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青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doc
3页古代青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今天我们所说的青铜器错金、错银,古代叫金错、银错,如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记载“金错蜀杯” 《汉书·食货志》记载:“错刀以黄金错其文” 西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志》:“佩刀……诸侯王黄金错” 谢承《后汉书》:“诒赐应奉金错把刀” 曹操《上杂物疏》:“御物有尺二寸金错铁镜一枚,皇后杂物用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皇太子杂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 秦汉古籍所记古代金银错器物都不称错金银,所以,本文在论述古代青铜金银错工艺时,仍遵古称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但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只不过是一抹绚丽的晚霞 一、什么叫“错”? 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 ,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银” ,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对一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汉字是世界上含义最丰富的文字,而“错”字又比一般汉字的含义,还要丰富得多据《康熙字典》 、 《中华大字典》等书的解释,它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含义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是金银错,这个“错”字,就必须和金银联系起来才能说清楚;同时,还要以金银错流行的那个时代的人对错字解释为准,否则,上下数千年,海阔天空地谈论,那就会“月迷津渡,雾失楼台” ,什么都不用说了 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那个时期人们是怎样说的呢?汉代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学问家许慎,他编了一部叫《说文解字》的大字典,该书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 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八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涂,俗作涂,又作,谓以金措其上也” 所以,广义一点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如用金钱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 (《西京杂记》卷一) 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 (《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辑的,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辞海》 ,对“错”字的第一解便是:“错,用金涂饰” 。
饰,就是纹饰 《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是引《集韵》:“金涂谓之错” 所以,在二千年后的今天,无论我们怎样去解释金银错,都应以二千年前,也就是金银错最流行的那个年代对它的解释为依据,何况,古今字典的解释也是完全一致的二、金银错工艺的装饰手法 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 1、镶嵌法: 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一九七三年,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 ,主要就是谈这种方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 “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 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 “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2、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 ,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 “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齐”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 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 ,但古代叫“金错” 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 《史记·赵世家》:“翦发纹身,错臂左衽” 原注:“谓以丹青错画其臂也” 古代画彩也叫“错彩” ,钟嵘《诗品》卷中:“汤惠休曰:谢(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彩镂金” 错彩和镂金是两码事:如前面所说第一种镶嵌法,也就是史树青所谓的"镂金"法;而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即“金涂”法,就是 “错彩” 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 ,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 , “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 ,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 , “黄涂工” ,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
我们发现,许多被考古和文物专家称颂的一些精美金银错青铜器,它的金银错纹饰脱落处,没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上去的如一九八七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虎吞鹿器座,是举世公认的金银错代表作品,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件器物虎尾上的金错纹饰脱落了一小块,但脱落处并没有丝毫凹痕,明知不是嵌的,而是涂的还有,传为河南省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斗兽纹镜,也是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仔细观察,发现错金脱落处,也无任何凹痕,一看便知是用的“金涂”法又如现存美国沙可乐美术馆的鸟纹壶,是一件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其金银错脱落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凹痕,一望便知为“金涂法”产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真是不胜枚举 三、金银错工艺的装饰题材和内容 我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1、铭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商代出现的,最先是铸造的,战国秦汉多是刻的或錾的,但是,无论是铸的,还是錾刻的,铭文与铜器的本色没有区别,粗心的人,有时会对铭文视而不见但是,从春秋时期错金银工艺兴起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熠熠生辉,人们一见到青铜器,金光闪动的铭文,就抢先进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变成深颜色的“绿漆古”或“黑漆古” ,而金错铭文,则数千年光辉丝毫不减,这样,它们就好象夏夜深蓝色天空闪烁的星星,非常美观! 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错金银青铜器,就是一件错金铭文的栾书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面,颈至肩下,有金错铭文五行共四十字。
铭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卒于公元前五七三年目前,我们尚未见到过比此更早的错金青铜器 自公元前六世纪金错铭文开了个头,从此之后,竞相仿效,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 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了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经营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 鸟虫书又名虫书、鸟篆、鸟籀,是篆书中的花体,往往用虫鸟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金错鸟虫书铭文,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汉则见于壶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银错鸟篆纹铜壶和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错鸟篆纹铜壶 有些青铜器金错铭文,虽然不是鸟虫书,但也有图案化、艺术化的倾向如一九五七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三一二字,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 来源:中华收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