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私等于人性.doc
4页教育教学研究浅释“自私”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 周克明 内容摘要:本文作者认为,要对“人性自私论”错误作有效的批驳和揭示,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自私”的实质作综合剖析,使人们认识到自私不过是人的社会性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反社会型的人格关键词:自私 本质 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越来越觉悟,人的个性越来越解放,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中走出来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却又没能得到足够得提高,因而又导致了思想认识中的新问题如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尚未完善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许多人正变得自私,并认为“人就是自私的”如果不对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加以引导,则必将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高中二年级的《思想政治》下册对“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一,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二,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第三,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第四,“人性自私论”也不符合历史现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与目前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有较大提高、以及他们对社会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的情况相比,文中这四个方面的说明和解释显得泛泛而谈、不够深刻;而且这里仅解释了自私不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说明“自私是什么?”的问题。
因而,并不能起到最佳地说服作用、并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必须从多角度和有深度地对“自私”的实质加以揭示,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对“自私”的哲学理解:自私是人性的个别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但在私有制和有私有观念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立场、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社会环境等不同,各种社会关系也必然有着质的区别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不同人们也会有个别的、具体的、不同的答案如有人认为,人性是善的;有人认为,人性是恶的;有人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有人认为不是自私的也就是说,一般人对人性都有自己个别的、具体的的看法,但却不是一般的、普遍的、根本的看法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很多人不自觉地就把各自对人性的个别的、具体的看法就当做了对人性的一般的、普遍的、根本的认识,犯了以个别代一般、以局部普遍代替一般普遍的片面认识错误从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来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的思想认识又总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行为中则有善、恶、自私、无私等之分;价值观从属于和体现出人的社会属性,而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归根到底又是源于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不同的经济关系。
或者说,无论是善、还是恶,也无论是自私、还是不自私,或其它,都不过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都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也无论是哪一类人对人性的看法或做法,都不过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本质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或形式而已如善良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关系和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丑恶则反映了各种人为的不光彩的社会关系和极端化的个人取向的价值观;无私则是能正确处理好社会、集体、个人关系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自私是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别人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体现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说,善、恶、无私、自私等也被称为人的本质的话,那至多只是某一类人或一部分人的本质,而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这些所谓的不同人的具体本质,只是些分别与某些现实和历史的条件相对应的、与人类社会的某一历史阶段相适应的、与不同的利益人群相对应的特殊的质,其存在与否,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来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自私、利己尽管是现存的事实,但只是人性中的个别,在现实条件下其存在不利于人类整体利益,任其发展和膨胀,最终会危及人类的安全。
诸如战争、环境污染、滥用自然资源、人口泛滥、全球贫富分化加剧、甚至于艾滋病和性病之类的疾病等等问题,无不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整体安全和生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自私、利己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反对自私、利己的思想和行为联合国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会议上指出,私有制成了保障人类文明进一步稳定发展道路的障碍 (俄)克洛茨沃格:《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洪新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8.7—261993年9月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徒在美国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进行集会,总结得出一条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发展的“黄金法则”——中国古代孔子曾提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要求 王淼详、陈超南主编:《信仰与人世》,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足够高而私有制的腐朽性质又发展到极端程度时,当“黄金法则”为人类普遍自觉接受并贯彻时,人们必然要在行动上实现对私有制的突破和创新,抵制和消除自私必将成为普遍的观念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起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92页同样,在人们普遍认识社会规律之前,人们在不同程度上也是社会“盲目必然性”的奴隶,当人们普遍认识了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并遵循和利用社会规律时,人们也就最终成了社会的主人也只有到了这一时候,人类才能最终打破自私所造成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枷锁以上是对“自私”作出的哲学解释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自私”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对“自私”作进一步理解对“自私”的心理学理解:自私是一种反社会型人格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我们内心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本我,这是我们天生的性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和超我才发展起来 戴维·c·洛夫:《梦典》,李书瑞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第268页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物,他每时每刻都与社会的人发生种种联系因此,他要接受社会习俗的制约,置于社会习俗制约的人,是交往人格正常发展的人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习俗的制约,他就可能发生偏差与错乱 荣宋:《心理症学》,沈阳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98页。
那么,自私者的人格状况是怎样的呢?一般说来,本我的欲望很多,但却无正确与错误之分,类似于一般动物的本能,如一头饥饿的狮子想猎食一头其它种群的动物并付诸行动,这本身并无对错之说这个本我一心想满足你最基本的欲望,不带任何犹豫或羞愧,这种追求受享乐原则的制约” 戴维·c·洛夫:《梦典》,李书瑞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第268页但是,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的思想和行为又不局限于动物本能,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不断发展的,是无尽的,不会像动物本能那样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的欲望如果任其发展和膨胀,就有可能导致在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破坏一切的后果因此,人除了本我之外还有自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接受本我对它的教导,并对本我所言进行规范,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然而,自我需要帮助来约束狂野的本我,于是就有了超我来帮助它这个超我就是我们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礼仪意识赖以形成的基础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冲突之中,自我就成了和事佬当本我说‘一切都要,多多益善’时,超我就说:‘谨慎为佳,克制方显英雄本色’自我对这一冲突的调停就成了意识自我,本和超我就形成了潜意的两极 戴维·c·洛夫:《梦典》,李书瑞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第268—269页。
“心理分析强调的是心囟统一,强调的是按照社会习俗满足本能欲望,在本我和超我之间选择一个适中的态势,‘过犹不及’两种动机冲突……无论外部情境还内部倾向,都可以成为心理症的根源荣宋:《心理症学》,沈阳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70页 自私的心理本质,就是在得到外界某些自私因素或可解释为自私的因素(如一部分人的自私言行和对动物弱肉强食生存之道的“感悟”等)的支持后,自私者努力将其各种潜意识的欲望合理化、倾向化而发展成为占有一切的意识欲望和行动在自私者的人格中,其潜意识(本我)欲望基本不再直接受意识自我的规范和一般社会意识(超我)的约束,其超我人格不再由一般社会意识来支配,而力图从相应的反社会意识中寻求“合理的”支配也就是说,一般人要受一般社会意识(如普遍的道德礼仪)的制约,而自私者则是努力从各种反社会意识中为其自私行为和心理寻找种种合理化的解释和支持在自私者的人格中,超我和本我在倾向上是趋向一致的,超我尽可能地为本我欲望大开绿灯,其自我表现就是各种自私行为因此,就自私者个体而言,其本我与超我之间并无明显的人格冲突,其个体人格内部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有明显的心理疾病但我们知道,人是社会人,人的各种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告诉我们,当事物的原有矛盾、问题解决了,就会有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产生自私者的内在人格矛盾(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解决了,但却转化为自私者的整体人格与社会和他人的矛盾,或者激化了自私者个体与社会和他人的矛盾,如腐败分子、小偷的行为一样必然要侵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引发出种种社会问题,从而使其成为人人讨厌的过街老鼠也就是说,对社会而言,自私者的整体人格却有严重的问题如果说,自私者的个体人格多少还有点矛盾的话,那么这种矛盾就是,为了避免受社会和他人的反对,自私者总要在表面上装着不太自私,但他如此做正是为了掩盖其自私的真实动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明显的绝对自私的人却是很少见的,即使总体上偏向自私的人,其个体人格中的本我与超我总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这正是因为一般社会意识在总体上对人们的本我进行约束的缘故;而这一矛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私者与社会及他人之间的矛盾总之,如果我们能从上述两方面对“自私”作深入的理解,便能较充分地认识到“自私”的实质,在现实中避免导致“人就是自私的”错误认识和陷入“人到底是应该自私、还是应该不自私?”的矛盾心理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