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圈文化语境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与应对.docx
10页“饭圈文化”语境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与应对 Summary随着社交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 “饭圈文化”日益成为当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型话语资源,给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新任务和新挑战饭圈文化”因独特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同时存在降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准确性,加重青少年爱国行为的非理性化,诱导青少年爱国思维的偏激化等隐患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注重个体主体地位及需求,满足青少年社交与情感发展的亲和需求;大力推进“隐性教育”载体资源,拓展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减少非理性爱国情绪的蔓延Key青少年;饭圈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作者简介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45次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青少年占比最高,达26.9%,是我国网民的主体[1]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饭圈文化”日益成为当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话语资源,给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爱国主义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新形势下探寻有效对策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青少年“饭圈文化”给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探寻其与爱国主义价值观之间可能的耦合,以期为学校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一、“饭图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饭圈文化”也叫粉丝文化,是指现代粉丝依据异质性偏好以“追星”为核心形成具有内部专属话语体系的圈子在我国, “饭圈文化”的主体多数为青少年,是青少年“准社会交往”和“准社会关系”的突出表现,属于在社交媒体平台兴起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在我国,青少年“饭圈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追星现象”,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节目所催生的“粉丝元年现象”,到2010年后“小粉红”“那兔”“外交部天团”等爱国粉丝社群的出现与迅猛发展的过程从发展历程看,青少年“饭圈文化”由最初“盲目信任偶像、不择手段追逐偶像等非理性行为”逐步向“运作正式、结构多层、功能完善、规模大型”[3]的“饭圈”社群发展, “饭圈”组织也逐渐从毫无纪律可言的“乌合之众”演变成组织权利义务兼具且能表达爱国情感的契机与承载机制。
与传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相比,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爱国主义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爱国行为的娱乐化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娱乐性需求远远大于政治性需求,在话题切入、内容准备、形式呈现上能够以“萌系话语”和“二次元符号”迎合青少年追求感官愉悦和个性展现的需求,实现对青少年的情感动员二是爱国信息的碎片化饭圈文化”因为特殊的组织形式,常常会以碎片化的片段信息来陈述事实,信息内容有时只是一段文字、一个口号、一张图片,一个表情符号,信息通常以裂变方式成倍速进行扩散传播,使得青少年接收到的爱国信息成为无数零散的碎片三是爱国价值的多元化饭圈文化”产生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高峰期,受此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不断趋于多元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借助新媒体不断侵入“饭圈文化”,使得青少年被嵌入多元复杂的价值观洪流之中四是爱国言论的自由化饭圈文化”给予青少年自由选择和发表自我主张的身份,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校中的等级、地位等禁锢,赋予每个人最大的话语权二、“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一) “饭圈文化”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1.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饭圈文化”以青少年身份的平等化、交往方式的简洁化等优势,颠覆了长久以来爱国主义教育过于教条化、抽象化、模板化的形象,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从高尚的精神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优势,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
一是“饭圈”身份感带来的亲和力饭友”们通过共同选择以祖国为大“爱豆”,彼此间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神圣的爱国主义认同被赋予关于责任与使命感的想象,共同的精神力量使“饭友”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信任关系例如在“外交部天团饭圈”中, “饭友”的爱国主义话语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共识与规则,以维护祖国的神圣感, “饭圈”里的价值观传播更容易得到“饭友”的接受和认同二是社交性带来的亲和力例如, “饭圈”成员通过互粉、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彼此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对共同议题交流的主体感和亲近感三是通过娱乐化的话语方式带来的亲和力, “饭圈”成员之间一般都会用自己创建的话语体系或符号, “圈地自萌”可谓一条共识性的守则,以密码暗语、美食美景、日常生活等具象化语言来消解爱国主义的严肃性,提高亲切度2.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相对于学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方式,“饭圈文化”所传递的爱国主义信息和内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内容信息看,青少年在“饭圈文化”内交流的内容娱乐认同大于政治诉求卡通化或戏谑化的爱国议题营造了轻松、幽默的风格,深得青少年的喜爱,呈现出较强的文化消费主义趋势圈内交流的多数信息都是其喜闻乐见的,如时尚、美食、购物、运动等微小事件,这些事情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所传递的宏大主题相比,更加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与关注。
另外,与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灌输型的被动教育形式相比, “饭圈文化”善于将教育目的潜隐在教育载体中,让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态度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消除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抵触情绪3.增强了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力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力,就是强调将爱国主义主题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转化为他们的“日用常行”,使其沉浸在这一主题中而不自觉青少年喜欢通过物质载体的方式来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如参与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參与自身有关的话题,达到对爱国主义内容的具象把握相比于传统学校价值观培育的单向度和直线型思维, “饭圈文化”允许青少年对信息进行改造和创意,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得爱国主义价值观得到多向度的发展二)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造成的冲击与挑战1.降低青少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准确性如前所述,青少年“饭圈文化”体现出的娱乐化特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青少年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诉求——把传统严肃的重大议题,转化成轻松的、软化的、可供消遣的、属于自身文化范畴的新符号由于青少年喜欢依据自身偏好和情感需求有选择性地筛选和使用知识与信息,为了挑起话题、吸引眼球和感染情绪,他们偏向于从完整叙事中只截取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渲染和宣传,消解或颠覆信息本来的意义,降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准确性。
另外,用娱乐化的方式改编或拼贴红色经典中的历史场景和史实,用现代人物,甚至卡通漫画造型代替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造型,其中不乏恶搞历史和戏谑民族英雄,运用影视片段、真实人物或历史事件照片加注文字,用不合理的情节设置改编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这样的方式容易歪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屏蔽和取代客观事实,消解和解构传统教育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历史价值观的塑造随着跨国“饭圈文化”的逐步发展,西方娱乐化思潮的日益冲击及隐性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青少年群体的爱国意识模糊、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逐步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性2.加重青少年爱国行为的非理性化图像表达、视觉表达、声音表达是“饭圈文化”中青少年最热衷的社交表达方式,这种超越传统注重语言信息的表达方式,必然会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情感而非认知青少年借助图像表意与可视化叙事方式,如“表情包”“微视频”“3D视觉”等表达诉求,追求情感认同的同时,也会因过度追逐感官上的“图像狂欢”与“快餐消费”而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眼睛而不是头脑来把握世界,进而形成对视觉行为的过分依赖,使得直观遮蔽沉思、快感冲击美感,导致爱国主义情感简单化。
[4]此外,美食与表情包大戰取代了主权、全球化、民族、阶级等严肃政治议题,也会造成青少年爱国情感的异化 “道德的知识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通过亲切真实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5]在“饭圈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容易基于群文化所阐释的间接感知产生情感体验和态度反应,倾向于把群体建构的情感作为激励和引导,以情感体验为基础进行立场选择,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判断和依据3.诱导青少年爱国思维的偏激化“饭圈文化”在组织方式上,主要通过虚拟社群方式进行群体活动,不同利益诉求和情感需求的粉丝以圈层化、趣缘性方式表达意见,很容易形成在重大事件中对“意见领袖”和“偶像意见”压倒性的服从和认可,一旦有与自己“圈子”相异的意见、言论等,往往会激发各“圈子”之间的骂战,甚至产生网络暴力例如,在一些“饭圈文化”空间中,会把“是否抵抗某个国外明星”“是否抵制国外商品”“支不支持某个言论”等作为判定是否“入圈”,甚至是否爱国的标准,这种被极端情绪操控的爱国情感仅仅释放了激隋,却忽视理性规约,极易使青少年陷入一种情绪爱国而失去理性的价值判断,影响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青少年因为爱国情感浓烈,热衷于在追求娱乐化和归属感的文化风格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对于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依赖,使青少年极易受群体舆论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加之他们心智尚不成熟,知识储备量少,在重大议题和事件中缺乏准确的判断力,从而导致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所依赖的客观事实被舆情不断左右,容易形成狭隘、偏激、极端的言行和观点三、“饭圈文化”背景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应对策略学校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深刻分析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新时期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和应变,让学校爱国主义新起来、亲起来、活起来1.紧密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社交媒介新技术、新方法,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化一是注重志趣吸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价值观的趣味因素,将其转化成青少年青睐的图片、动漫、音乐、微视频等话语符号,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生动活泼地再现爱国主义的客观事实和内容,引导青少年的爱国情感释放在主流价值观所引导的方向;二是强化精品策划意识利用微博、、视频网站、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打造青少年喜闻乐道的活动主题,巧设趣味互动环节,如通过置入点赞、评论、昵称、签名等个性化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增强青少年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提升青少年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注重个体主体地位及需求,满足青少年社交与情感发展的亲和需求立足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阶段特征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的培育策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思维以具象思维见长,情感世界还比较单纯,为此,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侧重于情感引导,可以通过讲故事、参加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中学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显著提升的阶段,也是他们思维水平明显进步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说教性弱的特点,在形式上通过课堂学习、读书活动、征文活动、主题实践、研学旅行等多种途径,努力把爱国主义的“大道理”转化成“小道理”,努力使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清晰,打牢思想基础,提高政治觉悟另外,还要考虑青少年对国外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热爱及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突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视角,从全球视野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