什么要由小伙子一种人独享呢?这就发人深思了:这岂不是古代母系家族的妇女们,对于那种履行父系家族制度,敢于劫持姑娘的男子汉所实行的惩罚,在近代藏族婚仪中象征性的再现吗?由此看来,从远古至今,为了奠定男权父系世族的基本,男人们经受了棒打,水泼的一系列曲折艰难的历程,才使人们看到了这种从惩罚到戏谑的民俗变异 五、藏族的宗教信奉藏族的信奉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奉为基本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一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奉。
1、苯教苯是藏文古词,“念诵”之意苯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笃苯、洽苯、觉苯苯教“唯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觉得有地方神、家神、战神、舅神等诸神祇存在,人死可为鬼神,鬼神殁灭可转而为人鬼神可主宰活人生命只有神可解除鬼的危害,因此杀牲祭祀、祈福、禳解等成为苯教的特点据载苯教法事非常之多,有360种禳祓法、8.4万种观测法、四歌赞法、八祈祷法、81种超荐亡灵法、81种镇邪法等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似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她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众多教派以及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尤重密宗的修持,可以说既有外来因素,又深受古老苯教的影响 3、民间信奉藏区民间信奉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众多的年神和山神、龙神(一种生活在地下的神)、赞神(住在天空中)尚有家神、灶神和诸多的禁忌动物崇拜的类型在藏区也诸多例如牦牛、虎、羊、雄狮等,藏族人以狮来象征部落、民族的强悍、英雄、蒸蒸日上鬼魂和祖先崇拜在藏区中也较为普遍。
在目前的葬仪中,有关鬼魂、祖先崇拜的现象不少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在藏区现今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