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 《夜晚的实验》.doc
8页《夜晚的实验》第一课时教学案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执教0626理论支持 传统的第一课时往往就是“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分分段落、抄抄词语”,学生兴味索然,学得被动,效果自然不佳为了改变这一单调传统的做法,我结合本课“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研究”这一主题,打破常规,在细节上下功夫,精心设计“导入、初读、练习、概括”等环节,创设与文本环境和谐统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处感受到新鲜、新奇,激发学习、创新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蝙”“蝠”“碍”的字形、字音,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试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设 计 内 容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大胆质疑1.同学们有没有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不错,你们真善于观察学语文就要会看、会问)谁再来猜猜,我们今天可能要学习什么课文?你是怎么猜的?(很好,会猜,而且猜得有根有据。
同学们,只要我们会看、会听、会问、会猜、会想,就一定能有所发现下面就让我们满怀自信、精神抖擞地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2.现在请你们再大胆猜一猜,读了课题,你能猜出课文可能会写哪些内容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大胆猜测 生齐读课题 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问难 课始的师生谈话,意在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渗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同时营造与课文主题相适应的学习氛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过渡:猜得对不对呢?怎么来验证?(读课文)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1.互读课文同桌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另一个听读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读正确、通顺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注意对方有没有读错的字词,有没有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有,及时提醒对方,然后交换读 2.检查自学情况: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一些生字词,相信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好! (1)检查词语 出示下列三组词语 A、蝙蝠 障碍物 蒙上 薄膜 B、自由自在 轻盈敏捷 轻巧自如 东碰西撞 敏锐 C、好奇 奇怪 猜想 A、指名读,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薄”是多音字,什么时候读“báo”?什么时候读“bó”?你能分别给它们组词吗? 指导书写:这里有三个生字,怎么记住它们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左右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B、指名读,说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师:猜得很对,大多是描写蝙蝠飞行时的这样子,我们怎样读好它们? 区别“敏捷”和“敏锐”:敏捷和敏锐有什么不同,谁知道?(敏捷是指行动很快,反映很快,很灵敏的意思敏锐是指反应灵敏,目光尖锐 出示练习: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敏捷 敏锐( )的目光 ( )的动作听觉( ) 反应( ) C、指名读: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三个词放在一组吗?你猜猜? 过渡:词语会读了,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你们能不能读得正确通顺? (2)检查课文 我们换一种方法,你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段来读,也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还可以挑战最有难度的一段来读 学生互读课文,一个读,另一个听,边听边提醒对方,然后交换 学生读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口头组词学生交流后描红 学生读词语后回答:都是写蝙蝠的 学生感情朗读 学生交流“敏捷”和“敏锐”的区别学生口头填空 学生读词语后回答:都是写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 指名读,学生互评,相机提问词语的意思,并说出读了这段知道了什么。
互读课文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提高阅读效率 这三组词串的教学,第一组重在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组侧重让学生了解蝙蝠的飞行状态,便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大体经过;第三组让学生去体验斯帕拉捷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不断地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当堂练习,及时巩固反馈 让学生自己选择相应的段落读课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有了读书的欲望,为读好课文打下了情感基础三、理清结构,了解实验 1.题目是《夜晚的实验》,你觉得课文的哪一部分具体写了实验的经过?(2—6自然段)由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7—9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我们读书,要善于把书读薄今天我们概括自然段的内容也换一种新的方式——标点符号第一段如果用一个标点来概括,你们认为是什么?告诉大家为什么? 第二段呢?老师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标点来概括,用什么标点?(感叹号)为什么? 第三段呢?(省略号)为什么? 2.了解实验的经过 (1)下面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写实验的经过这部分,再和同桌讨论:斯帕拉捷一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然后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2)谁能把这张表格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遍?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同桌学生合作,完成表格 (2)交流 让学生用标点符号来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觉得新鲜,也充满了好奇,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结合同桌讨论的方式完成表格,是对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语言的方式把表格的内容连起来说,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经过四、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夜晚的实验》,了解了实验的大体经过同学们观察仔细,猜测大胆,学得主动斯帕拉捷具体是怎么做实验的,他的实验对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启示和帮助,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简要的小结概括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提出了下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准备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第一段(1)? 看 第二段(2—6)! 问 第三段(7—9)…… 猜 简洁的板书渗透了本课的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脉络结构。
五、拓展延伸:阅读文章《蝙蝠和雷达》《夜晚的实验》第一课时教学实录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执教时间:2010年3月31日执教班级:执教老师:0626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大胆质疑师:同学们有没有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生:今天的教室后面坐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平时没有生:今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不一样师:有什么不一样呢?生:平时是徐校长给我们上,今天是你师:不错,你们真会观察学语文就要会看、会问 【导入新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一设计也暗扣本课“善于观察”这一优秀品质师:谁再来猜猜,我们今天可能要学习什么课文?生:我猜可能要学有关观察的课文师:为什么这么猜?生:徐校长上课之前说了的生:我猜是《夜晚的实验》师:为什么这么猜?生:因为上课前老师叫我们读了的师:恭喜你们,猜对了,而且猜得有根有据学语文还要会猜会想同学们,只要我们会看、会听、会问、会想,就一定能学好语文下面就让我们满怀自信、精神抖擞地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一起读! 【“猜”字强调了科学家的另一个品质,要“大胆猜想”,此设计不着痕迹生:(齐读)夜晚的实验师:现在请你们再大胆猜一猜,读了课题,你能猜出课文可能会写哪些内容呢?生:我觉得写的应该是一次实验。
生:我觉得应该写是什么实验和实验的经过生:我认为应该写谁做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生:我觉得应该是科学家做的实验师: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只有科学家才做实验生大笑)师:(面带微笑)我可不这么认为哦,我们小学生也可以做实验啊,比如我们科学课上就可以,对不对?不要把实验看做是多么神秘的事生点了点头) 师:我们刚才猜得对不对呢?怎么来验证? 生:(齐)读课文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老师采用让学生看、问、猜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思维也瞬间被激活这种导课方式同时也渗透了“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告诉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可谓一举多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师:今天我们换一种读书的方式,请同桌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另一个听读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读正确、通顺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注意对方有没有读错的字词,有没有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有,及时提醒对方 一个同学读好了再交换听明白了吗?生:(齐)听明白了 师:那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读吧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一改以往呆板、低效、放羊式的自由读,采用新颖的互读方式,能调动学生阅读期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参与度和读书的效率。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一些生字词,相信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好!(出示下列三组词语) A、蝙蝠 障碍物 蒙上 薄膜 B、自由自在 轻盈敏捷 轻巧自如 东碰西撞 敏锐 C、好奇 奇怪 猜想师:谁来读第一组?(生读第一组词语,薄膜的薄读成了“bó”)生:老师,他薄膜的薄读错了师:你说应该读什么?生:应该读“báo”师:你说对了,“薄”是多音字,那什么时候读“báo”?什么时候读“bó”呢?生:表示与厚相对的意思时读“báo”,表示少的时候读“bó”师:读“báo”时可以组成什么词?生:薄饼生:薄纸师:读“bó”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