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不孕症150例效果分析.docx
4页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不孕症150例效果分析 R714A1672-5085(2011)23-0289-01【Summary】目的观察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方法对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50例不孕症患者进行腹腔镜、宫腔镜联合手术检查及治疗结果150例不孕症患者均进行了宫腹腔联合手术,怀孕98例,其中3例发生输卵管妊娠,受率高结论腹腔镜与宫腔镜联合手术对于治疗不孕症的效果理想,且受高,是治疗不孕者的首选治疗方法Keys】腹腔镜宫腔镜不孕症夫妻同居二年以上,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未能怀孕者称不孕症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孕定义中的时间定为一年,目的是早诊断早治疗女性不孕常见的病因为卵巢功能障碍、子宫因素、宫颈因素与外阴阴道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此,在治疗不孕时注重盆腔情况有着重要意义[1]我们利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不孕症疗效满意本文将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不孕症150例患者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50进行宫腹腔镜下联合手术,患者年龄25-35岁,平均27.8岁,原发性不孕56例,继发性不孕94例,不孕病程1-10年,平均5.7年,有人工流产史者85例,曾有异位妊娠史者3例。
患者术前均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平时月经是否规律、有无痛经、性生活是否正常、有无性交痛及既往孕产史、宫腔操作史,盆腹腔手术史、盆腔炎性病史等,以及丈夫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曾行精液检查等然后经妇科检查、性激素检查、B超、输卵管碘油造影后考虑存在盆腔异常可能者1.2在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先腹腔镜依次检查患者的子宫、输卵管情况,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术手术包括:盆腔粘连松解术、输卵管伞端造口成形术、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烧灼术、多囊卵巢打孔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同时进行宫腔镜检查,观察宫腔子宫内膜,检查输卵管通畅程度,如为输卵管近端阻塞则进一步行输卵管插管术治疗根据宫腔的病变情况进行子宫纵隔切除术、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等2结果150例不孕症患者均进行了宫腹腔镜手术,怀孕98例,其中3例发生输卵管妊娠3讨论不孕症属于妇科疾病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各国各地区因统计方法及资料标准不一,有很大差别国外一般育龄夫妇的10%-20%,国内报导为1-10%[2]不孕的原因复杂,一般难以诊断的方法,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基础体温测定、B超排卵监测、诊断性刮宫、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每个检测方法有其局限性,费时多,许多不孕症患者长时间不能明确不孕的原因。
腹腔镜盆腔眼睛条件可以观察到盆腔粘连和不易识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不孕症的一个明确的症状[3]因为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扭曲积水、伞端包裹,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容易被忽略,不孕症的常见原因腹腔镜手术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阶段的黄金标准,腹腔镜下进行输卵管通液,已成为当今诊断输卵管形态、功能的重要手段[4]在腹腔镜联合术明确诊断时可做盆腔粘连松解术,使子宫、输卵管、卵巢充分游离,对输卵管远端阻塞,积水患者行输卵管造口术,在输卵管伞端打洞,暴露输卵管黏膜,卷袖状翻出输卵管黏膜并电灼输卵管伞端固定,必要时缝合固定,使其恢复正常解剖形态和功能,然后进行宫腔镜通液,见伞端美蓝通畅流出,提示输卵管通畅但术中如果盆腔情况较差,术后受孕可能性极小,则建议行输卵管切除术,术后及早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以免错过最佳妊娠年龄由此可见腹腔镜是诊断的治疗不孕症的最佳方法在腹腔镜检查同时行宫腔镜检查及通液术是十分必要的,通液时如发现输卵管近端阻塞,还可同时行经宫腔镜输卵管插管治疗一些复杂的宫腔镜手术,如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可在腹腔镜镜监视下进行,以减少子宫穿孔的并发症可以一次麻醉同时解决腹腔及宫腔内的问题,既减少患者的痛苦,还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还节约了时间。
宫腔镜或腹腔镜检查作为单独处理等,是有可能遗漏的本研究表明150例不孕症患者均进行了宫腹腔镜手术后随访2年,宫内妊娠率65.33%总之,宫腔镜、腹腔镜治疗不孕症扩大不孕病因诊治范围,吸取腹腔镜和宫腔镜的优势,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避免开放性手术,患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治疗不孕症的第一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Reference[1]朱秋侠,沈艳梅.宫腔镜、腹腔镜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的围术期护理43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33.[2]增祥婧,周伟生.外治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8(1):97~98.[3]冯振红,郑超.妇科腹腔镜围术期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4,28(11):873~874.[4]杨静,杨苏安.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与开展手术的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07,9(5):65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