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品“吃茶去”见感恩心.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308033
  • 上传时间:2017-1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6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茶中见感恩 吾心是真诚一、茶中见感恩说起赵州茶,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是佛门著名的禅门公案(故事) ,但凡有僧拜见从谂禅师(后人尊称为赵州古佛)请教佛法者,大师皆曰:“吃茶去 ”, “吃茶去”禅机与佛理深奥,一杯茶,冷暖自知,所谓禅茶一味日常生活中处处是禅,行住坐卧、举手投足无不是禅千人千悟,末学从中悟的是感恩之心,品茶之余,清香飘逸,爽心醒神,感恩之心油然生起,一杯茶,片片茶叶,点滴之水,凝聚了多少辛劳、汗水以及先人的勇敢和智慧我们的生命自诞生以来,无有不感恩之处,佛门有著名的上报四重恩功德回向偈,佛法的回向偈义理深奥,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会自向他也上报四重恩,父母的生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国家和众生亦复如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衣食住行、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国家和大众,所以要常常知恩感恩,并真诚供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说到大众,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恩德关系,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理上讲,三人之中一个是自己,一个代表善人,一个代表恶人,善人教我学善,见贤思齐;恶人提醒我有没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如四正勤所曰: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恶人比善人对我们更有利益和帮助,因为恶人使我们警醒和观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醒我们反省和改过,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我们的大恩人,应该感激他,这也是感恩,老子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尊敬和感恩所以佛法讲礼敬诸佛,即礼敬一切人、事、物,这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望第一大愿,因为一切人、事、物皆是同一“大我” ,即真如本性释迦牟尼佛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其中的“我” ,即是此意,尽虚空、遍法界既是同一“大我 ”,哪有彼此之分,哪有你、我、他之说我们常听说, “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即是对一切人都应礼敬和感恩;儒家也同样重视礼敬, 《礼记.曲礼》开篇曰, “毋不敬 ”,而恭敬心也是孔子五德之一,即温、良、恭、俭、让老子亦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但区别在于恶人虽应尊重,但不值得学习和效仿,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望第二大愿,便是“称赞如来” ,即是怕误导了大众,礼敬诸佛是从事上讲,称赞如来是从性上讲礼敬是无条件的,称赞是有条件的,称赞的是善行与性德孔子也有“ 远小人”一说,其中“远”字,亦是其意,即不向小人学习,而非简单之远离,此离之,是在心上离,非事上离。

      二、知恩感恩佛说,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知恩报恩,赵朴初赵老为此专门题了词,以表达和弘扬知恩感恩的大道之心感恩是对良知的呼唤,从而感悟生命的真谛,人如常怀知恩感恩之心,心定而安,国家、社会、人与人之间也会和谐、繁荣兴旺和安乐,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大家感恩和付出,感恩是良知之最大回报,所以人与人之间应当包容、爱敬、谦让,知恩感恩,会使我们心地清净,顺境中不生贪爱之心,逆境中不起嗔恚之念感恩,不仅在事上感恩,如做好人好事,从事感恩活动和慈善事业等,更要从心上真正感恩,所以只有深明感恩的事与理,感恩的根基才能坚实、牢固、久远其实知恩感恩不仅是人与人、国家之间,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莫不如是,因为法尔如2是,感恩是性德,知恩感恩之心本来本有,只不过感恩之性德暂被障碍,如乌云遮日,明镜蒙尘,一旦明明德,则如同千年之暗室忽逢明灯,豁然开朗,当下彻悟,明心见性,自性之光明被开启,我们有时到寺庙请佛宝或法宝时,如玉佩等,一定重视大师是否开光过,其实开光是籍助圣贤的教诲之道,开启自性之光明,因为自性中含藏一切,才艺、智慧、德能、相好,以及真诚、慈爱、感恩之心等一位圣者老人说过,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一切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感激所有使您坚定成就的人。

      三、感恩和谐 感恩清净1、无住生心感恩之心不能起现行,自私自利之心便会乘虚而入,悄然生起此外,感恩之心被蒙蔽,容易生起嗔恚和傲慢之心,慈爱之心也易被障碍,嗔恚是佛法讲的三毒之一,傲慢之心则是紧随其后,所谓贪嗔痴慢,贪嗔痴慢是污染,染污我们的心不得清净,嗔恚心,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心意烦躁,不能冷静常生般若智慧,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对一切人、事、物,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待之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慈悲不讲任何条件,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皆与我同一身,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儒释道关于慈爱、宽容皆有深刻论述, 《弟子规》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论语中,有学生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 ,恕字简单、基本的意思即是宽容、谅解,当然圣言量意思广泛、深远,孔子在“其恕乎”后,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说仁、恕,是儒家最精髓的核心,曾子也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仁者爱人,忠者,真也,诚也,恕即宽容、原谅也论语还有类似值得我们终身行之的话,如“以直报怨” ,他人有负于我们,以怨恨心对待我们,我们仍以正直、率直,和光明磊落之心坦然待之,不应以怨报怨,何必让我们以及子孙的和谐与代价,在这无休无止的冤冤相报之中,其实“以直报怨”之直心,还有其更深的义理,我们知道寺庙是道场,但直心也是道场(详见《维摩诘经》 ) ,直心是最纯真、纯善,最殊胜之大道场,直心就是正直心、真诚心,何以见得,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论述菩提心即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说得则更加简单明了,菩提心即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可见,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就直,真诚到了极处就是至诚,所谓无住生心儒家说的诚意、正心,就是佛法讲的菩提心;佛法的真诚、慈悲,与儒家的仁义忠恕是一个意思,这里,圣贤人讲的“以直报怨” ,从事上讲, “直”字虽不见其形,未闻其声,但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宽容、忍让,成就了自己的德行,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所谓历事练心 《金刚经》中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佛陀不但不生气,而且还感激歌利王,因为歌利王让他完全放下瞋恨,经受住忍辱考验,成就了佛陀的六度行,成就了忍辱行,感谢歌利王给他的成就,所以佛陀对歌利王说,我成佛之后,第一个度你;另一方面,从理上、性上讲, “以直报怨”表达的是境界,阐述和张扬的是性德所以“直”字不仅是从事上讲,也是从理上讲,理事无碍可见,不管他人待我如何,我皆以真诚、慈悲心对待一切,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为境转唯有真诚、慈悲心、正直、包容心才能把我们的感恩之性德彰显出来道家《太上感应篇》曰: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意为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不感恩,别人有一点对不起、得罪他的,哪怕过去有很大的恩德也忘掉,只惦念怨恨佛法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弟子规》曰:恩欲报,怨欲忘 《道德经》老子曰:“和大怨,必有3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大的怨恨化解了,小的怨恨还在,这不是大善,所以圣贤人反省和观照自己,不责怪别人,不要求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恕道。

      为什么小的怨恨还在,主要还是在心上没有真正化解怨恨生于情执,当情执得不到满足时就有怨恨,情执是因为自性迷失,本性迷失,而自性里头没有迷妄,自性本觉本善,所以要化解怨恨,必须要在内心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冲突、怨恨和嫉妒,内心真正的放下了,一丝毫怨恨都没有了,怨恨和嫉妒才能真正的放下所谓仁者无敌,真仁慈者没有敌人,没有怨恨,是因为他心里没有,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业的皆有慈爱、宽容、谦虚、恭敬的胸怀我们一进寺庙山门,第一尊面对面见到的是弥勒菩萨,笑哈哈,表达对一切人都呈现平等慈悲心、喜悦相;肚皮大,代表度量大、能包容,有一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即表其意所谓生平等心,呈喜悦相,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以满面笑容接纳一切同时也是提醒我们,如果您若想踏进这个大门,接受圣贤教诲之道,则需应有慈悲、包容和平等之心2、谦德之效傲慢心也不可有,傲慢心易瞧不起人,自以为是,傲慢心不能融化,真诚感恩心难以起现行,实在说, “贡高我慢”之心人皆有之,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而障碍我们不愿、不能接受圣贤教诲之道,我们始终要保持谦虚、恭敬之心,以折服傲慢之心。

      《礼记曲礼》曰:“傲不可长” , 《孝经》亦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谦虚是性德,而傲慢会障碍自身的进步、智慧和境界提升,蒙蔽自己不能转迷开悟,傲慢之心往往比贪嗔痴三毒烦恼更加难以改过和调治,傲气没有了,才能诚意、正心观照和反省自己,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心胸、思路才会开阔傲字当头,稍有不慎,便会毁损掉我们的辛勤努力和胜利果实,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说的“败人两字非傲即惰” ,言简意赅,值得我们终生儆省,此之事例比比皆是,无论是在学习、事业和战争中,不胜枚举,足可引以为戒我们知道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股票投资家,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实在说,价值投资者已不能高度概括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不得已用“境界投资者”来作为巴老的投资与人生的写照,他对股票的投资和理解已超越了自身,他以他的言行诠释和解读了投资和谦虚的真谛,这从他的身体力行以及乐善好施的品德中窥知一二,有人评价说“巴菲特谦虚的态度及高度的责任感,是伯克希尔成功的关键”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对巴菲特的总结是,生活上,简单随意;工作上,执着如一;投资上,坚持原则;做人上,保持低调。

      历史上楚汉相争时期的张良亦是如此,黄石公以傲慢无礼的态度屡次考验张良,而张良真诚的容忍、恭敬、谦虚之心,感得了黄石公赏识,亲授兵书《太公兵法》与张良,张良因此后来成就了兴刘灭项的大业,没有辜负黄石公的知遇之恩和一片苦心如果张良当初没有谦虚、恭敬心,则错过了明师教诲的良机,诚意正心观照,不管是在当年与黄石公在下邳桥上,还是后来的功成名就,张良都不骄不躁,谦让谨慎由此可见,谦虚之道,不仅是人生大道,也是投资大道,是成功之道,是受福之基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慈爱、谦虚也是道家之根基和宝藏 《论语》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而《易经》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爻爻皆吉利而无凶相,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谦德之效四、建国君民,教学为先4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之心的培养和生起,唯有教育是良方,缺乏圣贤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容易发生无谓的竞争与利害冲突,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力量巨大 《礼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教育是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启蒙读物《三字经》曰:苟不教,性乃迁,可见,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大家担心目前学校的教育过于看重升学率,道德文化教育有所忽视,有人戏称为“缺德的教育” ,即不重视德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重视知恩报恩的德行教育,至圣先师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说明本为先而末为后之道,不能本末倒置,方能德才兼备而当今的教育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即偏重“游于艺” ,忽略了德行,自古以来古圣先贤没有不重视教育的,孔子的教学有四科, “德行”为首,德行教育是根本,其他则是花果枝叶,根如果没有了,人心易不安,社会价值体系会紊乱, 《大学》道,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德行教育之重要性就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在修身上,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源头,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