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风报道网假记者 [“记者之笔”与“社会之风”].docx
5页正风报道网假记者 [“记者之笔”与“社会之风”] 我的上蔡之行,距今快30年了那是我很难忘的一次采访此后多年,我结下了浓浓的“上蔡情结”;上蔡人也把我这个平凡的记者,当成了真正的挚友 事情还得从那次消灭性的灾难说起 公元1975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导致豫南几个水库接连垮坝,数条河流顷刻溃堤,洪水恶浪遮天蔽日,村村镇镇房倒屋塌,洪水过后尸体遍野据统计,在那场特大洪水中,仅驻马店地区就死亡和失踪两万多人,倒房325万间,各种经济损失达35亿元灾难之重,骇人听闻! 洪水无情人有情党中心、国务院非常关怀灾区群众,拨给3.7亿多元支持群众复原生产,重建家园但是,驻马店地委和一些县委中的某些负责人,竟目无党纪国法,趁机侵占救灾专款、救灾物资和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大搞楼堂馆所、打算外工程、请客送礼和吃喝玩乐共侵占挪用1.6亿多元,相当于全地区3年财政收入的1.2倍为此,中共中心公开通报了这一紧要作奸犯科事务原地委书记苏华等6人被开除党籍,并交司法机关依法惩治。
1978年9月8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用通栏大标题登载了中共中心的通报,下面用通栏大题转发了《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 为了深化贯彻中共中心的文件精神,河南日报编委会连夜作出确定,马上派袁漪同志和我奔赴驻马店采访袁漪负责采写遂平县的“八里长街”,我负责采写上蔡县的“书记院”,任务详细而明确我怀揣中共中心文件,在火车上谨慎阅读其中对上蔡县“书记院”的指责:“上蔡县委盖了六套高标准独门独户的‘书记院’,每套要用1.4万多元每个大院还盖有一个带花墙的鸡窝,每个鸡窝的费用相当于当地四个灾民的建房补助款我想象着灾民的困苦、想象着“书记院”的豪华,搜寻着我平日积累的词汇,酝酿着尽可能犀利的文笔,设想着一篇淋漓痛快的指责文章说实话,我当时是怀着极大的义愤踏上征途的! 来到上蔡县,我要求先到受灾紧要的村镇看看,县委派吉普车陪我在乡下跑了将近一天;回到县城,我细致参观了他们新盖的“书记院”;晚上,我召开座谈会,由他们给我介绍几年前的洪水灾情、几年来的救灾实情、营造“书记院”的前后经过以及对这一错误的检查相识此后,我又查阅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并接连召开了几个群众座谈会 现场的观察,县委的介绍,群众的座谈,使我突然变得冷静了。
――就是说,我始终澎湃激荡的心潮和大义大愤的心情,渐渐回来到了理性思索的轨道上 我在采访本上梳理出了这样几条思路: 一、当局部群众还住在低矮、简陋、潮湿、阴暗的庵棚之中时,县委就着手盖独门独户的“书记院”,实在是遗忘了我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根本宗旨,因而中共中心对他们的指责是完全正确的 二、由于该县较穷,建国后县委领导的生活住房始终未予解决,几位主要领导长期租用民房居住;实事求是讲,他们这次营造的“书记院”标准并不算太高,每平方米住房造价仅80元;所用经费,不是干脆挪用了灾民的救灾款物,而是申请上级拨给的;每个院落的鸡窝,修建费平均64元,是“相当于”四个灾民的建房补助费,而不是动用了四个灾民的建房补助款我认为,他们的错误只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做了不适当的事情 三、在斗争年头和解放初期,特殊是在3年前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县委领导成员中的多数同志诞生入死,不惧危急,和广阔群众有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战斗历史和深厚感情这些,应当充分确定 四、盖“书记院”的错误发生后,县委一班人不推、不遮、不捂、不盖,而是利用花了8万元学费“买”来的这份反面教材,召开全县千余名群众参与的大会,公开检讨,征求指责,其看法是踊跃主动的。
这也应予充分确定 有鉴于此,我确定:虽然这次采访指责性稿件我有“尚方宝剑”,但决不能贪图痛快、决不能故作渲染,必须要敬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对客观的历史负责,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依据我的既定思路,夜里我草拟出了一篇《众目所睽的“书记院”――来自上蔡县的报告》,次日一早交县委审定他们马上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集体审读我的稿件会议很快便完毕了那位负责同志把稿件还给我的时候,双手颤抖着,很激烈地说:“你是揣着中心文件来的我们原来想,你的笔头怎么写我们都没有看法我们撅着屁股挨打都活该真没想到你会写出这么客观的稿件还替我们说了不少好话我代表县委全体成员深深感谢你的真诚!” 稍事沉吟,他又说:“1958年过后,地委曾有人指责上蔡县瞒报产量,新华社一位记者特意赶来采写指责稿件他经过深化调查,发觉我们不是瞒产,而是由于层层搞浮夸而导致紧要缺粮,再不采纳措施,就有饿死人的危急他驾驭大量数据之后,马上写出一份内参,亲自跑到地委和省委,冒着被戴‘右倾’帽子的风险,大胆反映实情由于他的奔波,上蔡县获得了几十万斤救命粮,群众都把那位记者当成了救命恩人……那位记者和你,我们上蔡人都不会遗忘!” 听了这段话,我顿感震惊:实事求是,是记者的工作之魂啊! 在以后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始终暗暗地以新华社那位为上蔡县写内参的记者为典范,时时思索着自己手中笔杆子的重量,同时也思索着社会上各种各样“风”的影响。
不管是逆风还是顺风、不管是弱风还是劲风,笔杆子都能直书不谬,是记者最庄重的道德和使命,当然也是件很不简单的事要努力做到这一点,既须要魄力和胆识,更须要对事实做深化的调查和了解、对是非做冷静的分析和判定 我自己警告自己:无论什么时候,记者都要防止用激烈的心情取代理性的思索! 第5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