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3篇.docx
12页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二)常见沉淀白色:BaSO4、AgCl、BaCO3、CaCO3、Mg(OH)2、Al(OH)3、Ag2CO3、Fe(OH)2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其中AgCl、BaSO4不溶于酸!!!(三)有色溶液蓝色(含有Cu2+的溶液):CuCl2、Cu(NO3)2、Cu SO4浅绿色(含有Fe2+的溶液):FeCl2、Fe(NO3)2、Fe SO4棕黄色(含有Fe3+的溶液):FeCl3、Fe(NO3)3、Fe(SO4)3紫色:石蕊溶液、KMnO4溶液二、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2三、混合物的主要成分四、常用计算公式34七、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5注:“不”:不溶于水(溶解度小于0.01g,几乎可以看成不溶,但实际溶解了极少量,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微”:微溶于水(溶解度0.01g~1g);“溶”:该物质可溶于水(溶解度大于1g);“挥”:易挥发或易分解;“—”:该物质不存在或遇水就分解了八、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酸易溶于水,初中酸全溶碱中溶五位,钾、钠、氨(水)、钙、钡都可溶,(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氢氧化钡Ba(OH)2)微溶只需记住钙。
氢氧化钙Ca(OH)2微溶)可溶盐,钾钠铵、硝酸盐,全盘端盐酸盐(Cl-),银靠边盐酸盐里除氯化银AgCl外都溶硫酸盐(SO42-),除钡餐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BaSO4碳酸盐,可溶的只有钾钠铵;(只有相应的碳酸钾、碳酸钠和碳酸铵可溶)其余不溶于水,均能“溶于”酸九、溶液的酸碱性6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十、气体的检验1.O2:检验: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验满:a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2.CO2:检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验满: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收集满了3.H2: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生成的气体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4.CH4:点燃,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片刻,迅速倒转烧杯,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5.CO: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蓝色火焰,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6.H2O:使无水硫酸铜(白色,CuSO4)变蓝(CuSO4·5H2O)7.N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熄灭,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不变浑浊8.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9.HCl: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7十一、离子的检验1.H+:①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溶液变红,则样品含酸或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值;②取样,加铁粉,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含酸;③取样,加氧化铜,若黑色固体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则样品含酸;④取样,加Cu(OH)2(选“NaOH和Cu(OH)2”中的一种)若蓝色固体被溶解,则样品含酸;⑤取样,加碳酸钠溶液或碳酸钙,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含酸;⑥取样,滴加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2.OH-:①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溶液变蓝,则含OH-或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 值;①取样,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含OH-;②取样,滴加硫酸铜(氯化铁)溶液,若有蓝色(红褐色)沉淀产生,则含OH-;③取样,加氯化铵溶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NH3),则含OH-3.碳酸盐: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SO42-: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溶液,酸化无现象,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5.Cl-:滴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6.NH4+: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试纸变蓝7.Fe3+:滴入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8.Cu2+:①插入铁片,铁片表面附有红色固体②滴入强碱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十二、离子共存★常见的不共存离子有:1.相互反应生成气体:H+和CO32-、NH4+和OH-、HCO3-和H+2.相互反应生成沉淀:Ag+和Cl-(白色沉淀)、Ba2+和SO42-(白色沉淀)、Ba2+和CO32-(白色沉淀)、Ca2+和CO32-(白色沉淀)、Mg2+和OH-(白色沉淀)、Al3+和OH-(白色沉淀)、8Cu2+和OH-(蓝色沉淀)、Fe3+和OH-(红褐色沉淀)相互反应生成水:H+和OH-3.注意:1、所有有颜色的离子都不能在无色的溶液中存在(Fe2+ 、Fe3+、Cu2+ 、MnO4_)2、HCO3-碳酸氢根离子不能与强酸(H+)、强碱(OH-)共存。
如NaHCO3+HCl=NaCl+CO2↑+H2O(HCO3-+H+=CO2↑+H2O)、HCO3-+OH-=CO32-+H2O十三、物质的鉴别原理:根据各种物质在性质上的不同及反应现象的不同对几种物质进行区分,其对象一般是多种物质在试剂选择上有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试剂之分鉴别的方法【物理方法】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放热还是吸热等现象鉴别◆常见物质或离子(1)依据颜色鉴别:含Cu2+溶液显蓝色;含Fe2+溶液显浅绿色,含Fe3+溶液显黄色;KMnO4溶液显紫红色9(2)依据气味鉴别:SO2、NH3均有刺激性气味3)依据溶解性鉴别:CaCO3不溶于水、Na2CO3溶于水4)依据溶解热现象鉴别: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溶于水后无明显变化5)依据磁性鉴别:铁丝可以用磁铁来吸引,而铝丝不可以化学方法】(1)特征现象法:利用物质间物理性质(如颜色等)的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剩余物质鉴别出2)两两混合法:当无法通过物理性质入手时,可以采用两两混合的方法,若能各自产生不同现象,便可加以区别3)借助产物法:若用以上两种方法还不能将组内的物质鉴别出来,可借用相关反应产物和酸反应加以鉴别(组内物质一般含有酸)。
常见物质的鉴别(1)鉴别真假黄金,一般假黄金是锌铜合金,加入稀盐酸,如产生气泡,为假黄金2)鉴别羊毛和涤纶,常用燃烧法,羊毛和蚕丝属于天然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可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气味3)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鉴别,也可用燃烧法,无毒塑料易燃烧,冒烟,无刺激性气味;有毒塑料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刺激性气味4)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的的鉴别,也可用燃烧法,燃烧时无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聚乙烯;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聚氯乙烯5)化肥的鉴别,可采用一观二闻三加水四研磨的方法,由于氮肥和钾肥都是白色的晶体,而磷肥为灰白色粉末,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氮肥钾肥和磷肥二是闻气味,氮肥一般有刺激性气味,而钾肥和磷肥没有气体,因此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三是加水溶解,氮肥和钾肥全部都能溶于水,而磷肥大多数不溶于水,因此可用加水观察是否溶解的方法进行鉴别四是加熟石灰研磨,由于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加热或研磨的条件下,会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因此可以用此法比如氮肥的简易鉴别,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这四种固体,可通过加碱的方法进行鉴别,没有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尿素,有氨味产生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再分别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无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铵、硝酸铵,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铵,无沉淀产生的是硝酸铵。
至此,四种氮肥鉴别出来十四、物质的除杂、分离、提纯10除杂原则:(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杂质易分离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常用的除杂方法:【物理方法】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2.结晶:(1)蒸发:适用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可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2)降温: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不同,从含NaCl杂质的KNO3中提纯KNO3化学方法】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常见气体的除杂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1.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3.O2(HCl):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4.CO2(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干燥。
5.H2(HCl或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6.O2(H2O):通过浓硫酸◆常见固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1.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过滤2.Cu(Fe2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1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