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路上的董仲舒.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717330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0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路上的董仲舒    莲悦科举制度对打破豪门士族对仕途的垄断,曾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公元前178年11月的一天,原本朗丽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阴风四起、愁云密布正在处理国事的汉文帝急忙来到室外,但见天空一轮红日已被“天狗”吃掉大半深信这是因为“人主不德,布政不均”而遭来“天象示警”的汉文帝发布诏命,令各级地方官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这就是延续了整个两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察举制度的开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考察和举荐人才的制度,有效地打破了自夏商周以来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考试被举荐者只有经由皇帝亲自策问治国对策,才能被择优录取,这也能保证被选拔出来的人确有真才实学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甫一即位,便下诏举士,并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正是在汉武帝的察举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叫董仲舒,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早在汉景帝时期就已经是博士不过,他懂得韬光养晦因为汉景帝是一个崇尚“黄老之学”的君王,作为一个儒生,董仲舒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年轻的汉武帝却注定要做一个与父祖截然不同的君王这个时候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整个国家达到了农业社会一个美好的极点: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国家欣欣向荣。

      然而,隐患却在无声无息地酝酿之中: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同姓诸侯王之患史学家班固在论及当时形势时说:“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截然相反的,强调积极入世、“引君于道”,从而实现经世济民宏大理想的儒家思想,便有了用武之地面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系统阐述了“天人感应”的主张,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成功地把儒家的价值观念与神性的“天”结合来,为“大一统”的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证明董仲舒的策论,史称“天人三策”同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策论深深地打动了汉武帝他将董仲舒封为江都相,辅佐易王刘非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于长安设立“国立大学”——太学,更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董仲舒通过自己在“高考”考场上的优异发挥,为以后两千多年的“高考”制定了考试大纲虽然,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主张范围局限于太学制度,即在太学的讲堂上,只能讲授孔子晚年整理的六经,不能涉及其他诸子百家但并不是说,董仲舒主张以政府的力量来禁止“百家”在社会上的流通。

      不过,在皇权主导一切的集权帝制时代,如果“国立大学”和皇帝亲自主持的察举考试,只允许“六艺之科孔子之术”,那么,其他的诸子百家还怎么可能有发展壮大的空间呢?两汉的察举制度在隋唐之时最终被发展为科举制度这个影响了中国1300多年历史的制度,和两汉的察举制度打破世袭制一样,在打破豪门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上曾起到过无比积极的作用皇帝在政治上垄断权力,儒家则在思想上实现了垄断到宋代,科举考试的重点开始转向四书,而元、明两代开科取士都采用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基础文本,程朱道学在元、明、清三代的科举中取得了“正学”的地位……两千多年前,“汉承秦敝,非力行有为不可”的汉武帝时代,原本对社会有益的大刀阔斧的变革最终走向了穷兵黩武、海内虚耗于右任先生在《悼汉武帝陵》一诗中这样咏叹:绝大经纶绝大才,功过非在戍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