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差异分析.docx
14页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差异分析 摘要:随着第一代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其学习特征已受到关注且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调查,以学习投入和学习诊断两个维度作为抓手,对地方工科高校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数据显示,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各具优势第一代大学生“阅读指定教材或参考书”以及“周均课外学习时间”等常规学习方面优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但在“挑战对问题的已有看法”、“从不同视角综合考虑问题”等高阶学习方面得分较低建议提升第一代大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密切关注第一代大学生生师互动的需求,从而灵活引导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高等教育的创新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地方工科高校,第一代大学生,学习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大学生学习投入机制研究-基于某高校学习投入追踪调查(NSSE-CHINA)”(B-a/2015/01/03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SJB0091);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4018JX02,JG04018JX73)。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日益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父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简称第一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涌入大学校园了解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探究其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于进一步探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并日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1]一、研究缘起对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陆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日益重视,第一代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最先受到美国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先后探讨了第一代大学生面临的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第一代大学生的退学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不乏对第一代大学生进行的个案的、质性的研究,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基础上的定量研究更为多见,使用到的数据包括全国大学生学习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Learning,NSSL)、大学生学习经验调查(The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CSEQ)、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SERU)以及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等,定量研究涉及的研究问题广泛,包括第一代大学生的大学前特征、大学期间学习经验以及不同学习项目对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2]。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学习参与度不高,退学率远高于非第一代大学生,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而非升学;实施新生研讨班、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明确任务的活动等,可加强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参与度和学业收获[3]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学者对第一代大学生的关注刚刚开始伴随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愈发受到重视国内学者总结归纳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于21世纪初开始了对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如鲍威通过对首都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业基础、升学决策的信息支持以及最终升学的院校类型方面,与第二代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距[4]此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7年将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进行汉化,并根据中国国情对题项进行了调整,将其发展成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二、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概述(一)项目简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将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引入中国后,先后开展双向翻译、题项适应、认知访谈和试点研究四个步骤对该问卷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最终形成现行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调查问卷。
这是一项针对大学生具体行为以及院校教育实践所进行的问卷调查项目关注高等教育内部机制——大学生学习行为及其与大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诊断该问卷在NSSE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指标和题项,为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内部保障的视角和工具[5]该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截止2017年参与CCSS项目的院校数量累计已达149所,并形成地方本科院校、“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三类常模同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通过采集统计被调查者的户籍、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维度的基本信息,每年均发布的调查指标的信度和三类常模在各类维度的人数分布和得分对比情况数据显示,问卷各项指标的信度良好,标准阿尔法值均在0.6以上[6]二)指标简介在CCSS问卷调查中,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设立了两大类指标展开观测:第一类是学习投入指标,包含五项二级指标和三十一个题项第二类是学习诊断指标,包含五项二级指标和二十三个题项所有指标和题项的填答方式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从“1”到“7”程度逐渐递增。
1.学习投入指标学习投入指标包含五项二级指标,第一项是学业挑战度,包含七项题项,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的努力程度等;第二项是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包含五项题项,涉及课上互动、课下合作探讨问题等;第三项是生师互动,包含五项题项,涉及和教师讨论人生观、与教师合作科研项目等;第四项是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包含七项题项,涉及社区服务、学术竞赛等内容;第五项是校园环境的支持度,包含七项题项,涉及学生与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关系、学校在教学设施硬件方面的支持等2.学习诊断指标学习诊断指标包含五项二级指标,第一项是接受式学习,包含四项题项,涉及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等;第二项是探究式学习,包含五项题项,涉及课堂主动提问或讨论、课外和任课老师讨论问题等;第三项是反思性学习,包含五项题项,涉及反思并评价学习过程,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观点等;第四项是整合性学习,包含四项题项,涉及从不同视角综合考虑问题,将学习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等;第五项是合作性学习,包含五项题项,涉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帮助同学理解课程内容等三、数据结构及研究方法(一)数据结构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南京某工科高校参加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问卷调查的3 759名学生。
问卷调查根据“确定总体样本、随机抽样、验证样本的代表性、网络填答、后续催答”的要求展开抽样按照预期回收率60%,抽样误差5%,根据各学院的人数分布比例进行随机抽样经过三次催答后,回收有效填答问卷2 45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5.4%,有效填答问卷的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表1 有效填答样卷的分布特征类别频数占比/%第一代大学生非第一代大学生频数占比/%频数占比/%男152862.2099364.9953535.01女92937.8059664.16%33335.84城镇户籍140857.3086261.2254638.78农村户籍104942.7089385.1315614.87工学156363.6091658.6164741.39理学1676.809657.497142.51管理学52121.2034866.7917333.21经济学963.905557.294142.71文学1104.507265.453834.55(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T-test检验和效应检验来完成差异性检验,所有检验均在95%的置信水平T检验是用以观察两者间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当显著水平小于0.05(p<0.05)时,表明样本间差别有显著性的意义。
此外,在T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效应检验(Effect Size)效应检验是用以观察双方实际差异的大小当Effect Size值小于0.2表明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大于0.2小于0.5表明差异程度中等,大于0.5小于0.8则表明差异较大总之,T检验说明的是样本数据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效应检验说明的是该差异在实际中的意义四、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比较(一)学习投入指标比较1.二级指标比较数据显示,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及生师互动三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一代大学生得分均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不仅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并且在这种差异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教育经验的丰富度,第一代大学生得分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但这种差异的实际意义较小校园环境支持度,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学习投入指标的二级指标对比指标第一代大学生非第一代大学生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效应量学业挑战度43.0611.2846.4210.49-0.3***主动合作学习水平48.1917.3155.1216.49-0.35***生师互动28.4418.6235.2821.73-0.36***教育经验的丰富度36.2614.5338.4216.36-0.14***校园环境的支持度60.8216.460.1717.330.04注:*p<0.05,**p<0.01,***p<0.001。
2.题项比较通过上文比较,数据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三项指标得分均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且在统计学和实际现状两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本节将对题项进行比较,分析差距具体所在学业挑战度的题项,虽然第一代大学生在“课程强调分析”、“课程强调评价”和“课程强调综合”三项上的得分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阅读指定教材或参考书”以及“周均课外学习时间”三项上的得分,第一代大学生高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同样存在显著差异这体现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差异,即第一代大学生更加重视对指定教材的学习,而非第一代大学生则更偏重高阶的学习目标,如对问题的分析评价综合等方面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的题项,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课堂主动提问或讨论”、“就某一主题做研究报告”两项上,第一代大学生均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这一差异显示非第一代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高生师互动指标的题项,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课外和任课老师讨论问题”、“和任课老师讨论职业计划”、“和任课老师讨论人生观”三项上,这说明第一代大学生的师生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投入指标的题项对比学习投入指标子题项第一代大学生非第一代大学生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效应量学业挑战度课程强调运用54.7928.3665.8522.19-0.44***课程强调分析55.2627.4973.1921.66-0.71***课程强调评价49.3526.9668.7422.9-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