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PPT
93页化工原理 CAI课件苏州大学材化学部苏州大学材化学部2012年年2月月制作人制作人:王文丰王文丰化工原理教学互动邮箱: szdxwwf@教的互动资料在邮箱中网盘上登录密码:sdhg2012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和传质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章传质单元操作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目的与要求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第七章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概论7.1 概述概述7.1.1 传质与分离方法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述7.2.1 分子传质(扩散)7.2.2 对流传质7.2.3 相际间的传质7.3 传质设备简介传质设备简介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7.1 概述7.1.1 传质分离过程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原料反应产物目的产物副产物分离过程反应过程一、分离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示例:三氯甲烷的制备示例:炼油过程原料目的产物副产物分离过程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分离过程非均相物系分离均相物系分离可通过机械方法分离,易实现分离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方法分离,需通过某种物理(或化学)过程实现分离,难实现分离。
例 气-固分离:沉降液-固分离:过滤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均相物系某种过程两相物系根据不同组分在各相中物性的差异,使某组分从一相向另一相转移:相际传质过程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相际传质过程均相物系分离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空气+氨水空气氨水示例:空气和氨分离吸收塔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三、传质分离方法1.平衡分离过程 (1)气液传质过程 气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气、液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气体的吸收(或脱吸)、气体的增湿(或减湿)等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脱吸) 增湿(减湿) (2)汽液传质过程 汽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汽、液两相间的转移,该汽相是由液相经过汽化而得,它主要包括蒸馏(或精馏)单元操作过程 蒸馏(精馏) 三、传质分离方法(3)液液传质过程 液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两个不互溶的液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液体的萃取等单元操作过程 萃取 三、传质分离方法(4)液固传质过程 液固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液、固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结晶(或溶解)、液体吸附(或脱附)、浸取等单元操作过程 结晶(溶解) 吸附(脱附) 浸取 三、传质分离方法(5)气固传质过程 气固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气、固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气体吸附(或脱附)、固体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
干燥 吸附(脱附) 三、传质分离方法平衡常数(分配系数) 分配因子 通常将K值大的当作分子,故一般大于1当偏离1时,便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越大越容易分离 xi、yi分别表示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三、传质分离方法2.速率分离过程 (1)膜分离 膜分离是指在选择性透过膜中,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膜分离超 滤反渗透渗 析点渗析三、传质分离方法(2)场分离 场分离是指在外场(电场、磁场等)作用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场分离电 泳热扩散高梯度磁场分离三、传质分离方法三、传质分离方法 磁化精馏实验装置 钕铁硼永磁场3.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离方法选择的原则三、传质分离方法v 被分离物系的相态 v 被分离物系的特性 v 产品的质量要求 v 经济程度 7.1 概述7.1.1 传质分离过程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1.质量浓度质量浓度定义式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kg /m3密度2.物质的量浓度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浓度kmol /m3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平均摩尔质量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1.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定义式混合物的总质量分数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2.摩尔分数 混合物的总摩尔分数 液相气相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摩尔分数定义式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由质量分数求摩尔分数由摩尔分数求质量分数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1.质量比质量比的定义式质量比与质量分数的关系三、质量比与摩尔比摩尔比的定义式摩尔比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液相气相三、质量比与摩尔比2.摩尔比作 业 题书上P22 习题1、2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2.1 分子传质(扩散)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1.分子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分子传质。
v 分子传质又称为分子扩散,简称为扩散v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均能发生播放动画31:分子扩散现象描述分子扩散过程的基本定律—费克定律kmol/(m2· s )费克定律 DAB —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2.费克(Fick)定律及 DBA —组分B在组分A中的扩散系数,m2/s 对于两组分扩散系统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微分得故此得3.总体流动现象示例: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氨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设由A、B组成的二元气体混合物,其中 A为溶质,可溶解于液体中,而B不能在液体中溶解这样,组分A可以通过气液相界面进入液相,而组分 B不能进入液相由于 A分子不断通过相界面进入液相,在相界面的气相一侧会留下“空穴”根据流体连续性原则,混合气体会自动地向界面递补,这样就发生了A、B 两种分子并行向相界面递补的运动,这种递补运动就形成了混合物的总体流动 相界面气相(A+B)液相 S主体流动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B进行反方向扩散,若二者扩散的通量相等,则称为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气相相界面-----------液相易挥发组分NANB难挥发组分蒸馏操作对于等分子反方向扩散NA=-NB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因此得N=NA+NB=0故此得等分子反方向扩散(1) z = z1边界条件cA = cA1 ( pA = pA1 )(2) z = z2cA = cA2 ( pA = pA2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求解得 当扩散系统处于低压时,气相可按理想气体混合物处理,则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据此得 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为扩散组分,组分B为不扩散组分(称为停滞组分),组分A通过停滞组分B进行扩散 吸收操作液相相界面-------------气相溶质NANB=0惰性组分B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对于组分A通过停滞组B的扩散NB= 0整理得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N=NA+NB=NA(1) z = z1边界条件cA = cA1 ( pA= pA1 )(2) z = z2c A= cA2 ( pA= pA2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求解可得或由于扩散过程中总压不变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令据此得组分 B 的对数平均分压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比较 —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相差飘流因数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因为故~~总体流动影响无总体流动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参照气体中的等分子反方向扩散过程,可写出 —组分A在溶剂B中的扩散系数,m2/s 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参照气体中的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过程,可写出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或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其中停滞组分 B对数平均物质的量浓度停滞组分 B对数平均摩尔分数四、扩散系数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通常,扩散系数与系统的温度、压力、浓度以及物质的性质有关。
对于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组分的扩散系数在低压下与浓度无关,只是温度及压力的函数气体扩散系数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某些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的扩散系数列于附录一中气体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一般在 m2/s 范围内四、扩散系数估算气体扩散系数经验公式福勒公式 — 组分A、B的摩尔质量,kg/kmol;— 组分A、B的分子扩散体积,cm3/mol四、扩散系数简单分子的扩散体积简单分子的扩散体积物 质v /(cm3/mol)物 质v /(cm3/mol)H27.07CO 18.90D26.70CO2 26.90He2.88N2O 35.90N217.90NH3 14.90O216.60H2O 12.70air20.10(CCl2F2)114.80Ar16.10(SF6) 69.70四、扩散系数原子的扩散体积原子的扩散体积元 素/(cm3/mol)元 素/(cm3/mol)C 16.50(Cl) 19.5H 1.98(S) 17.0O 5.48芳香环–20.2(N) 5.69杂 环–20.2四、扩散系数 由福勒公式可知,气体扩散系数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
根据该关系,可得 — 、 下的扩散系数,m2/s;— 、 下的扩散系数,m2/s四、扩散系数2.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液体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不仅与物系的种类、温度有关,而且随溶质的浓度而变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某些低浓度下的二组元液体混合物的扩散系数列于附录一中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一般在 m2/s 范围内四、扩散系数估算液体扩散系数经验公式威尔基公式 — 溶剂 B 的摩尔质量,kg/kmol;— 溶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cm3/mol— 溶剂 B 的黏度,Pa · s;— 溶剂 B 的缔合因子;四、扩散系数常见溶剂的缔合因子常见溶剂的缔合因子 溶剂名称水甲 醇乙 醇苯非缔合溶剂缔合因子2.61.91.51.01.0四、扩散系数某些物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某些物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物 质分 子 体 积/(cm3/mol)物 质分 子 体 积/(cm3/mol)空气29.9 H2O18.9H214.3H2S32.9O225.6NH325.8N231.2NO 23.6Br253.2N2O 36.4Cl248.4SO2 44.8CO30.7I271.5CO234.0作 业 题书上P22习题: 3、4、5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2.1 分子传质(扩散)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2.2 对流传质 1.涡流扩散 由于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涡流扩散。
v 涡流扩散在湍流流体中发生一、涡流扩散现象v 在涡流扩散中时刻存在分子扩散v 涡流扩散的通量远大于分子扩散的通量2.涡流扩散通量方程—涡流扩散系数,m2/s kmol/(m2· s )一、涡流扩散现象描述涡流扩散通量的方程为涡流扩散通量1.对流传质的类型 运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对流传质 二、对流传质对流传质自然对流传质强制层流传质强制湍流传质√强制对流传质√2.对流传质的机理 所谓对流传质的机理是指在传质过程中,流体以哪种方式进行传质研究对流传质速率需首先弄清对流传质的机理 层流内层缓冲层湍流中心湍流流体流体与管壁间的浓度分布二、对流传质湍流主体层流内层缓冲层传质机理:分子传质传质机理:涡流传质为主浓度分布:为一陡峭直线传质机理浓度分布:为一渐缓曲线浓度分布:为一平坦曲线分子传质涡流传质在与壁面垂直的方向上分为三层 二、对流传质2.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描述对流传质的基本方程—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对流传质系数,kmol/(m2·s·△c)kmol/(m2· s )二、对流传质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对流传质通量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2.1 分子传质(扩散)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2.2 对流传质7.2.3 相际间的传质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 设组分 A从气相传递到液相(如吸收),该过程由以下3步串联而成: ① 组分A从气相主体扩散到相界面; ② 在相界面上组分A由气相转入液相; ③ 组分A由相界面扩散到液相主体。
一般来说,相界面上组分A从气相转入液相的过程很快,相界面传质阻力可以忽略因此,相际间传质的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和液相中若其中一相传质阻力较另一相大得多,则另一相传质阻力可以忽略,此种传质过程即称之为“该相控制” 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 相际间的传质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1.双膜模型 惠特曼(Whiteman) 于1923年提出,最早提出的一种传质模型pbcb停滞膜模型(双阻力模型)双膜模型示意图播放动画32:双膜模型停滞膜模型的要点① 当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时,在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 定的相界面,界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 膜—气膜和液膜,溶质A经过两膜层的传质方式 为分子扩散② 在气液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无 传质阻力③ 在气膜、液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 体强烈湍动,各处浓度均匀一致,无传质阻力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依据双膜模型,组分A通过气膜、液膜的扩散通量方程分别为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 比较得气膜对流传质系数液膜对流传质系数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根据双膜模型,导出 停滞膜模型的模型参数液膜厚度 zL气膜厚度 zG∝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或 2.溶质渗透模型 希格比( Higbie )于1935年提出,为非稳态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示意图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播放动画33:溶质渗透模型溶质渗透模型的要点① 液面由无数微小的液体单元所构成,当气液两 相相互接触时,液相主体中的某些单元运动至 相界面便停滞下来在气液未接触前,液体单 元中溶质的浓度和液相主体的浓度相等,接触 开始后,相界面处立即达到与气相平衡状态② 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溶质 A通过不稳态扩 散方式不断地向液体单元中渗透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③ 液体单元在界面处暴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 过时间θc后,旧的液体单元即被新的液体单 元所置换而回到液相主体中去在液体单元 深处,仍保持原来的主体浓度不变④ 液体单元不断进行交换,每批液体单元在界 面暴露的时间θc 都是一样的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根据溶质渗透模型,可导出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 比较可得 溶质渗透模型的模型参数暴露时间∝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3.表面更新模型 丹克沃茨(Danckwerts) 于1951年提出,为非稳态模型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① 溶质向液相内部传质为非稳态分子扩散过程。
② 界面上液体单元有不同的暴露时间或称年龄,界 面上各种不同年龄的液体单元都存在③ 不论界面上液体单元暴露时间多长,被置换的概 率是均等的单位时间内表面被置换的分率称为 表面更新率,用符号S 表示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根据表面更新模型,可导出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 表面更新模型的模型参数表面更新率比较可得∝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3 传质设备简介一、传质设备的分类 传质设备气液传质设备按所处理物系相态分类液液传质设备气固传质设备液固传质设备传质设备按两相的接触方式分类逐级接触式设备微分接触式设备按促使两相混合与接触动力分类传质设备无外加能量式设备有外加能量式设备二、传质设备的性能要求 v单位体积中,两相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大对传质设备的基本要求v两相分布均匀,避免或抑制沟流、短路及返混等 现象发生v流体的通量大,单位设备体积的处理量大v流动阻力小,运转时动力消耗低 v操作弹性大,对物料的适应性强 v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调节方便,运行安全 可靠 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3 传质设备简介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一、板式塔 板式塔为逐级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它主要由圆柱形壳体、塔板、溢流堰、降液管及受液盘等部件构成。
板式塔的结构 1. 壳体2. 塔板3. 溢流堰4. 受液盘5. 降液管板式塔液相连续相汽相分散相二、板式塔筛孔塔板示意图 1. 筛孔2. 鼓泡层3. 泡沫层4. 降液管 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它主要由圆柱形壳体、液体分布器、填料支承板、塔填料、填料压板及液体再分布装置等部件构成 1.塔壳体;2.液体分布器;3.填料压板;4.填料;5.液体再分布器;6.填料支承板填料塔结构示意图填料塔液相连续相气相分散相二、填料塔与板式塔相比,填料塔具有以下特点:v 生产能力大v 侧线进料和出料较难v 压力降小,持液量小v 操作弹性大v 分离效率高v 造价较高v 易堵塞二、填料塔作 业 题书上p22习题: 6、7、8学 习 指 导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v传质分离方法 v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v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分子传质(扩散) ¯对流传质v典型的传质设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