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16561143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青少年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所以,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性的教育共识,为了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心理健康涵义(一)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对健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毫无疑问,这个定义也不够全面,没有关注到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已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二)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三)心理卫生“心理卫生”这一词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遇到的概念,它和心理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除了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心理卫生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20世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Beers),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1908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

      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轫,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1908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一一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1936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二)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临界值;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低下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2.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3.意志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说明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既不过分,也不突然4.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6.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矛盾心理):(1)独立与依赖的矛盾;(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3)坦率与封闭的矛盾;(4)性意识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5)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中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千万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6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39%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等,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

      对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的一次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休学、死亡学生数的51%和50%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上述材料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