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民窑彩瓷.doc
18页- 1 -清代民窑彩瓷一、清代民窑瓷器生产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最为鼎盛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盛衰变化反差最强烈的时期康、雍、乾三朝,中国制瓷业无论工艺水平还是品种、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从嘉庆开始逐渐由盛转衰,光绪时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清代前期制瓷业的繁荣昌盛1、清代前期稳定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满清如关以后,经过顺治及康熙前期的过渡,社会稳定,经济复苏,清王朝进入了被史学家称之为“康乾盛世”的封建社会黄金时代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奖励垦荒屯田,大力兴修水利,多次减免赋税,使社会经济很快呈现出繁荣景象经济复苏带来的市场繁荣大大刺激了民窑瓷器的生产,瓷都景德镇在经历了明代晚期的衰落后,逐渐开始恢复清政府在发展陶瓷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特别是将明代残酷剥削窑工的“ 匠籍” 制度①改为“官搭民烧” ②,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匠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宽松的政策、繁荣的经济,为清初制瓷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统治者对瓷器的偏爱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和进步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喜爱瓷器,据清史档案记载,不少官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是经皇帝亲自审定的为了满足皇帝的要求,御器厂不惜成本,刻意创新,使官窑瓷器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御器厂实行“ 官搭民烧” 制度后,官窑与民窑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因此,清初官窑的高度发展也带动了民窑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了清初制瓷业“百花齐放” 、“官民竞市”的壮观局面3、海外市场对中国瓷器的巨大需求,刺激了民窑外销瓷的生产瓷器是中国传统的大宗对外贸易商品,从明代晚期开始,贸易对象除了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外,又开辟了巨大的欧洲市场从 17 世纪初起,荷兰、英国的商船大量贩运中国瓷器至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仅通过该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从 1602—1682 的 80 年中,达 1600 万件以上”③ 另据英国 1774 年的《伦敦指南》记载,伦敦专门经销中国瓷器的商店就有五十多家④从康熙晚期开始,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相继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巨大的海外市场极大地刺激了民窑瓷器的生产为了方便出口,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广州还专门设立了大批彩绘作坊,将景德镇烧造 - 2 -的白瓷按客户要求彩绘之后,直接装船运走。
海外市场的兴旺特别是对高档瓷器的需求,对民窑制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明末清初高度发达的版画极大地丰富了民窑彩瓷的题材,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味我国的版画艺术从明代万历时期开始进入黄金时代大凡明末刊物几乎无书不图,图文并茂”⑤这些物美价廉的版画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传播普及了大众文化,同时也起到了图画教科书的作用例如《十竹斋画谱》、《集雅斋画谱》等著名木版画集,绘、刻、印俱佳,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收讲授中国画技法的图谱《芥子园画传》遍摹诸家画式并附有画法说明,成为其他艺术门类学习借鉴的极好范本在其影响之下,彩瓷的构图和绘画技巧完全脱出了明代民窑那种“匠人画瓷” 的传统一幅幅刻印在纸上的名家作品被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瓷器之上,“ 康熙山水似王石古,雍窑花卉似恽南田,康窑人物似陈老莲,道光人物似改七芗”⑥由此可见,明末清初高度发达的版画是促进彩绘瓷器发展、影响瓷器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二)、清代中后期制瓷业的衰落1、从乾隆后期开始,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性开始逐渐暴露出来满州贵族逐渐腐败,统治者穷奢极欲,官场中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贿赂成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综合国力大大下降在此影响之下,一度繁荣兴盛的制瓷业也从高峰走向下坡。
嘉庆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品种已大不入前,但总体来看尚能维持正常生产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清政府自 1842 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后,又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的破坏和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本已亏空的财政雪上加霜根据不平等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传统民族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了根本性动摇面对萧条的市场和洋瓷的倾销,中国制瓷业奋起抗争,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质优价廉的瓷土原料以及国人习惯使用传统瓷器等优势,在国内市场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出口欧、亚市场外销瓷的数量已经锐减在与洋瓷的激烈竞争中,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现象已成为制瓷业的通病尽管如此,在高档民用瓷中仍不乏精美的作品3、正当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走向衰落之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19 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大量的手工劳动开始被机器所取代此后,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的陶瓷工业迅速崛起,中国陶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失去欧、亚市场之后,国内市场也因机制洋瓷的低价倾销而逐渐陷入绝境降及光绪季年,明清御窑,已久废圮,全镇虽有民窑一百一十余只,坯坊红店之工艺皆不惊人,所赖以保全国粹者,仅恃名画工数人,每年所制仿古器,尤日形退化,盖以销数少,不求精也”⑦ 。
萧条冷落的局面与清初 “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⑧的繁荣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3 -以上是清代民窑瓷器生产的基本情况,但民窑是从事商业性生产的瓷窑,其产品结构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服务对象的经济条件来定位的因此,清代前期民窑瓷器中工艺粗糙、水平低下的产品并不在少数,而后期一些精工细作的高档产品亦堪称瓷中精品这种情况不仅清代如此,历代民窑产品都有这一特点由此可见, 民窑瓷器 的断代切不可片面地以质量优劣去划分早晚,一定要分析、把握整体风格 二、 民窑彩瓷的主要品种清代是中国彩瓷的颠峰时期,品种之多、产量之大,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民窑彩瓷中,数量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青花、五彩和粉彩一)、青花青花是指以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氧化钴在釉下呈现出鲜艳的蓝色,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青花”或“蓝花瓷器 ”我国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1975 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件白釉蓝彩枕的残片⑨, 1983 年又出土了一批白釉蓝彩碗残片 ⑩(插图 1)。
经科学测试,证实了这些残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花瓷器唐青花的胎、釉 与元代以后的青花有很大差,唐青花胎体粗松,多呈浅灰或浅黄色,为了弥补胎体的缺陷,施釉前先加施一层化妆土施釉较薄,釉色白中泛黄并有细碎的开片纹这种处于创始阶段的青花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许多工艺上的问题尚待解决,因此最终没能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此后直到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从此,青花以它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采的纹饰以及釉下彩永不褪色的特点,逐渐取代其他品种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元代是我国青花瓷器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青花无论胎釉、造型、纹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元代晚期以中东为出口对象的“至正型” 青花 11,图案繁密,色彩浓重,画工精湛,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 插图 2)除了青花之外,元代景德镇还成功地烧制出“釉里红” 和“青花釉里红”两个新品种釉里红与青花同属釉下彩,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所用的呈色剂不同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作为呈色剂,氧化铜在适当的还原气氛中能呈现鲜艳的红色,人们习惯上将 其称之为“釉里红”由于氧化铜对窑内气氛十分敏感,稍有差异颜色就会偏黑或偏灰,因此元代、洪武釉里红的色泽大多不够纯正。
青花釉里红” 是用氧化钴和氧化铜两种呈色剂合绘一件器物,烧成后青、红两色相互映衬,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在烧造上的难度远远高于青花,因此传世品中它们的数量大大少于青花 - 4 -进入明代以后,景德镇设立了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御器厂” ,景德镇瓷器也从此有了“ 官窑”与“ 民窑”之分青花在明代官窑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这一点从官窑与民窑使用的青料便可略见一斑:永宣时期官窑使用的“苏麻离青” 是一种从西亚进口的高档青料,成化时改用国产优质钴料“平等青 ”,嘉靖时又改为进口的 “回青”,这些钴料或浓重鲜艳,或清淡秀雅,均为当时的上上之品而民窑只能使用中、低档国产钴料,色调多为蓝中泛灰或蓝中泛黑此外,从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看,明代官窑都远远高于民窑民窑中除少量陈设瓷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外,大量的日常生活用瓷与官窑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代表明代青花瓷器最高水平的是官窑产品(插图 3)从万历晚期开始,明代御窑厂日渐衰退,天启末年时已基本停产而此时民窑的生产却显得十分活跃,民窑青花一改长期以来那种蓝中泛灰的暗淡色调,发色鲜艳明快,层次分明,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是以往国产青料所难以企及的。
这种巨大的变化,当与明末青料拣炼工艺的改进有关据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当时青料的提纯是采用水选法,即用水洗的方法去除杂质到了明末,青料的提纯开始改用火锻法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下中者以次缩减” 12由水选法改为火煅法之后,青料中的有害呈色元素(主要是铁和锰)大大减少,钴的纯度提高,烧出的青花色泽纯净明快,并能很好的表现色调的深浅、浓淡入清以后,景德镇民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品质量日臻精进至康熙时,青花瓷的艺术水平已达高峰,其中许多精品完全可与官窑相媲美康熙民窑青花的色调差异很大,早期以灰蓝或蓝黑为主,色泽深沉浓重;中期青翠艳丽,层次分明;晚期以灰蓝色为主,颜色浅淡灰暗其中以色泽艳丽明快的中期青花最具代表性青花色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青料中氧化钴的比例以及其他对呈色有影响的铁、锰等元素的含量不同,此外烧成温度及窑内气氛对青花呈色也有一定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明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大多使用浙江所产的上等青料,“这种以浙料为贵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时期”13。
因此官窑青花的呈色一般差异不大但民窑的情况就复杂多了,瓷器作为一种商品,必需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各阶层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因此产品也就出现了高、中、低档之分,其中精品的色泽纯正,与官窑产品非常接近,而一般生活用品的呈色则比较复杂,并无严格的规律而言关于清代前期景德镇所用青料的产地,清代唐英所著的《陶冶图说》有详细记载:“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止可画粗器”由此可见,发色青翠鲜艳的高档产品以及供出口贸易的外销瓷使用的是上等浙料和云南珠明料,发色深沉浓重或浅淡灰暗的中低档产品使用的是江西、广东青料或浙料中的下品 - 5 -康熙青花除了以色泽鲜艳明快著称外,独特的“分水” 技法更是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分水 ”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画中 “皴法” 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代末期已经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对画面进行渲染,使画面呈现出明暗、浓淡等不同的色调效果,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同一色也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14。
故康熙青花又有“ 五彩青花”之美誉 (插图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