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二(修改):丙中洛怒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doc
11页丙中洛民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丙中洛概况内中洛乡因乡政府驻丙中洛村得名丙中洛原称“丙中”,藏语,意为藏族 寨子,过去是藏族人居住的寨子,发展到现在,据2005年末的统计,全乡共有 农户1621户,人口 6216人,全乡共有11个民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6071人, 以怒族、藏族、独龙族、便像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其中怒族3159人,便像族1997 人,藏族534人,独龙族323人,内中洛的独龙族主要集中在双拉村的小察腊组, 保像族比较集中在纳达底村,日半组,怒族和藏族就全乡分布居住,实际上,M 中洛乡现在是个典型的以怒族为主体的社区内中洛距离县城44公里,共辖4个村委会,即秋拉桶、甲生、内中洛、双 拉四个村委会,其下辖32个自然村二、丙中洛自然生态环境页山是“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最狭窄点怒江发源于唐 古拉山南麓,经西藏流入怒江州,怒江由北向南贯穿丙中洛乡,东为连绵不断的 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江对峙怒江在怒江州境内延伸316公里, 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怒江峡谷是我国也是亚洲最长、最深、最险的大峡谷 怒江在页山县内流程约为100余公里内中洛境内自西向东二江(独龙江、怒江) 三山(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典型的“三山夹两江,最高山也是 高黎贡山的最高峰嘎瓦嘎普雪山5128米,最低海拔1430米,丙中洛乡政府住地 海拔1750米。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丙中洛在冬至那天有奇特的一天两次口出口 落的奇妙景观内中洛是滇藏要塞,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1)石门关:内中洛台地北端,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上,直冲云天,形 成了一道500多米高,近200多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 To当地人把石门称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起了很形象的名字“石门 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门关,这是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2005年, 张诗亚老师在此地还赋词一曲:忆秦娥贡山行千秋雪,仰天映日纱轻揭,纱轻揭,碧罗风采贡山情结,千军万马天迸裂, 怒江出世青山阙,青山阙,石门开启众神腰折石门关的山腰有一个蟒蛇洞,2003年5月的端午节,有群蟒从洞中爬出呐 太阳,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有蟒蛇出来,端午节观蟒蛇也成为了内中洛人的i个 节日2) 嘎娃嘎普雪山:内中洛境内由于怒江切割,海拔高差较大,最低海拔 为丙中洛乡与捧当乡交界处,海拔1430米,最高海拔为嘎娃嘎普雪山,海拔5128 米位于内中洛南北面,远观山顶好似一位美女脸庞的山峰,终年积雪嘎姓 嘎普”为怒语,是终年积雪的意思3) 怒江第一湾:怒江从北部的秋拉桶深谷进入内中洛,从内中洛南面一 直到打拉,形成了蜿蜒曲折的几道湾,最大的一道在坎桶(坎桶为怒语,坎为青 竹,桶为坪,即青竹坪),被称为“怒江第一•湾二它位于内中洛东南面约1000 米处,水流由原北向南突然转成东向西流约300米,又向东流回300米左右,再 朝南流下,形似于当地怒族自制的竹火钳。
湾中心的岛乂叫“麻风村”,是以前流放麻风病人的地方,不过,让麻风病 人来到这里却不失为一种人性的关怀,终老在风光之中,也算死得其所吧现在 这里早就没有了麻风病人,这里也是出产金沙的地方不过,这里的人们却过着 清贫的口子(举例考察所见)4) 形似第一湾的美丽桃花岛:农历二月初十的“桃花节三、民族文化调查概况(-)民族概况主要有怒族、像像族、藏族、独龙族特别介绍独龙族纹面女:纹面原因目前有四种说法:一是独龙族女子的成年礼仪式,二是源于宗教信 仰的图腾崇拜,三是美容,因为看到花草好看,就纹在脸上,四是毁容,因为西 藏土司要抢亲独龙族姑娘,于是就采取此方式毁容纹面的方法:一•般在^一二岁左右,请专门的纹面女艺人先将一背松明子 在火塘里烧尽,然后把锅底的烟灰刮下来放在水里浸泡三天三夜,使之成为墨汁 状纹面时,纹面师用竹签或树刺蘸锅灰汁在女孩脸上描好纹型,待风干后,就 用左手持刺针,右手拿拍针棍沿纹路轻轻敲打刺针,使刺针刺入皮肉,敷以锅灰 汁,如此反复,花上半天至一,天才能完成完后,家人要宰鸡、作杷杷和水酒招 待纹面师纹而后不能洗脸,五六天后,创口脱伽,再洗去污汁,脸上就呈现出 黑色和靛青色的斑痕,永远也洗不掉。
纹型的差异:独龙江上游的纹面和下游的纹面不同 现在在世的纹面女国内仅有60多人,年龄最大的100多岁,最小的50多岁 语言文字:怒族,怒族拥有四种支系语言,分别称为怒苏语、阿龙语、阿依 语、若柔语其中阿龙语与独龙语相通,其他三种语言各自独立,互不相通像傣族:有语言,文字方面民间传说是村民汪忍波上山砍竹编织竹器,遇到 神仙送他两本书,他就照书中的文字,创造了保保文,又叫“竹编文字”,语言 学界称它为“慌像族音节文字”独龙族:有语言,文字,独龙族是拼音文字,20世纪40年代初在缅甸自称 “日旺”的独龙人白吉斗•蒂其枯和美国传教士莫尔斯创制了一种以“日旺”话 为标准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称为“日旺文”,现在的独龙文是在原“日旺文” 的基础上,以独龙江孔当村的语音创制的,1984年起在贡山独龙族干部中推行 现用独龙文出版的书有《独龙文识字课本》、《独龙文小学课本》(与汉文小学课 本对译)、《独龙文学前教材》,同时已经用独龙文开展农村扫盲工作二)经济状况官方2001年统计人均年收入为304元,2003年人均年收入807元,但实际 我们所了解的很多人家年收入800-1500元左右1、传统农作物种类: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养麦、土豆等。
经济作物:黄豆、板栗、核桃、漆树等蔬菜:白菜、青菜、萝卜、黄瓜、辣椒等水果:苹果、梨、柿子、石棉等2、传统家庭手工业(1)纺织织布:解放前由麻树皮纺成麻袋,然后织成衣服或毯子现在直接由商店买 线纺织其他还可以织出怒族包,怒族女服饰头巾等2)编织:竹编、蔑编、藤编•般用竹蔑或藤纺织篮子、长簸箕等生活用品3)眼酒,占三分之一的粮食用来酿酒,自制酒有玉米酒、米酒、板栗酒(8 -10元一斤)等说是这里气候潮湿,容易得风湿病,喝酒驱寒去到每家,就是酒招待客人,就像我们端茶敬客一样,喝掉一些酒,主人不停地增添3、传统家畜、家禽、采集、狩猎家畜、家禽有牛、羊、猪、鸡等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养猪是圈养,但也时□寸看见路边地里放养的猪人们一般在每年的5-7月,到山上采集野菜、挖药材采集的野菜有竹叶 菜、蕨菜、木耳等,药材主要有虫草、黄金果等每星期二为内中洛的街天人 们将采集回来的山野菜、药材、土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易,买回所需日用品狩猎及其工具主要用弩弓,弩箭是防身和狩梏的工具弓背和弓柄用岩桑树、 板栗木制成弩弓有大小两种,大弓背长110公分,射程约50米现在已经禁 止打猎,人们只是用弩弓射杀飞鸟等三) 民居丙111洛现存民居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1) 圆木楞结构建筑圆木楞结构是怒族典型的传统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隔层,有防风、 隔热的作用,用来存放仓粮之所;中间为正房、卧室,正房内设火塘,为饮食与 客厅共用的地方;楼下作饲养家畜之所。
2) 方木楞结构建筑现存的民居建筑大都是圆木或方木结构建筑,房顶都用石板;(3) 土木结构传统型建筑土木结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梁架,门窗,用土、石砌墙,屋顶仍用石板;内 中洛民居仍保持传统风格,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建筑用材以及建筑结 构相对简单些,但可能也没有以前的建筑牢固四) 服饰怒族,文献记载:页山怒族妇女着敞襟宽胸袖齐踝的麻布袍,年青姑娘则另 加条围裙女装的前后摆在接口处缀有方形镶边布,头披一块麻布至颈项,两耳 用精制的竹管贯穿男子穿敞襟宽胸袖长膝的麻布袍,胸系布带或绳子;蓄长发、 裹麻布绑腿,赤足,喜佩长刀、箭包、弩弓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怒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老年人仍保持自 己本民族的特点外,男女青年的衣着多数与汉装相同,仅在节庆日穿着传统民族 服装现在怒族妇女服饰与以前大有区别,现在上身着各色长袖内衣,外穿无袖 扛肩,腰扎鲜艳的长布,下身着从市场购买的白色或黑色裤上衣大多是市场购 买布料及线自己加工而成的,也有从民族服饰加工店购买颜色多为白、红、黄、 绿、蓝等,布料有轻、重、薄、厚之分,按季节气候选穿独龙族:以前,尽管家家都种麻,且妇女也会织布,但不会裁剪,于是男女 均用一块布批在身上。
独龙毯是独龙族妇女唯一具有特色的服饰:一张有床单大 小的布织毯子,从右肋下包起,然后在左肩上拴起来,这样,人的大部分身子就 被遮盖起来像傣族:穿在身上的英雄史诗妇女头上带着白色间红的珠申,脖子上围着 珠琏,左肩斜挂着大申的珠子长长的“百褶裙”下有红色条纹这有很多传说: 以前战争频繁,男子出去打仗,留下妇女从事生产,男人们不能回到家园,很牵 挂家人,就把在战争中得到的奖赏用布包起捎给家人年复一年,奖旗奖品越来 越多,于是妇女们就把丈夫捎回来的不同颜色的布一块块拼接起来,制成长裙和 包头帕,并且把奖章钉在头帕、衣裙的胸襟上和领口上,剩下的穿成申挂在脖子 o这样的裙子和用奖章做成装饰的方式就一代代传承下来,用来告诫后人先辈 们用献血保卫了家园,捍卫了民族尊严五)饮食解放前,丙中洛人们生活极为贫苦,一年之中,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玉米和 杂粮稀饭,在青黄不接的五六月,常需采集各种野菜充饥常年很少吃油,盐的 价格昂贵有的家庭无一口铁锅,用石片烤饼,用石头碾粮食穷人的衣着也十 分简单,大都用麻布、棕皮、兽皮御寒无被盖,全家只能围坐在火塘边取暖如今内中洛各民族主食以包谷为主,兼食稻谷、养子,加工玉米、麦子、养 子历来都是用水碓、木碓、水磨、手磨。
内中洛人们一般每天吃两餐,喝茶两次,就是早上起床后喝酥油茶,吃点炒 面,干些家务活,10点左右吃早饭,下午3.4点喝下午茶,晚上8-9点左右吃晚 饭农忙时也有吃三餐的进餐时全家在火塘边矮木桌上就餐他们虽然没有很 高的烹调技术,但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介绍我们接触到的饮食):(1)包谷砂稀饭:包谷砂稀饭是丙中洛地区的主食之一,经过特殊加工而 制成首先将晒干的包谷籽放在木碓上,加少量水冲去皮,再冲成砂砂,去皮后 分别筛出大、中、小粒三种不同的包谷砂大粒包谷砂用于煮稀饭,在土锅内一 次放足水,加上大豆,煮2小时左右,待煮熟后再放上蔬菜或辣子,吃起来味美 香甜,开胃又解渴,若有条件者放入猪脚、排骨或腊肉之类,味道会更加鲜美中粒和小粒包谷砂一般用来煮干饭吃,煮时将包谷砂煮至八成熟后再加水, 掺上大米或养米煮上片刻将水饷干,便成了包谷砂干饭,食用时佐以其他菜,味 道十分可口2) 烤肉:放在火塘里烧,烤熟后直接吃,不加任何佐料,主要烧的是肉皮3) 琵琶肉:也是因中洛地区别具风格的食品,吃起来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制作方法是将宰杀后的猪毛刮干净,将整头猪沿正面从嘴部到尾部整齐切开,取 出内脏和骨头,在猪体内撒上适量的花椒粉、胡椒粉、草果粉、食盐以及烧酒, 然后用针线把刀口缝合起来,在猪耳朵里塞上两个核桃,鼻孔中插上两根小木棍, 存放一个月后取出木棍放掉盐水,待盐水流完后乂插上木棍,同时在缝时的针眼 上涂少许核桃油,在房头晾干,干后收藏起来,因为外形象琵琶,所以称为“琵 琶肉”。
储藏半年后,即可食用,两三年不变质4) 石板耙杷 是怒族特有的一种美食,也是怒族同胞用来招待亲朋好友、 尊贵客人的美食佳品内中洛地区产一种石片,薄如锅盖,火烤不裂用这种石 片烤出的饼子,香甜酥脆,能保持粮食原有味道这种烤饼的做法是:将石片放 在火塘的铁三脚上,把调成稀糊的麦面或养面均匀地倒满石片,经微火烤熟,即 可食用5) 霞拉“霞拉”是怒族人民喜欢制作的一种菜肴,“霞拉”是怒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