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八年级下选读名著资料---《苏菲的世界》.doc
7页《苏菲的世界》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人物介绍苏菲阿曼德森苏菲是《苏菲的世界》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勃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艾伯特诺克斯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
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席德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并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艾勃特纳格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勃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苏菲的妈妈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
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作品主题《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章节结构梳理(一)自然派哲学家分期哲学家地点、时间哲学观点备注自然派哲学家(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泰利斯希腊小亚细亚米雷特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安纳克西曼德希腊小亚细亚米雷特斯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所谓的“无限定者”形成万物的物质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安那西梅尼斯希腊小亚细亚米雷特斯(公元前570-前526)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帕梅尼德斯(巴门尼德)意大利伊利亚(公元前540-前480)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在依赖感官和依赖理智之间他选择了理智是理性主义者两人的观点正好相反赫拉克里德斯公元前540-前480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都会变恩培窦可里斯西西里大自然由四种元素(根)组成:土、气、火与水综合了上述两人的观点安纳萨哥拉斯公元前500-前428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德谟克里特斯阿布德镇(公元前460-前370)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只相信物质的东西,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原子理论(二)古典派哲学家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重视他的良心——与真理——更甚于生命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者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理型的世界”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48-前322我们所拥有有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重视感官的作用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相信自然界的第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目的因)倡导“黄金中庸”重视感官的作用(三)希腊文化希腊文化(公元前第四世纪末-公元400年左右)没有很大的原创性。
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犬儒学派公元前400年左右,雅典安提塞尼斯创最著名的是其弟子戴奥基尼斯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有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人们毋需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如今“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斯葛多学派公元300年左右兴起于雅典创始人季诺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一元论),认为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极富时代精神,思想非常开放,非常关心政治,呼吁人们发扬“民胞物与”的精神倡导“人本主义”今天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伊比鸠鲁学派公元前341-公元前270雅典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为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交朋友与欣赏艺术也是一种乐趣。
我们若要生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古和等原则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新柏拉图派最重要的人物是普罗汀(公元205-270)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世界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四)两种文化两种文化印欧文化(希腊人与罗马人)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认为视觉是最重要的感官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多神论闪族文化(犹太人,耶稣也是犹太人)阿拉伯半岛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源自闪族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相信历史是呈直线式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最重要的感官是听觉一神论耶稣很多人想象有一位“救世主”,于是耶稣出现了宣称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赦免爱邻如己,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