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高中衔接问题及对策.doc
8页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前言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但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时不能较快适应过来,感到高中物理难学,成绩总上不去;或者反映“听得懂,作不来”因此,部分学生形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对意志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这说明,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学科知识本身的形式、范围、难度等因素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初、高中教师缺少沟通和交流,彼此没有足够的了解我们多数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的学生特点、初中的物理教学情况缺乏了解,更不了解近年来初中的课程改革情况特别是刚刚进入高一的高中教学,有些教师确实存在不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思想方法、物理思维,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初中相比,形成较大的台阶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所决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初中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也只能如此,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只能如此应该说,初中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是合理的,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比较恰当的 其实,在课程结构上、在学习形式上、在学习的量上,小学与初一的衔接,台阶的落差要大得多。
小学、初中的衔接,在课程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弊端:小学6年级主科目就数学和语文两科,而初一上来就是7科而且,初一不同学科换不同的老师,由几乎同一个教师的倍加呵护形式,变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变换,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太大了而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在学习的形式上、学习的量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一些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紧张程度甚至超过了高一的学生 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一般看来,人在学习中有20%的内容难以弄懂,有10%的内容感到“无能为力”,就足以使人产生烦躁感,更不用说有更多的内容弄不懂了弄不懂要学的知识,是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受到挫伤,进而对学习物理产生惧怕感和厌倦感反思我们的高中教学,从高一开始就使学生“跃迁”到教法和初中不一样的、知识特点更加深刻的、抽象理性严谨的学习中,学生怎么能够适应?部分教师总是一味地强调要求学生自己适应,甚至还总在埋怨学生笨、埋怨初中的教师没给打好底子,这样,问题是总得不到解决的在学生基础都没打好、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到位、基本能力没有形成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却领着学生加班加点又加量的做拔高性的难题,把学生的信心都做没了,学习热情也杀光了,这不能不说我们热心负责的教师们,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间接杀手。
因此,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生现状形成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对策一、初中学生的特点(一).心理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人到17岁,才基本发育成熟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正处在发育期,还不成熟这期间要经历青春期、个性品质形成期、行为习惯养成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承担的“任务”太多,受多种“重拳”的打击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问题期、关键期、危险期这时候的孩子在长身体,在应对多种心理疑虑,承受多种压力他们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只是众多“任务”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能发展到多么成熟的水平上 初中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1,凭兴趣办事 他们缺少理性,还建立不起来稳定的理想和志向他们学习的动力,几乎就是兴趣这种特点有利有弊: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尽管这之中也有与学习无关的好奇心,但对学习,引导好了,确实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学习的动力,应该更高层次的建立在理想和志向之上我们虽然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滑到极端的“兴趣主义”之上,学生的学习会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
2,依赖性强 初中学生缺乏自制力,一些道理似懂非懂,就是懂了的一些道理,严格去做也是困难的他们非常强烈的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周围环境给与支撑和推动他们强烈的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检查、奖惩,在他们身上是明显见效的这方面特点,也是利弊均有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严要求,效果明显,但这些做法只是个外力,带来的效果又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依赖性在初一、初二明显些进入初三,也可能好转,也可能没转变,但也可能转向其反面──“不听说、不服管”的叛逆性格 3,叛逆性格与依赖性的冲突 一方面,什么事情做的都不如意,需要别人来管,另一方面,还烦别人的管这种现象,有的孩子一直延续到高一甚至到高二才逐渐消失但在初三与高一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尤其严重这种现象在那些自制能力弱、自理能力弱、家庭教育不得当的部分孩子中容易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根源还是孩子不自信、对自己不满意,又个性强他们是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缺点很多,又没有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产生焦躁感,越是这样,则越怕别人的说和管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它是“智力五因素(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注意力远不如高中学生他们在做实验时候,往往注意玩的怎么开心了,而没注意“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注意了,也有个程度(或者深度)的差异问题注意力的提高,一方面与培养和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有“时到自然成”的随身心发育而逐渐成熟的问题这不单单与兴趣、爱好、理想、志向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发育的成熟度有关就是因为学生的这种特点,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不能太深、太复杂,课标要求中在“了解”、“知道”层面上的较多但高中知识的特点,则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注意力”5,抽象能力初见端倪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不同年级的发展水平和运用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到初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初三学生归纳能力稍好,而演绎能力还是很差,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很明显6,有一定讨论问题的能力 初中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很高,也具有一定的能力不单单能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问题进行讨论,对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程序性问题,通过讨论还能解决老师讲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比较活跃,特别是物理学科,学生兴趣较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潜在的开发空间,但深入、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
他们“举三反一”的归纳能力不错,喜欢讨论、探究式的学习但他们“举一反三”的演绎推理能力薄弱,不能独立的进行大块问题的深入分析7,个性差异很大初中,是孩子个性特点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三的孩子,一些个性特点基本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都是比较鲜明的,有的学生不用对其讲太多道理,严要求即可,而有的学生必须跟他耐心讲道理才行;有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管理自己的能力,而有些学生的书包里都是乱糟糟的;有些学生喜欢等着听老师讲,而有些学生喜欢自己探究和思考;有的学生喜欢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内向而不出头学生如果凸显出来的个性特色是优点,则对其学习和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缺点或者是缺陷,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就某一个特点来说,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有利的,在另些方面则是不利的到了高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要丢掉大批的学生,或者是伤害了大批学生8,有很大的可塑性 都说初二、初三过去了,学生定型了,其实大不然就物理学科来看,就是到了高二,还有很多“后来居上”的;高一“名列前茅”而到高三“一落千丈”的学生也不少;而那些初中学的不错的,到高中下滑的例子就更多了;还有很多学生,初中“没好好学”而到了高中则“得心应手,出尽风头”。
学生很多的发展因素,是在从儿童一直到高中整个期间内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特别是自主性、演绎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判断能力、理想、价值取向、较高级的情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等,恰恰在高中阶段才是形成的关键期 (二).习惯特点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这直接和教育相关教育,涉及到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初中毕业,应该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是毕业了的然而,由于近些年来生活条件变好,家庭教育不理想,以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不能不说出现了极大的滑坡 一些低层次的习惯,如学生拿笔的姿势、坐姿都不符合要求,很多学生不知道爱护书本、不会看书自学、不知道怎么复习和预习,等等那么一些更高层次的习惯问题就更谈不上了孩子进入高中,还需要在诸多行为习惯上“补课” 第一,主动性差可以说,学生在初三阶段的厌学现象达到了顶峰,在竞争激烈的中考过后,认知需要几乎被扼杀就是学习上看似主动的行为,也是在功利思想的推动下被动去做的,或者是在老师和家长督促下被迫进行的初中的学生,教师督促的是比较多和细的,家长也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他们几乎没有学习的规划习惯,做的都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事情。
第二,自主性差如果说“主动性”是态度问题,那么“自主性”就是能力问题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倡合作、探究、自主式的学习对于前两者,初中的课堂教学体现的不错,甚至形成了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比较充分的在我们高中看来有的甚至体现的过了头,其实这是必要的,毕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然而,对学生“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初中的教育是绝对没有完成好任务的 即便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安排等等,又是个难题甚至初中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听课由于初中学生的诸多特点决定,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呵护的多,在自主性的培养上没有做多少文章,初中学生是没有达到我们高中教师预期的水平的如果说孩子没这能力,还不如说是没这习惯,他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等着别人安排老师留的作业以外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怎样再去自学,自习课上完成作业后,没有安排剩下时间的习惯第三,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前面说过,由于初中课堂的教学形式,由于初中孩子的能力特点,更由于初中的教材也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初中没条件解决这些问题初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带领下进行的甚至学生做完习题的第一个问,就要问老师他做的对不对。
就连做完题,后面写不写答,也要问老师他们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第四,没建立起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的习惯 初中的物理问题(习题)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比较直接、直观、浅显的挂钩初中的问题在深刻性、复杂性上大大低于高中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不用多么深刻,就可以应付“相当难度”的问题了,这无可非议,初中的特点本该如此但是这样,往往形成了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定式──理解问题表层化他们没建立起来“再深一步”研究的习惯,他们的“一知半解”似乎已经合格了、完成任务了这种习惯到了高中,学生当然会普遍出现“懂了,但就是不会做题”的现象 很多学生认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一回事,而做题是另一回事很多学生往往在没有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下功夫去大量的做题二 初中到高中“高台阶”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在初中,几乎把物理知识内容都“浏览”了一遍,很多知识限制在“了解”、“知道”的层面上,大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觉,是在“品尝”、“欣赏”物理知识初中的教材比较形象、直观,有些偏向科普读物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形象直观,组织学生活动多、讨论问题多,课堂比较活跃。
高中的物理,几乎是又“从头开始”的学习然而这种学习却在理性化、严谨化和系统化上明显高出个层次所以,很多“知其所以然”的内容,只能到高中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再加之教材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