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理与实务(第三版)课件10.pptx
31页第七章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7.1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7.1.1 商业贷款理论7.1.2 资产转移理论7.1.3 预期收入理论7.1.4 超货币供给理论7.1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前,资产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地接受负债;而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达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后逐渐形成的7.1.1 商业贷款理论7.1.1.1商业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又称生产性贷款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理论的一部分,为保证商业银行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其性质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商业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能自动清偿的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是指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贷款的自动清偿,该理论也被称作自动清偿理论;又由于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贷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真实票据论”(Real Bill Theory)7.1.1.2对商业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贷款理论奠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首先,该理论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运用资金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其次,该理论强调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这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贷款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该理论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使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尽管活期存款流动性很强,但按照“续短为长”的原理,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部分资金可被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不会影响流动性同时该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商业贷款理论不主张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性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再者,该理论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的清偿受制于外部的市场状况,在经济萧条时期难以自动清偿,因此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自偿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7.1.2 资产转移理论7.1.2.1资产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资产转移理论(Shift Abilityy Theory),简称转移理论,也叫转换能力理论,是一种关于保持资产流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从而保障了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用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的话来说,流动性即转换,最典型的可转换资产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在他看来,债券的转换(或变现)不是指债券到期时的兑现,而是指债券的转让或出售7.1.2.2对资产转移理论的评价资产转移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过分强调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流动性,限制了银行高盈利性资产的运用;其次,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证券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实现资产转移理论的出现为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提供了全新的办法根据这个理论,商业银行一方面消除了通过贷款保持流动性的压力,可将一部分资金用于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持有的不盈利资产,将一部分现金转化为有价证券这就不仅保持了流动性,而且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益。
7.1.3 预期收入理论7.1.3.1预期收入理论的基本内容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认为现代商业银行需从事多种放款业务,且借款人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贷款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故银行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来估算其还债计划,并据以安排其放款的期限结构,便能维持银行的流动性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期限的长短若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则期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安全收回;若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则期限短的贷款也可能会丧失流动性因此,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系7.1.3.2对预期收入理论的评价预期收入理论为银行拓展盈利性的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更为广泛,促进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巩固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预期收入理论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投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依据资产的期限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丰富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同时促进了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加强了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力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是银行主观判断的经济参数。
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及经营状况的变化,借款人的实际未来收入与银行的主观预测之间会存在偏差,从而使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因为收入预测与经济周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预期收入理论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危机一旦爆发,其规模和影响范围将会越来越大7.1.4 超货币供给理论这一新的银行资产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只有银行能够利用信贷方式提供货币的传统观念已经不符合实际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货币,银行信贷市场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银行资产应该超出单纯提供信贷货币的界限,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购买证券、开展投资中介和咨询以及委托-代理等配套业务,使银行资产经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商业银行全能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表明,银行信贷的经营管理应当与银行的整体营销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商业银行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和盲目扩大规模也是当前银行风险的一大根源,金融的证券化、国际化、表外化和电子化使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系统性风险的方式出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广泛该理论的缺陷是银行在广泛扩展业务之后,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遭受损失7.2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7.2.1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7.2.2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7.2.1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负债管理理论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的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然而,负债管理依赖货币市场借入资金来维持主动性,必然会受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外部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借入资金要付出较高的利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单方面强调负债管理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7.2.2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7.2.2.1存款理论传统的存款理论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出发,按客户意愿组织存款,并根据所吸收的存款状况来安排商业银行的贷款等资产业务,保持资产较高的流动性,防止出现挤兑现象,传统的存款理论在牺牲商业银行资产盈利性的前提下保持了资产的流动性存款理论曾经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
存款理论包括以下观点:(1)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资产业务的基础2)尽管银行可以采用许多办法去争取存款,但存款能否形成最终决定于存款人的意志,即存与不存、存多存少都是存款人自主决策的结果3)银行应当支付存款利息,以作为存款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4)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5)无论是存款人还是商业银行,都十分关心存款人的安全问题6)在正常情况下,存款是具有稳定性的,即使是活期存款,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可以运用7)存款可以分为初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两类,银行可利用支票账户创造派生存款,进而具有扩张信用的功能,但这种功能要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将安全性原则摆在首位,反对盲目存款和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存款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在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7.2.2.2购买理论购买理论对存款理论作出很大的否定其基本观点是:(1)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主动出击的,商业银行可购买外界资金,除一般公众外,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市场及财政机构等,都可以被视为购买对象。
2)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其流动性3)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此时,实际利率较低甚至为负数,或实物投资不景气而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通过刺激信贷规模可弥补利差下降减少的银行利润7.2.2.3销售理论销售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销售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该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它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渗透的情况,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它的局限性是未能很好地解决如何使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及安全性统一的问题7.3 商业银行负债综合管理理论7.3.1 商业银行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概述7.3.2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核心内容:对称原则7.3.1 商业银行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概述7.3.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很难达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平衡。
商业银行应该对资产和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以保证资产和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及发展战略要求,以资本约束为核心,以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为基本工具,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总量、结构及组合配置进行全面、动态和前瞻性的规划、调节和控制7.3.1.2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评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前两种管理理论的可用之处和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升华该理论既吸收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7.3.2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核心内容:对称原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以资产负债表中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以缓和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为目的所谓对称原则,主要是指资产与负债科目之间的期限、利率和币种要求相互对应,以实现风险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这个原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负债规模对称2)资产负债结构对称。
3)资产负债偿还期对称4)资金运用“三性”效应互补7.4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7.4.1 商业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