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模式、经验及借鉴-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的比较.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39771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6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模式、经验及借鉴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的比较 (2)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了促进本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日本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扶植大学生创业项目《青年自立挑战计划》《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公司法》……从2003年至今,日本颁布一系列支持青年创业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资金方面,日本政府完善了创业融资制度、创业信用保证、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上,日本高校不仅有来自政府的专项资金,还有政府下辖、主导的各类新事业开拓部、出资事业部、投资育成公司的资金[8]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首先,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层面,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创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创业学理论,更未建立起相应的学科专业,已有的创学业研究成果也比较分散、零碎,无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其次,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层面,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程,有了教学计划,但由于没有创业学这门专业学科,创业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教授创业的教师也大多来自关联专业的教师,具有创业实践经验以及商业素养的师资力量匮乏,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最后,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层面,虽然我国的一些高校已经探索出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取得了不少实际成果,但这样的大学只占我国高校数量中的很小比例,而且其基本集中于名校,有着各方面资源聚合的先天优势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受限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资金实力等现实条件,难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高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不完善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央政府出台了不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但在落实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阻力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态度不一,当涉及一些优惠政策落实的时候,还存在门槛过高、手续烦琐、条件苛刻等问题,挫伤了部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很多中小企业以及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参与热情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创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企业家、投资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信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资热情度不高,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时获得社会资源支持的难度加大最后,从学校层面来看,部分高校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停留在边缘地带,既没有专业扎实、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支持,也没有强大教育资源的支撑,无法有效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有待提升1.现有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以往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定位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属于科研型人才,长于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进行科学研究,短于商业实践,这成为我国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一大掣肘因素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很多高校不得不在一些关联专业中选择部分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由此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创新创业的知识普及,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2.引入的社会性师资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基于高校自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考量,很多高校尝试了从社会经济主体中引入师资,以作为“双创”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然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特征,不难发现目前社会各类经济组织中的很大一部分创新创业成功者依然不具备在高校中担任“双创”教师的资质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不畅,商业机会呈现出明显的机遇性特征,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商业形态和模式的发现,创业更多地取决于人的冒险精神,早期创业创新成功者往往拥有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将其商业经验升华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经济形态日渐成熟,但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高素质的社会创新创业高端人才仍然较为匮乏四、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探讨(一)加强对创新创业学科领域的研究从以美国、德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来看,在创业理论的研究方面往往都有着卓越的建树而过去我国经济建设处于赶超阶段,模仿、借鉴发达国家生产技术、商业模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对此,国家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设立创新创业研究基金、奖项、课题,以多样化的手段鼓励和吸引更多专业人士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另一方面,高校应提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给予创业学的教师适当的津贴、薪资补贴倾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加强对青少年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缺失由来已久,一是源自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观念作祟,使得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儿女未来进编制、捧“铁饭碗”,无形中压抑了青少年的冒险、创新精神;二是源自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我国高考制度使得基础教育不得不以僵化死板的所谓“标准答案”为宗旨,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源自大学教学方式部分地延续了中学的教育方式,而且教学内容又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有一定脱节,仍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

      对此,为了提升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从小为受教育者注入创新创业之魂,让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落实到各个阶段的教育实践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真正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三)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探索高校与社会企业、组织机构的合作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鼓励高校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多参与企业生产和商业运作一方面,可以使得我国大学教育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大学生视野,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策略上,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作用,给予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便利条件,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自身应努力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结合自身实际为企业咨询服务等智力支持,着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实实在在的价值吸引企业进校园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的进修、培训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到国外进行观摩、考察、交流、学习,从而使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得到专业的指导,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定期派遣教师前往企业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创新、工艺设计等工作中,在实践中提高现有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理解;再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利用好社会资源、校友资源,邀请社会上的企业家、创业者或者毕业的校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创业的经验;最后,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校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聘等方式来充实师资队伍。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1.着力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高度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因此,高质量的“双创”教育绝非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只有联合政府、高校、社会力量,汇聚共识,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创业在高校各个学科领域的全面开花[9]高校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在“双创”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作用,为“双创”教育赢得有利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人才要素的合理、充分流动,引进社会力量进校园,为“双创”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积极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资金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重要性无须赘言虽然现阶段政府有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资金,各个高校自身也有部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预算,但总体上还难以形成较大的覆盖面,离大学生群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校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中应努力加强资源要素中资金的引进工作,尽量减少高校师生“双创”实践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大学生“双创”指导服务中心,帮助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沟通合作的水平,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1]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3]卓泽林,杨体荣.美国顶尖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培养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4).[4]The White House. 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 Securing Our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EB/OL]. [2015-3-10].www.white-house.gov/innovation/strategy.[5]阚阅.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若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6]Heirz Klandt, Christine Volkmann.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Germany[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6(2).[7]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Peter Mayer, Frank Ziegele. Competition, Autonomy and New Thinking[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9(2).[9]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作者简介:陈诗慧,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张连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