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借鉴作用研究文化研究论文.doc
4页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借鉴作用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借鉴作用研究,摘 要: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在教育的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摆脱传统的单向灌输方法,需要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考量工作方式的转变;构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需要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促成平等关系的形成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理性 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内涵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就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其中他对交往理性的探索在哈贝马斯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理性问题的检视和反思,试图探寻走出现代性工具理性困境的交往理性出路,哈贝马斯对现代性工具理性的反思与探讨,是他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一) 交往理性的概念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到,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
社会规范必须用法令来加强它们的意义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上”他还在这本书中提到“如果参与行动者的行动计划不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成就计算,而是因相互理解而形成合作化的活动,那么,我就把这种行动称为交往行动在交往行动中,参与者不是首先以自我的成就为取向,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他们个人的目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在共同状况规定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他们的行动计划” 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行为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相互沟通和理解并且遵循一定的规范,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彼此协调,而一定的规范是在交往行动中所达成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交往理性二)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人,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思想根源来自于马克斯韦伯,他把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作为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根据韦伯的观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全面趋向理性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由价值理性为主向工具理性为主的社会的变异过程韦伯把理性行为分为目的-工具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所谓目的-工具理性行为是指能够以数学形式进行量化和预测后果以实现目的的行为,它以合理地选择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工具以及合理地权衡确立行为的目的为特征。
价值理性行为则是行为者在采取行为或选择时,而只关注如何履行某种道德上或宗教上、政治上的义务责任,服从道德良心的感召 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按照技术规则进行的,他涉及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往行为则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以语言或其他符号为媒介,通过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以求得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和谐的行为哈贝马斯继承了韦伯理论中合理的成分韦伯一方面强调理性主义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客观物质条件和冲突,哈贝马斯认同韦伯理论中对理性主义的论述,并且倾向于拯救资本主义现代性理性,认为资本主义者的理性观点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因为他们将社会体系的要素从生活中分离了,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各项社会要素是需要相互作用和整合的但事实上是资本主义以一种目的-手段的形式控制了理性,所以哈贝马斯想将理性从资本主义控制的狭隘工具理性的桎梏的各个方面解放出来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
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进行,实现不断进步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育者主观的把刻板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只能被动的接受固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信息多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不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不仅理论教学显得空洞乏味,并且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性、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教育目标付诸于实践,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全过程,才能突出教育的开放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冲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主体性意识行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摆脱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行为模式,需要变主客二分的模式为双主体行为模式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忽略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自身特点,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理解、沟通、交流、互动,受教育者没有积极的配合和有效的参与,那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有其表。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借鉴作用(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社会规范必须用法令来加强它们的意义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上” 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行为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理解并遵循一定的规范来进行,而一定的规范也是通过交往行为得到确认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双行为主体互动交往,包括语言交往、行为交往,受教育者接收到规范理论信息将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利益群体多元、思想价值观念多元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改变过去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式,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这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用平等的交谈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是认识到并理解尊重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是基于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倡导主体间相互交流和交往的思维方式,会促成双主体的良好互动,让师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哈贝马斯所要建立的交往理性实质是一个人们通过交往、交流并对阻碍交往、交流的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封闭狭隘的教育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主客二分为双主体行为模式,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所形成和承认的道德规范和交往行动是相互作用的,规范在交往行动的过程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交往行动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重要借鉴作用,交往行为发生在客观生活世界,在信息多元化、主体个性化的新的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行为,理论在互动交往过程中被不断被检验和进行调整,会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就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出发的,双主体站在同等的立场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会一步步的实现参考文献:[1] 【德】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M】 曹卫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郑召利 《交往理性:寻找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思想路径》 【J】 2004.7第31卷第4期 求是学刊[3] 王宝玲;孙华英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交往理性”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2007.12第26卷第4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陈万柏;张耀灿 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5] 陈学明,等 《哈贝马斯论交往》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6] 郑建松;高俊朋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的新视域——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借鉴》 【J】 2011年第4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