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之收获与疑问.docx
3页读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之收获与疑问历史辅修 文学院 传播学 朱玲娟 201011082007在读《中国历史文选》之前已接触过《郑伯克段于鄢》篇,大概从文学角度加以理解,无非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手法介绍,作者观点揣测等方面而今站在历史的关口,以纵向逻辑看待,也懂得了礼崩乐坏,会盟制度等历史价值蕴含其中然而作此文,学生是想结合历史文化加以把握,得出文化传承在历史中的轨迹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忠孝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 孝是立家之本忠, 敬也,敬者, 肃也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含义, 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 正如孔子所说,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该文选中, 共叔段既是庄公的弟弟, 也是其臣子, 段却做出了以下不忠之事:首先,不尊长幼之制:“ 都城过百雉”, 城墙违规, 公然挑衅;其次, 不守君臣之礼: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肆意扩张;第三,恃宠而骄, 狂妄愚蠢: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招兵买马,意图谋反共叔段种种不忠的举动都被传到郑国都城,段发兵之时,郑庄公也早有准备,即刻攻伐京邑,京邑之人倒戈,段败逃。
京邑倒戈也深刻说明不忠是违背传统道德的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羊跪乳,鸦反哺,牲畜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孝是一个会意字,上半部分是“老”的略写, 下面则是一个子, 其意 一为背负父母, 二为追随父母《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颖考叔, “纯孝也, 爱其母, 施及庄公”郑庄公之母偏爱段,将她置于颖地,并发誓有生之年再不相见颖考叔进见之时,庄公赐食,颖考叔曰:“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庄公子恋母的天性便萌发,后设计与母亲和好分析得知,孝既为文化传统,也是人之本性上古时期,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少古姓从女旁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已经有姓,例如姬、姜、嬴、姚等,可以说,那时候的姓实际上是氏族的称号姓是有社会意义的,主要是用来区别氏族,同一氏族成员不能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男女同姓, 其不蕃《郑伯克段于鄢》文选的第一句:“初, 郑武公取于申”,作为一国国君, 在郑国万千美女可以随便挑,为什么去申国娶妻这就涉及姓氏文化因素,那就是“同姓不娶”,“同姓不娶”主要由于近亲结婚造成了种族的退化,所以禁止氏族内部同姓通婚,武公只有到其他的诸侯国去娶妻,才符合当时社会的文化心态该文选中, 郑武公之妻称为武姜, 武姜这个称呼中姜则为女子的姓, 武是女子配偶的谥号, 这是对已嫁的女子的一种表达法。
该文选中武姜又称为姜氏, 这是用姓下加氏字的办法称呼妇女, 封建社会一直沿用这方法, 如解放前的广大农村妇女, 称为赵李氏、周王氏《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凡师, 有钟鼓曰伐, 无曰侵,轻曰袭正式的战争,会击鼓出兵,这叫做伐;无正当理由或不宣而战,不会击鼓,这叫做侵;偷偷轻袭,快速攻取,则叫做袭《郑伯克段于鄢》鲜明的体现了上古时期征战文化文选有言:“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共叔段, 既是弟, 又是臣, 当姜氏请制时, 庄公也曾给予坚定的拒绝,理由为“制, 岩邑也, 虢叔死焉”虢叔为何死在那里?当然是据邑作乱显然此时的庄公已经给了姜氏与共叔段警示,此母子二人偏要一意孤行庄公与共叔段,一君一臣,一兄一弟君对臣要讲信,臣对君要讲忠;兄对弟要讲友, 弟对兄要讲悌但臣不忠、弟不悌,处心积虑地想篡夺大哥的君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不敢大张旗鼓,只能用偷袭的方式而郑庄公对付这样的乱臣贼子,他的反击叫做“伐”,这是正义的讨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记载中也蕴含了大量的宗法制度方面的文化知识所谓宗法制度,它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 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 为封建制度服务。
这种等级制度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多有反映如武姜“爱公叔段, 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为什么公弗许?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别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 其余子孙是小宗在宗法上, 大宗比小宗为尊, 嫡长子相较于其余诸子而言为尊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 称为宗子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权, 才能继承特别多的财产, 理应受到小宗的尊敬依照传统,嫡长子的地位就显得特别尊贵,对家族而言家族是以兄统弟, 对政治而言是以君统臣这就抑止了统治阶级的内讧, 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统治, 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努力保存宗法制度因此《郑伯克段于鄢》中尽管武姜厌恶郑庄公,爱共叔段切欲立之,但共叔段是次子,无继承权,纵然武姜地位之高,其意见也不会被采纳, 封建社会固有的宗法文化不会轻易被打乱话说文史哲不分家,从以上文化特点的历史走向可见一斑而在细品《郑伯克段于鄢》的过程里,也心生其他疑惑《郑伯克段于鄢》,历来以叙事周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而令人称叹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郑伯、公叔段、姜氏, 所揭示的思想意蕴, 一直引人沉思或云郑伯乃阴险狡诈、伪善的统治者;或云郑伯乃深谋远虑、宽怀大度的君主,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共叔段的“不忠”过程,起初是武姜偏爱段,因庄公为逆生而恶之,欲立段,被武公拒绝,后为段请“制”,被庄公拒绝,继而为之请“京”段在京一直扩充军队,囤积粮草,欲一举推翻庄公之治,武姜则从城内为之开门接应武公将一切看在眼里,却一直保持沉默,直至最后事态已到白热化阶段,便一举攻伐共叔段,令其逃亡,因记恨母亲之前种种过度偏爱行为,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许多人提炼出此过程,并将庄公表现一一列出:“姜氏欲之,焉避害?”“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遂得出结论,庄公应当被扣上阴险狡诈的帽子试想,庄公为何不一开始就制止共叔段的行为,免其铸成大错,兄弟二人也不必撕破脸皮,他与母亲也不至于走到后来的尴尬境地过分迁就弟弟,是教育无方,与母亲撕破脸,乃不孝之表现同时也有人以此为由,说武公迟迟没有出手,处处对母亲及弟弟忍让,直至最后无路可退,不得不采取措施,一是对母亲的尊敬——虽然母亲偏爱共叔段,但阴影掩盖不了庄公的恋母情结与孝心,按当时的伦理道德背景,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过去,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足挂齿,而武姜却因着“孝义”与“母亲”这两个词被庄公尊敬顺从二则是顺母亲之意尽兄长之责后虽不得不与母亲决裂,却也深感后悔。
后在颖考叔的帮助之下,与母亲和好如初故庄公乃深谋远虑,宽怀大度的明君很好奇这样的单向度结论从何可得?春秋笔法均有曲笔,直笔一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由此看来,难以抉择谁对谁错,弟不忠不悌,兄本有杀段之意,武姜为母,却因为子逆生而恶之,此本暴露春秋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并非特意为个角色扣帽子之意人们惯性地认为最后郑庄公与母亲和好,其乐也融融,算是为前面的悲剧画个完美句号,了却中华文明优秀无敌的期待,殊不知回头一看,“初”一字已是道明结局,庄公与母亲从一开始便是相距甚远,其乐也融融怕是不曾存在过这一系列的描述恰好证明史家“一笔寓褒贬”的奇妙所在纵使历史能从文学等多角度来解析,纵向维度里我们也不能忘记一分为二的基本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