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
10页1东大阪市的发展与日本产业集群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许多国家正在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 的经济发展战略因为它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 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 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日本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经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学习 和借鉴本文通过介绍日本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简要介绍了日 本产业集群政策的内容,同时以东大阪市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日本政府在促进产业 集群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日本 产业集群 东大阪市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是产业朝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是一 系列能力的获取和壮大的过程产业集群以各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 之中仅在发达国家中就存在着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硅谷式产业集群、丰田式产业集群等 多种形态这些产业集群除去具备一些集群的共有优势之外,还各自享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如悠久的手工业传统、高效的知识扩散及风险资本支持、企业间长期稳固交易的传统等, 这些都是被迈克尔·波特视为决定竞争优势持续力的首要条件,而且都是不易被模仿和取 代的高层次资源。
除了特殊资源外,迈克尔·波特认为持续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竞争优势的 种类与数量,以及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而产业集群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是其成长的 要求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较早关注到产业集群成长的是迈克尔·波特教授,他从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 角度认为, “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 异” 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因差异要素获取的独特优势,而且随着需求条件、市 场环境、竞争状态的变化,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也应随之变化 在迈克尔·波特没有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之前,对区域产业集中的解释更多是以马歇尔 的思想为基本逻辑,将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这些古典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 外部经济等作为核心概念,引入了学习、文化、技术创新等视角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区域 存在着气候、土壤、矿物质资源等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它们与宗教的、政治的、 经济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产业向某一区域集中的现象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产业持 续向某一区域集中的原因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高质量商品与服务在区域内能够得到合理 的评价、生产过程中的改进或发明创造会更快捷另外,由于某种产业的需求带来的外部 性还会促使辅助性产业在此投资建厂。
正是这种螺旋式的推进,确保了产业能够持续进行 区域性集中 除此之外,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也对产业集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地区分了集中和 分散的原因,认为集中原因是生产固定在特定场所可促使生产与销售的低成本化与马歇 尔相比,韦伯的理论显得更加严密,但同时其有关集中的逻辑展开也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定, 明确提出了费用最小化是促进产业集中的原因 针对上述对产业集中的解释,迈克尔·波特则运用产业集群的概念,从经营战略论的 角度,对超国家或者区域要素成本优势做了综合竞争力分析,提出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国家2竞争优势,指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形式首先,强调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科学技术、客户需求以及嵌入式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指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 有专业的技能或知识以及高水平的顾客需求信息等要素才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空间位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其次,针对传统理论主要是以企业工厂集中作为 研究对象,产业集群理论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地方自治 体等在内的多种组织,与世界历史从产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的变化是一致的标志着随 着由产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竞争优势的源泉也从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 向以知识为中心的要素转移,第三,传统理论强调集中的效果是使费用最小化,而产业集 群理论重点指出了集中的创新意义。
这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单纯是降低成本,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实现创新来提 高劳动生产率第四,产业集群理论明确地揭示了区域内部竞争的意义即产业集群不仅 仅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协作关系,集群内部以创新体系为中心的竞争更是维持区域竞争优势 不可缺少的因素1二)国内研究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意识到政府要采取措施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从各个角度研究了 政府的作用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如陈玉平2、窦虎3、胡宇辰、吴群4等沈威5介绍了浙江省地方政府针对本地集群大多是低成本集群,而且主体是中小企业,大多是非公有企业情 况,从制度、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支持集群升级曾国安、胡晶晶6则分析了北京市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如何促进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政 策措施的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一些促进措 施 何熊浪、李国平7则以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合理内核”为基础,发展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 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起源,科学诠释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机理,深入分析并实证检验产业 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 域发展问题,全面实证分析中国的产业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 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
赵强、孟越、王春晖8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囊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通过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落脚点,从群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 力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卓越的竞争力来源于网络组织优势、 学习创新优势和社会资本优势的有机组合,他们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形成产业集群的强 大竞争优势;综合应用 AHP 法、熵值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横向 评价方法、纵向评价方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丰富了产业集群竞争 力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为区域或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 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关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1中村刚治郎,.区域政治经济学,日本有斐阁,2004,35-38.2陈玉平,产业集群的经济学解析及政府功能的发挥,商业研究,2005(17)23—25.3窦虎,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政策研究,东岳论丛,2005(5):80—83.4胡宇辰、吴群,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9—22.5沈威,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作用,中国科技产业,2004(6):47-49.6曾国安、胡晶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学习与实践,2005(5):28-31.7何熊浪、李国平,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8赵强、孟越、王春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3二、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经验总结 日本是一个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国家,据日本中小企业厅 1996 年的调查,日本全国共 有 537 个产业集群,由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有内销型的,它们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1、形成与发展 二战前,由于日本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些诸如纺织、船舶等历史上发展起 来的传统产业集群已经非常出名二战后,日本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重 工业集群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的 发展;60 年代,日本政府又把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造纸等产业作为支 柱产业,重点支持这些行业的大企业,从而带动了周围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 批电子通讯、汽车、机械、钢铁、木材和木制品、建筑、造纸与印刷、服务业等行业的集 群其中通讯、汽车、机械、钢铁、化学制品等五大产业的规模增长速度超过了 100%因 为资本与技术要求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企业的集中,所以这些重 工业行业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如北九洲地区的钢铁工业、大田机械产 业群等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 80 年 代开始,政府一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主持或参与重点科技领域的科研项目,建立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 , 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90 年代后,由于各地采取的促进集群发展的措施仅仅是在某些区域实行,因此取得的 效果不大为了发展日本的经济,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促 进产业集群的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济产 业省(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METI)于 2001 年制定了旨在促进各 地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合作的计划——产业集群计划(Industrial Cluster Program ,ICP) ,希望通过创新系统改革,创建新企业、新产业,来增强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 计划有 19 个产业集群被实施,分布在 4 个领域,即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与 能源,其中制造业领域有 9 个,信息技术领域有 8 个,生物技术行业有 7 个,形成了学术 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网络,参与的公司数目从 2001 年启动时的大约 3000 家增加 到 2004 年的大约 5800 家,参与大学的数目也从 2001 年的 150 家增加至 220 家 (见表 1) 表 1 日本九大区域的 19 个产业集群计划地 区项 目领 域参与者(大约)北海道北海道地区产业集群项目IT、生物技术570 家公司;28 所大学东北东北制造走廊制造业700 家公司;32 所大学关西先驱者计划制造业、IT、能源 1170 家公司;32 所大学关西关西生物集群工程生物技术350 家公司;56 所大学关西环境工程环境120 家公司;21 所大学九州循环及环境工业广场环境550 家公司;41 所大学九州九州硅集群工程半导体110 个公司;10 所大学4九州生物集群工程生物技术20 家公司;5 所大学冲绳冲绳工业促进工程IT、健康、环境、加工 贸易400 家企业;7 所大学区域工业复兴工程制造业2 240 家公司;130 所大 学关东生物风险投资促进工程生物技术530 家公司;8 所大学发展 IT 风险投资工程IT840 家企业;3 所大学东海地区制造业创建工程制造业1 490 家公司;26 所大学中部东海生物工厂工程生物技术100 家公司;52 所大学北陆地区制造业促进工程制造业380 家企业;17 所大学中国新一代核心工业建设工程制造业、生物技术、IT400 家企业;28 所大学地方循环型和环保型社会建设 工程环境260 家公司;30 所大学四国四国技术桥梁计划制造业、健康、生物技 术460 家公司; 12 所大学资料来源:根据 METI“IndustrialClusterPlan Brochure for2008”整理, http: //www. cluster. gr. jp/en/index. htm,l 2008-08-29. 2002 年,日本文科省(MEXT)又提出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 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洪松、关西、京都、关西广 域(大阪府、神户市)、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 个区域的 10 个集群,实 施计划。
2003 年春季又追加了 3 个区域,现在共有 15 个区域 13 个产业集群 (见表 2)表 2 知识集群计划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6 年)第二阶段(2007-)集群数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