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丰稔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9页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丰稔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这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前厅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
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内宅的前后楼是府上老爷、太太、少爷和小姐的住房,现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如古老的红木家具和新式的沙发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房间内就摆设着当时结婚时用的中西结合的家具 最后一进是后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孔府现在还保存着不少历代珍贵文物,如商周铜器、元明衣冠、古代书画、名人墨迹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珐琅等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大批明清以来的文书档案整个孔府宛如一座珍藏无数的博物馆孔府收藏大批历史文物,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形制古雅,纹饰精美,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于乾隆三十六年赏赐孔府孔府还收藏金石、陶瓷、竹木、牙雕、玉雕、珍珠、玛瑙、珊瑚以及元、明、清各代各式衣冠剑履、袍笏器皿,另有历代名人字画,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孔府并存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档案,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已整理出9000多卷。
孔府档案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节选自《新华网》) 1.下列各项对孔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B.衍圣公府的名称最早源于汉元帝对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的封号C.孔府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被称为“天下第一人家”D.孔府由前厅、中居和后园三部分组成其中前厅为官衙,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2分)A.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B.当今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80间,共九进院落C.孔府的九进院落建筑中,最后一进是后园,园内有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D.孔府收藏的历史文物中,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它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是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赏赐孔府的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至1948年的档案这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B.孔府的前厅分为大堂、二堂和三堂,这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这里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
C.孔府内有一奇观——“五柏抱槐”, 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D.父辈去世后,后世的子孙要为其守孝,这是效仿孔子的子孙在孔庙旁守孝看管孔子遗物开始的参考答案:1.B(应该是宋朝皇帝对孔子第四十六代孙的封号)2.B(明清两代的建筑共463间)3.D(子孙为父辈守孝的礼节是否从孔子的子孙守孝开始,文中并没有交待)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参考答案:1【答案】(3分)D. “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文中无据.2【答案】(3分)B. “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有误文中第三段提及“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并未提及“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所以B项有误3【答案】(3分)D.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句话,“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为证 略3.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网络热词背后的那些故事…… 网络热词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当事人的话,比如“打酱油”、“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一种是网友的发挥创造,比如“山寨”、“猪坚强”、“范跑跑”无论是否网友原创,这些语言之所以流行,皆有赖于网友的认可与传播在传播中,网友发挥聪明智慧,或戏谑,或嘲讽,或借题发挥,或添油加醋,或曲径通幽,都是一种表达,在表达中完成了自己的好恶与爱憎 曾有学者称,在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词中,时政类语词的喷吐量最大,语言本身已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事实上,通过忖度2008网络热词,我们同样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 进一步说,2008网络热词其实是社会热词——每个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种连接一方面昭示了网络热词滥觞于现实,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没有现实的纷繁芜杂,就没有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没有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就很难惊动网友,网友也就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另一方面则说明,网友不单纯是当年那些只会聊天、玩游戏的少年,他们关注现实,介入现实,不吝于表达,而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同时,从侧面也说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而成的,它们具有共性,让每个人都为之唏嘘或慨叹,对世道人心造成了强大的冲撞与影响,因此让网友产生共鸣。
诚然,没有谁是一片孤岛,那些不幸的人,那些忍无可忍的表情,乃至那些骄横的权力,那些张牙舞爪的身体语言,无不让我们刻骨铭心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网友怎能装作视而不见,又怎能心平气和? 学者认为,以前公众的表达渠道很少,知情渠道也未必通畅,因此网络的巨大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网友才不放弃表达,义无反顾地参与与干预比如,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有官员抛出“做俯卧撑”后,原本成为网友口头禅的“打酱油”失宠了,“酱油族”迅速改口,“以后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后凡是表达对权力不信任或对官方说法存疑,网友皆用“俯卧撑”、“做了三个俯卧撑”来戏谑之,这种戏谑何尝不是一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网友聚焦的社会热点,多是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公民表达权的运用,也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化有人追问,目前正以迅雷之势蔓延的2008年网络热词,究竟能沸腾多久呢?哲人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以断言,只要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只要现实主义不被边缘化,最关键的是,只要公民的权利意识依然蓬勃,网络热词就会沸腾,即便这次词语消失了,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