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时期以来散文.ppt

85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56642879
  • 上传时间:2018-10-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95MB
  • / 8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时期散文,新时期的散文,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第二节 巴金挽悼散文第三节 余秋雨文化散文第四节 全方位的报告文学,,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扉,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闸门代表作有:巴金《怀念萧珊》 、 《忆胡风》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魂》,、散文表现形态(一),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 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代表作:丁玲 《牛栅小品》、 杨绛《干校六记》巴金 《随想录》、 陈白尘《云梦断忆》 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 如 《元帅外交家》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4.杂文恢复生机:孙犁《云斋琐谈》、 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 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 黄裳《谈焚书》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三、散文表现形态(二),三、散文表现形态(三),5. 报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徐迟 《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 钱刚 《唐山大地震》 戴厚春《百万大裁军》张天来 《》 何建明 《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 赵瑜 《中国要害》 《但悲不见九州同》 《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第二国策》 《太行山断裂》,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多出自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因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代表作家:余秋雨、张中行、金克木等三、散文表现形态(四),7.女性散文凸起女性散文为本时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察人生,以自身的经历体验女性的心理,传达女性特有的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把笔触伸向女性隐秘的世界,展示女性私人空间,表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女性散文集是对五四散文张扬个性,主张人的解放传统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超越代表作家:王英琦、斯予、苏叶、唐敏、马瑞芳,三、散文表现形态(五),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富有影响的散文集有:巴金《随想录》陈白尘《云梦断忆》杨绛《干校六记》贾平凹《爱的踪迹》曹明华《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出版。

      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说真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包弟》《“文革”博物馆》《说真话》等影响较大文革中摄于萧珊追悼会上,内容,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一生都为之困扰的一件事,小时候在父亲的衙门看到犯人挨了打还要谢恩)—《一颗桃核的喜剧》 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十年一梦》 只有在反胡风和反右运动中,我写过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文章,说是划清界限,难道不就是“下井落投石”?——《怀念非英兄》 另如《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怀念胡风》等文,《随想录》意义,A: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自身的范畴 B: 是巴金晚年对人生探索与总结的记录巴金说:“在我,自信和宣传的时期已经过去,如今是总结的时候了。

      他把这个总结看作他“这一生的收支总帐”,是他“这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 C:是对文革的理性反思巴金在《随想录》中有不少篇章都是记录文革给他的家庭、亲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和“四人帮”及其所推行的极左路线造成的民族灾难更为令人警醒的是,“文革”遗毒并未因“文革”的结束而消失基于此种认识,巴金老人不止一次的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意在避免“文革”悲剧重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想录》是巴金用纸和笔和着血泪建立起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追求无技巧的最高境界 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统一,是一种无雕琢的自然美,是自然天成的,以文字本色反映生活色彩《随想录》艺术成就,,,贾平凹,(1952—— )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少时家贫小学在村祠堂读书,中学生活是在离家15里的镇上度过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初中未读完便失学回家务农1972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热中于写文学创作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论家奖作者通过给小妹的信,虽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流露了深深的骨肉之情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全文最值得回味的就是作者和小妹之间深厚的骨肉之情贾平凹出身于十分贫穷的陕西农村,自幼家庭条件就很差,贫困的生活磨练了作者,拉近了兄妹之间的感情在信的第一段,作者把当年兄妹两人相濡以沫的琐事一一道来,看了不禁使人发出一声叹息在家时,逢小妹生日,兄总为你梳那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一走十年,竟总是忘了你生日的具体时间,这你是该骂我的了今年一入夏,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要到时一定祝贺你成人这么多年,兄并不敢侈奢,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昔困顿,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数钱尽买了书籍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我小妹也是爱书人啊!”东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书,我背着你去借,人家不肯,说要帮着推磨子。

      我便将你放在磨盘顶上,教你拨着磨眼,我就抱着磨棍推起磨盘转,一个上午,给人家磨了三升包谷,借了三本书,我乐得去亲你,把你的脸蛋都咬出了一个红牙印儿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90年代的散文热,一是旧作重刊层出不穷; 二是散文刊物增多; 三是染指散文者日众; 四是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90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1.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 2.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3.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4.散文的市民化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色; 5.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90年代散文的主要类型,1.文人散文以汪曾祺、张中行等为代表汪曾祺继承了传统散文的闲适、冲淡品格,独抒性灵,以现代生活关注古典情趣和心灵。

      文字雅洁,少雕饰,行云流水,把散文作为文人审美化的一种生存方式 2.文化散文以余秋雨为代表90年代散文的主要类型,3.学者散文以季羡林、金克木等为代表 4.人文散文以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张炜等为代表他们关心当下知识分子的境况和文化命运的思索,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抵抗 5.王小波的思想散文1920—1997) 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汪曾祺,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四方食事》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品味了四方的美食,表面上是写“吃”,实际上这里所写的“吃”,已经脱离了为生存而“吃”的功利层面,进入了纯粹审美的层面,即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的馈赠,借写“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四方食事,所以,因怕膻而不食羊肉是令人遗憾的,为了美味而敢于冒险吃有剧毒的鱼的人是可爱的,而春天的踏青挑莱的风俗则是令人神往的首先,借写“吃”表达一种忧患意识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汪曾祺对此深有体会比如,在《故乡的食物》中,我们发现,他所写的食物,像炒米、焦屑等,都是曾经在漫长的、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中给贫苦的人民带来温暖、喜悦,救过老百姓的命,即陪伴着中国老百姓度过了许多饥荒,,其次,借写“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更多地就是以一种唯美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在汪曾祺的大部分作品里,我们都可以着到他对某种诗意化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一、余秋雨生平简介,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著作有:论文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等一回》《出走十五年》等余秋雨是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经发表,便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余秋雨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 (1992年)震动文坛至今出版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主要著作,《文化苦旅》 1992年台湾出版 1995年大陆出版 《山居笔记》 1995年 《霜冷长河》 1999年 《千年一叹》 2000年 《行者无疆》 2001年 《借我一生》 2004年 《笛声何处》 2004年 《寻觅中华》 2008年一、《文化苦旅》创作简介,“苦”:既有旅途艰辛之意,更表达了作者在反思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和中国文人时所感受到的“苦涩”和忧患《文化苦旅》选择的对象基本上是具有文化史意义的人文山水余秋雨的写作意图:其一是以完全个体的体验和语言方式,来努力摆脱集体性普遍性的定论,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完成个人性的叙述;第二是这种个体叙述又必须能够挣脱纯粹学术性的诱惑,不纠缠于学术性的辩白,以文学的感性形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忧思,成为一种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世间话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