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神话在中秋节俗中的融合与转换分析.docx
6页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神话在中秋节俗中的融合与转换分析 摘要:月亮神话是世界性的古老神话,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月亮神话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其认知普遍性也比较突出,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就月亮神话分析来看,其在中国能够实现广泛流传和普遍传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月亮神话被不断的加工和补充,并且融入了更多的社会意义,所以月亮神话具有了非常典型的中国人情感和信仰,这使得月亮神话在中国人的精神传承中具有了特殊地位文章分析研究月亮神话在中秋节习俗中的融合与转换,旨在进一步的解读月亮神话以及深化内涵的文化意义、社会价值关键词:月亮神话;中秋节;融合;转换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其有团圆、丰收的美好寓意,所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月亮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结合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分析可知与月亮息息相关的一个节日是中秋节,该节日不仅有代代相传的习俗,更有神话故事的融入,所以中秋节在我国的流传更广,普及度更高当然,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节日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被后世融合的在融合的过程中,神话故事发生了一定的转化。
分析研究月亮神话在中秋节习俗中的融合以及转换,这于更好的认知中秋节有突出的现实意义1. 月亮神话与中秋节俗的融合月亮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其不仅进入了人类的视野,且成为了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1]要研究月亮从自然事物向文化符号的转变,需要对原始人类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研究发现原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直观的、想象的,他们会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长期探索的特征进行结合,并利用富有哲理的思考方式进行表现因为原始人类信奉“万物有灵”,所以他们会将自然事物赋予思想、情感、理智以及灵魂,这样一来便形成了诸多主观臆造的“神”的形象月神就是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下产生的不仅如此,原始人类还利用自身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将月亮、女性和兔进行了结合,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故事文本,这便是神话故事月神在人类信仰中被塑造完成之后,结合人类社会秋祭、拜月等活动,逐渐的,月亮神话开始和中秋节实现了融合二、中秋节俗中月亮神话的融合与转换在社会形态和生活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性愈发张扬,人的生命意识也开始觉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秋节俗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发生了显著的转换,所以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秋拜月的习俗已经逐渐成为了过去式,月亮在过去所具有的神性光辉也在渐渐失去[2]。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人们对月亮的关注有了显著减少,但是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却靠着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结合目前的实践做分析可知,如果将古时候拜月的习俗进行合理的转换和利用,其依然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试想,如果将虔诚的叩拜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空间当中的具有趣味性的娱乐活动,那么其依然可以发挥愉悦身心、增添乐趣的作用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解读会发现在明清时期兴起了一种比较有趣的中秋习俗叫做玩兔儿爷,该习俗充满了世俗的情趣在明代的时候,中秋佳节的时候不少人会将泥土抟成兔子的形状,并在兔子身上装饰衣物,然后由人进行祭拜在清代的时候,人们将玉兔昵称为兔儿爷,会使用黄沙土进行白玉兔制作,然后对其进行装饰,使其表现的五颜六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精美,造型更是千奇百怪,滑稽有趣结合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会发现祭拜兔儿爷个中秋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民间将祭月称之为供兔儿爷从明清到本世纪初,有关兔儿爷的活动发生了称呼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过去,明月高悬,清辉四溢,月亮是神圣的,但是在近代,月亮已经俗化成了可以触摸的,甚至是可以把玩的物件[3]虽然人们依然在供奉它,但是其神圣的品质已经失去了,其成为了一种世俗观念的传达。
结合近年来的中秋节活动进行分析可知,拜月的习俗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正在逐渐的消失,但是以月寄情、借月传情、睹月思人的拜月情结却一直潜藏在人们的内心身处在当下社会,有关月亮的美好祝愿可以说明这一点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中秋节作为传统的习俗依然是赏月,这项活动自古至今流传在社会各个阶层王维曾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对家、对亲人的眷恋会在节日里表现的更加强烈中秋节也被称之为团圆节,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外乡游子的思想情绪会更加的浓烈,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惦念的想法也会愈加明显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团圆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便有了众人同赏一轮明月,同寄一份深情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成为了中秋节作为流行的节俗之一结合目前的社会环境来分析,赏月的节俗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4]在过去,赏月主要集中在亲戚朋友之间,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赏月成为了凝聚人心、调节身心、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机缘在赏月的空隙,共同赏月的人可以各抒情怀,放松心灵,虽然时光短暂,但这不乏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在现目前社会的中秋节俗中,老人们依然会给小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深化故事,但是故事本身的蕴含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为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拉近关系,增进情感的方式。
所以神话故事依然再讲,但是故事的神秘感已经不再,多的是属于家庭的亲密与温馨结束语:综上所述,从古至今,月亮神话和中秋节实现的逐步的融合,而随着人性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更加的客观,所以中秋节的拜月节俗等逐渐的出现了转变结合月亮神话和中秋节俗的融合与转换分析会发现不管是月亮神话和中秋节俗的融合还是目前的中秋节俗转换,这都是社会进步和文化适应环境的结果参考文献:1. 贾月.亮月光,照地堂——又见"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踪影[J]. 北方文学(中旬刊),2020,000(001):83-84.2. Joseph, Calpin, 陈信宏译.欢庆中秋佳节[J].空中英语教室:初级版.大家说英语,2019(9):20-22.3. 胡宇坤.试比较中国与古希腊的月亮神话[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9(005):1-2.4. 魏航.中秋月夜寻桂子[J].民间传奇故事:上半月,2019, 000(017):P.63-6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