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的知识论.doc
8页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对柏拉图的知识观的探讨对柏拉图的知识观的探讨内容提要:柏拉图(Plato 公元前 427 一前 347)在他的《曼诺篇》和《泰阿泰德篇》中对知识的定义作了详细深入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最终确立了知识的最基本的三个元素,即真、信念或意见、合理的解释或证实,这些元素为知识论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方哲学家关于“知识是什么”讨论的核心内容,盖特尔的两个反例给柏拉图的传统知识观提出了最大的挑战,但是仍然没有动摇柏拉图的知识观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关 键 词:信念 真 理性 感觉 证实谈到知识,我们不得不想起英国哲学家培根的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它确实揭示了知识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人谈论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权力和财富很多人对知识也是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好像对知识本身十分了解,但是我们随便问他们中一个人“什么是知识?”对方往往哑口无言,脑子里看似清楚的概念一下子模糊起来2400 年前的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因此也奠定了知识论的根基柏拉图的对话集《曼诺篇》和《泰阿泰德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和智者曼诺、泰阿泰德关于知识的性质与构成要素的许多深入细致的讨论。
一、 《曼诺篇》中柏拉图对知识的讨论《曼诺篇》记录了苏格拉底与曼诺讨论了什么是美德,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于是从讨论美德是否可教转向了到底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首先苏格拉底指明他们讨论的不是知识的对象是什么,知识的种类有多少,而是要问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构成、知识的 范围等问题在《曼诺篇》中,苏格拉底告诉曼诺真实的意见与知识在实用方面可能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其实这不难理解,比如说你去参加《开心词典》节目,主持人所问的问题你没有一个是知道的,但是幸运之神总是垂青于你,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你每次都猜对了,你答对了所有的问题,获得了本次竞赛的大奖你异常兴奋,因为你对所有的问题,你并不真正的知道确切的答案,但是你都答对了这就是说,对于所有的问题,你不是具有知识或不知道如何来正确的回答,但是事实上你却都猜对了,这就表明你对这些问题拥有真的信念,既然正确的意见和知识起着同样的指导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 在知识与正确的意见加以区别呢?苏格拉底指出,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差别在于有知识的人一定会取得成功,没有知识而仅仅有正确意见的人,只能在有的时候获得成功,而大部分时候总是不成功的,即使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也是极其飘忽不定,不易把握的。
苏格拉底将知识与正确的意见之间的区别比喻成被捆绑的代达罗斯的雕像和未被绑架的雕像之间的区别前者会原地待着,非常值钱,而后者就会逃跑,是不值钱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正确的意见必须再加上些什么东西才能构成知识,而用来捆绑正确意见的是人的理性运用理性捆绑正确的意见的过程是回忆的过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关于实在的真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中,那么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人们必须勇敢的尝试着去发现他不知道的东西,亦即进行回忆,或者更正确的说,把它及时地回想起来 ”虽然《曼诺篇》的主题是美德的性质及美德是否可教的,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知识概念的三个元素:1、真 2、意见或信念 3、理性二、泰阿泰德问题对知识的讨论最为重要的是《柏拉图全集》中的《泰阿泰德篇》 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讨论的主题就是“什么是知识” 因此什么是知识的问题又被称为“泰阿泰德”问题在对苏格拉底的探寻的回答中,泰阿泰德提供了关于知识的相继得到尝试的三个定义:1、知识不过就是感觉;2、知识就是真信念;3、知识是真信念加逻各斯2.1 知识是感觉“依我之见,任何知道某种东西的人的感觉到他所知的东西,所以,此刻看来,知识不过就是感觉 ”苏格拉底祝贺泰阿泰德对知识定义的初步尝试,但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是这样的回答是有问题的。
因为第一:事物对于我就是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他就是向他呈现的样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看到的知识只不过是事物向我们所呈现的表面特殊现象,而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实的一面;第二:如果用感觉来定义知识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必然会碰到这样的困境,即我们如何来区别正常人的感觉和由于疯狂或心理失调所引起的错觉,又如何来区别睡眠与苏醒之间的不同;第三:如果感觉是知识的话,就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即如果某一个人看见了一个对象,那么按照定义,他就知道了它,如果他闭上眼睛,他可以回忆起它,但是不再感觉到它,如果知识和感觉同等的话,由之而来的就是他不再知道它了2.2 知识就是真信念泰阿泰德就知识尝试的第一个定义经受不住苏格拉底的攻击,他就提出了第二个定义“苏格拉底,既然存在像意见那样的东西,就不可能说所有的意见都是知识,或许知识就是真意见,这就是我的答案 ”在苏格拉底看来真的意见与虚假的意见紧密相连所以要知道什么是真的意见,就必须知道什么是虚假的意见以及虚假意见产生的途径当我们说我们在思考虚假的事物,那么情况可能会有如下几种可能性:第一,我们错认了事物,比方说我们知道甲和乙,我们有时会把甲当作乙,或者将乙当作甲,这就是所谓的误判,这是我们就会形成虚假的意见;第二,有时候我们会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思考。
但此时的我们并不是认为事物并不存在,而是坚信我们所思考的事物是存在的于是我们坚信某物存在,但此事实上是不真是的或者是不存在的苏格拉底认为,上述的第一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第一,如果我们正在思考的两样事物都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么虚假的判断是不可能的因为既然这两件事情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也就不可能将其中的一个误判为另外一个第二,如果两个事物中的一个是我们知道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误判也是不会出现因为既然我们认识其中的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那么情况必然是我们没有误解这两者的机会在第二种情况下,虚假意见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苏格拉底认为要思考不存在的事物是绝对不可能的苏格拉底认为虚假意见是存在的,但是寻找虚假意见的努力是失败的,我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们可以看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苏格拉底探讨的前提是很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是在我们并不知道知识是什么的情况下来寻找虚假意见的,既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知识,我们当然也不会了解什么是知道,也就不会知道究竟什么是虚假的判断这就是说我们正在积极寻找的东西恰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这表明把知识撇在一旁去寻找关于虚假的意见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首先知道 了什么是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知道什么是虚假的意见,于是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的对话也就再次返回到了“什么是知识”这一正题上,即“知识是真正的信念” 。
苏格拉底指出当时的智者、律师和演说家鼓动如簧之舌就可以蛊惑人们相信他们的说辞,以为这些就是真实的信念因此我们必须在真实的信念之上加上某些东西或要素才使它们成为知识2.3.知识是真的信念加逻各斯泰阿泰德经过思考,作出了知识的第三个定义:与逻各斯结合的真信念就是知识,没有逻各斯的真信念则不是知识泰阿泰德说的是,仅仅拥有信念并不自然而然地等于有知识,它必然拥有一种解释或基本原理,这种解释或基本原理同真信念结合在一起,将证明是知识的断言是有理由的苏格拉底攻击泰阿泰德的第三个定义,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1、一种反应说话者意见的言语说明苏格拉底是说任何能够实用语言的人最终都能够用反映它们的话来系统地表达他的意见,这样知识就会瓦解为真信念,而这是一种已经被抛弃的认同2、一种据其成分对讨论中的任何事物的系统的说明苏格拉底用例子来表达他的思想:假定某人相信柏拉图的老师的名字被拼作 SOCRATES,也相信(不正确地)苏格拉底的妻子的名字拼写为 ZANTIPPE他拥有关于苏格拉底的名字的拼写的真信念,并能够提供一种对它的成分的有序说明;但是如果说这是知识,将是一个十分鲁莽的断言,因为他完全可能是恰好碰巧能够个给出这样的说明。
这一主张把知识简化为征信念加一系列恰好是对的东西,而知识就成了靠运气而得来的东西,而这绝不是我们用知识意指的东西3、辨认把议论中的对象同所有的别的东西区别开来的特征的能力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在这里,苏格拉底指出,拥有关于某种东西的一个正确的意见,已经预先假定具备鉴别它的能力;无论何人,如果他不能鉴认信念所关系到的东西怎么能说他有关于某种东西的一个正确信念?知识再次瓦解为真信念《泰阿泰德篇》的主旨是讨论什么是知识,但是最终柏拉图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知识的完整的定义但是我们还是了解到了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他认为知识不是感觉,即使是真信念同样也不是知识,就算真信念加上逻各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他并不否认真、信念、理性或成为解释为知识不可缺少的三个条件三、对柏拉图知识论的分析我们已经谈到柏拉图认为真、信念和合理的解释是构成知识的必要条件3.1 信念的条件从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信念是知识的第一个条件这就是说,知识一定是信念知识要成为知识就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即它必须成为认识主体的思考内容或对象因此你要知道某一个东西,首先重要的是一个特征就是你必须让这一东西成为你的思维或思考的对象。
比如讲,我们知道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不相信这是一个事实,那么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对我来说就不是知识作为认识主体的我要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它首先不是我的信念,因为我不相信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要使这一事实成为知识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我要相信这个事实,要使它成为我的信念知识首先必须是信念,但是信念却不一定是知识信念通常为某一特殊的认识主体所拥有,使知识主体内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是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对某一思维内容的断定信念或相信可以经由语言或行动表达,也可以不借助于语言或行动而进行,因此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很难确定要断定其他人的信念,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听其言,观其行” ,但是人的言行并不总是真实地反映内在的思想活动机人们也会相信某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当然这样的信念也不是知识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比如基督教的信徒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上帝的存在当然无法用理性的方式证明但他们确信无疑是因为他们信仰上帝,因为信仰,所以他们认为上帝是存在的,这样的信念并不是知识,知是知识信念的一种,作为知识的必要条件的信念绝不是纯粹主观的或与主观相类似的信念,而是指与认识的客观密切相关联的那些信念。
3.2 真的条件根据柏拉图的看法知识所需要的第二个条件是真柏拉图认为虚假的信念并不能被称为知识,这是因为真的信念必须要指向一个客观的事实,虚假的信念并没有这样的事实与之符合,所以它不能转化为知识这就表明,知识应该蕴含真或真实同时知识不同于相信、惊奇、思考这些心理状态当然当我们相信某种信念为真的时候,我们无疑会有某种心理状态但是知识并不仅仅描写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而其它还必须表明人们所拥有的某一信念是真的也就是说信念的真意味着信念与信念对象的一致或符合,这种真便是人们经常说的信念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知识是真的信念,但是真的信念却不一定是知识,因为他完全可能是猜测如果我的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它就是真的信念,但是因为猜测不能提供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我的信念是真的而且猜测带有不确定性,谁能保证它的猜测永远是正确的,恐怕找不到这样的人,而知识却有这样的要求3.3 合理的解释合理的解释今天被称为证实原则也就是说,信念或判断为真,那么信念的拥有者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或根据这里所说的理由当然是指知识或判断有还是没有对象与其相符合所谓的对象当然是知识之外的客观事实如果信念与外在事实有相应的符合关系,那么我们便有资格说知识或信念得到证实。
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事实,那么信念或判断根本不可能得到证实知识是一个巩固的领域,而不是私人的但是知识的来源却是一个个的个体你所认为的知识必须让大家相信,那么你就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你的知识是正确的知识,否则你所谓的知识只能为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信念,不能对柏拉图知识观的探讨被人们接受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