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区植树种草的一点补充想法中国科学院.doc
6页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区植树种草的一点补充想法中国科学院(2003-1-27)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一、 历史的冋顾1955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段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对晋西、陕北、陇东进 行了一次步行考察对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的经验进行了调查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黄土梁 训的顶部看到一群长得相当粗大的柏树光禿禿的黄十.丘陵上长一群枝叶茂盛的柏树是极为 少见的经过调查知道这个地方原是一家的祖•坟地当初是用人挑水上来灌溉把柏树养大的 这个例子说明黄土高原上可以长树,但需要水麻来听说有一种挖鱼鳞坑植树的经验在黄土陡坡上挖一蓄水的坑,可以使树木生长,但其 效果似乎也不是十分理想因而产生了一个疑虑,黄土高原的丘陵沟谷区植树造林比较难 这是为什么?能不能找出一条可以使植树造林成活率加大的路子来?可能这要在水上想办 法二、 新的启示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了一次对黄土高原的快速考察我怀着I分兴奋的心情又 在陇东、陕北走了一次,看到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沿用已久的“打窖蓄 水”的方法,得到推广,取得很大实效特别是初步解决了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对农田、 菜园出现的季节性缺水的问题窖水灌溉”的启示是蓄水,并减少蒸发。
可能过去有些植树造林Z所以效果不显著是由于 那是一种“逆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向”的举措所致为什么说是逆自然方向呢?因为(1)黄土高 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所以形成干旱⑵植树造林,增加了植物,初期生长需要大量的水 在木来白然环境的干旱的方向上,我们又加上一个消耗水量增加熬发的树木,这在初始阶段 不是逆其干旱方向,更加剧其干旱吗?所以这种增添的树木是可以说是逆“白然环境”方向 的举措那么有没有可以改变一下这种状态呢?“窖水灌溉”可能是一条很好的路了因为它是顺白然环境发展方向的举措这是由于⑴窖 水蓄水把流失的降水收集贮存起来,顺其自然在雨季收旱季用,等于减少了蒸发和流失,增 加了自然降水,调节了当地的降水和蒸发的量有人说使用窖水灌溉等于把年降水400—500 增加为500-600或更大这是顺其自然环境方向的增长⑵黄十•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 碎,H然形成大大小小的集水区这在其他地形上是没有的因而顺其地形而蓄水,在这里 是一大优势因而顺其地形而积水,顺减少蒸发而藏水,顺植物生长需要而用水,这样一种 利用各种式形成的“窖水”以顺乎植树种草的需要,也是白然环境向优美发展的一项很值得 注意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在举措上可以实施的办法。
这一 “逆” 一 “顺”的举措,可能会给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广大的丘陵沟壑区(陇东, 陕北以及类似的晋北等地)带来不同的结果,是一个重要问题三、 一点建议“窖水灌溉”对于黄十-高原丘陵沟区的农业、果园等种植己有成功的经验,并得到推广,但 在植树种草方一面,仅有少数地方进行实验建议中央考虑能否把原提的“植树种草”增加为“蓄水植树种草”以利在植树种草行动中 同时进行窖水蓄水(需要又可能地区)以利于保证提高成活率,达到再造秀美山川的目的 刘东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木文刊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0年第7期)关于进一步在黄土高原地区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草)方针的若干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地学部 2002-12-3)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史前时期,黄土高原自南向北曾显示出从森林向草原变化的 地带性植被景观同时,黄土高原嫄、堞、训、沟谷和土石山区的差异分布以及黄土疏松等 基木性质,导致局部呈现非地带性的植被景观,例如,应拥侑草原地带性植被的黄十-高原北 部河谷中,rti于温度、湿度较适宜,仍有非地带性的森林植被rti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战 争的浩劫,黄土高原的绝大多数地区自然植被己破坏殆尽,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
建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林草建 设一直是水土流失治理的薄弱环节,数次大规模林草植被建设,均未达到预期目标,收效茯 微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滥牧、滥星、滥伐现象无法杜绝;二是植被 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尚未建立,很难调动群众封禁退耕的积极性;三是对黄十•高原H然条件 的特点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措施不当,人工林草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对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西部地区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央作岀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和 “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稈的重大决策,并采取了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中央制定的在8年左右的时间向“退耕还林(草)” 地区给予财政支持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一政策是以保护生态环境、改 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的新型人类活动,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民的“休养生息”,是一 项符合国家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敢于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任的务实工作,也是出于对历史 的深刻反省,出于对人民现实生活高度责任感的一项完敕的安排不仅希望坚持下去,而且 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政策执行的时间,给地方干部和农民以足够的时间调整生产方针树 立环境意识,改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貌,改善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广大农 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全面持续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卜六字政策措施,结合黄 土高原实际,以退耕、封山、禁牧为主,人工造林为辅,充分利用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基 本恢复白然植被景观,再造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的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的一、成绩与问题由于“以粮代赈、个体承包”解决了退耕还林(草)示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并确保了农民的林 木所有权,黄土高原的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退耕、禁牧、造 林力度Z大,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深得民心,进展顺利 如陕北吴旗具根据当地人少地多的特点,1999年以来将占总耕地面积84%的坡耕地全部退 耕还林(草),全具禁牧实地考察表明,通过3年退耕禁牧,植被白然恢复很好,初步呈现 出“沟坡林淋成荫,梁询芳草铺地”的可喜景观人T造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造林 整地的标准普遍较高,土壤水分较好地块的树木成活率高,已摸索出营造等高淋木篱、灌草 混交等植被建造模式但在退耕还林(草)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1. 退耕封禁政策措施有待完善受退耕政策的利益驱动,农民在退耕地上大血积造林定位观测试验及地方干部群众的生产 实践普遍表明,绝大多数地区只要封禁,植被自然恢复效果会更好。
现在因退耕封禁无补偿, 备地均是尽量增加还林面积,以换取国家补贴因补助粮太多又返销国库的事例也不鲜见 如果采取封禁使植被白然恢复的退耕地也享受政策性粮食补贴,不仅可提高广大农民进行生 态建设的积极性,也可避免目前大规模营造人工林的诸多穌端2. 人工林草的科学布局问题亟待重视建国以來的造林实践表明,延安以北的半干旱地区,沟沿线以上的梁節坡地种植乔木林,成 活率往往较低,树木即使成活,若干年示也仍为小老头树退耕还林中并未吸取历史教训, 仍在梁讪坡地上大规模营造乔木林植被建设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普遍存在有什么苗种什么 树的现象,适地适树问题仍未解决据调查,陕北某县1999年油松造林40余力•株,仅存活 100余株,被群众称为“梁山好汉”如此下來,可能会重蹈该地区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 的覆辙3. 退耕还林(草)的一些政策规定束缚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创造性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气候、土壤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形地貌部位坡地的土壤水分状 况差异也很大,植被建设因地制宜尤为重要现在因国家一些政策、条例的统-•要求(例如 不区分植被自然分布规律,一律要求备县80%退耕地营造生态林;科学依据并不充分的造 林密度规定;“退一、还二、还三”的硬性要求等),迫使群众在退耕补贴利益驱动下,不顾 立地条件进行造林。
在考察中到处可看到在封禁示自然植被开始恢复的陡坡地上,也开挖鱼 鳞坑、水平阶造林,不仅破坏了残存的B然植被,也违背了植被建设应遵从的白然规律地 方政府和当地农民最了解立地条件,只要认真总结50年来的植被建设历史教训,以具为单 元作好建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加强忖标管理,可能建设效果会更好4. 退耕还林(草)补助期过后怎么办?备地政府普遍担心退耕还林(草)补助结束示的群众生活生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普遍存在重 经济林轻生态林的原因普遍认为,如不能退耕还林同时解决群众的长期生产生活问题, 不但bl前重经济林轻生态林的倾向很难彻底纠正,而且在补贴停止后,返耕将难以避免二、在退耕还林(草)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 退耕还林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相结合,从根木上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目前的退耕热说明退耕还林(草)是有条件的,就是给予补粮补钱的政策只有在采取其它措 施解决群众长期生活问题的前提下,退耕还林坚持生态优先才能真正落实,才能彻底制II••边 治理边破坏的问题在退耕还林(草)的政策制定中也必须有“以人为木”的思想黄土高原 半个世纪来生态建设的典型经验表明,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大多数地区,通过淤地坝、梯田 等基木农田建设,根木改善该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是生态建设的成功突破口,也是保证 坡耕地退得下来,林草植被建设保得住、不反弹的重要保障条件。
退耕还林若不与农民稳定 脱贫和致富产业培育同步进行,若不能永久性解决引起植被破坏的“三口”问题(人口、牲 畜口、灶火口),仅为造林而造林,会使“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教训重演2. 宏观决策与分类指导的关系黄土高原生物气候环境变化明显,弟异显著,总体上按照从东南到西北的走向,依次可分为 森林、森林草原、干旱草原和沙化草原等地带不同的地带植被建设林灌草的比例和布局不 可能相同,即使在同一地带内,由于立地条件、土壤水分差异,植被建设的模式也不相同 在退耕还林的政策中,以县为单元统一要求生态林要占80%,忽视白然植被地带性与非地 带性特征,显然不妥森林草原区,梁節坡地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低下更 严重的是布局不科学的人工林(包括拧条等淋木林),还会加重林下土壤干化,林地难以形成 合理的植被群落结构,肓接影响植被的自然演替,植被恢复重建的目的难以实现为落实退耕还林(草),由中央、省(区)制定冇关条例,进行宏观指导很有必要,但地域广大, 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T差万别,用同一规定、同-•种乔灌草比例不可能成功,应针对 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条件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上级进行分类指导,授权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很有必要3. 退耕还林(草)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山羊放牧对植被有极大的破坏性,不禁牧难以实现植被恢复养羊业乂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的主导产业,黄土高原草畜业不仅对发展农村经济重要,而且也是保证退耕成果的另一重要 支撑条件在退耕还林(草)政策中妥善处理好林牧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地处半干早地区发达 国家发展农业和改善生态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搞好谷物生产的同时,发展人工草地和 改良天然草场,建立农牧业结合的生产结构,农畜产值各占一半在陕西吴旗、靖边、榆林 等地,退耕禁牧后种草舍饲养畜开始收到明显成效,尽管羊只数量有所下降,但人工种草血 积得到扩大,大片苜蓿(包括退耕坡地)长势喜人,舍饲养羊效益显著,有的乡(村)畜牧业产 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甚至60%o这说明在有条件的地方,借助退耕机遇,发展草地 畜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完全可行的但近来在一些文件中淡化了茸的重要性,包括在引 用朱鎔基总理16字政策措施中删去了括号中的“草”字在考察中地方政府和农民反映希 望要重视草地建设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地位草具有浅根性特点,在生态退化地区土壤水分 长期严重亏缺状况下,植被恢复初期退耕还草尤为必要。
4. 植被人工建造与自然恢复的关系黄土高原封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