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02 诸子散文高频素材积累-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刚**
  • 文档编号:600325380
  • 上传时间:2025-04-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5.7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单元 回顾历史,追慕先贤 写作实践诸子散文高频素材积累名言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精彩语段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要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他人3.“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养性”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治国”和“平天下”说的是使社会和谐的问题治国”,即整治国家,就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使社会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和谐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4.“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这种状况与对理想教育的漠视、自身修养的缺失密切相关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然而,这种追求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不满和失望就产生了,从而导致一些年轻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淡薄,甚至出现了心理扭曲的现象5. 重提“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 其一,通过道德的培养,实现道德自律,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便有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人际和谐,是人类社会一切和谐之源然而,要做到人际和谐,首先要在实现个人自身和谐上下功夫 其二,树立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大和谐思想,练就审视现实的眼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的境界,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是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的向善提供了可能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之端真正上升为仁德7.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人重新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提倡恻隐之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起点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提倡恻隐之心是实现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政”即孟子所主张的仁政它的实现,就是把个人的不忍人之心外扩放大的过程无论何时,提倡恻隐之心都是营造一个有爱心的社会所必需的8. 老子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青年辩证地看待人生、辩证地处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当代青年大多没有经历过较大的人生挫折,人生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容易忽视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结果往往导致不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在成功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不利之处,加以改正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加容易从成功走向成功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往往消极无为如果学习和了解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在不利和失败的时候就不会灰心丧气,就会主动分析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地加以利用,从而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9.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最大价值10.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为可以作为腰舟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一味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究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小材大用不仅会贻误工作,而且会浪费宝贵的人才资源教育方面大葫芦仅仅因为不适合用来盛水,惠子就认定它毫无用处,而庄子却发现了大葫芦在另一个方面的优势与作用,顺应大葫芦的特点将其改造成腰舟,使其终有所用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换言之,现在的很多人常常过分看重“有用之用”,而忽略了“无用之用”正如庄子所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所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渐渐失去了诗意,现在的时代渐渐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家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事物是有用还是无用何为有用之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也可以说是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11.墨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兼爱”,“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兼”是一个哲学范畴,有整体、全部的意思,在空间上,“兼爱”把爱的对象扩展到个体外延的全部,使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兼”还有在层次上的无差别意,在天下公义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这种“兼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主道德、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生机勃勃、安宁稳定、综合发展的而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就目前的中国来看,人与人之间,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自爱和爱他之心,但真正缺少的,应该是兼爱或博爱之情兼爱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因此,“兼爱”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宁稳定人物事例及运用1.《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词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口中2.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美文阅读01 让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文明的光辉绵延不绝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深化拓展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远古走到今天,从蒙昧走到文明,真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海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她是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始终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她是穿越古今依然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文明,始终熠熠生辉、震古烁今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经过岁月的沉淀,正在释放着更耀眼的光芒无论是跨越时空、震惊天下的甲骨文,还是四季如画、诗意栖息的良渚遗址文化,无论是让人叹为观止、神秘莫测的三星堆遗址,还是绮丽壮美、意蕴深长的敦煌莫高窟,无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绝世无双,无不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卓越辉煌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天文历法到文化典籍,从诸子百家到经史子集,从哲学思想到民本理念,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和情感,培育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团结一致的崇高价值追求,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每一次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股力量都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战胜危机、薪火相传今天,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标识依然是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我们无不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