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科技馆水生态主题展厅设计.doc
33页1 / 341 / 34水生态主题展厅设计方案一、 展厅设计理念水脉通——武汉,依水建城,以水兴城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都得益于水,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和谐水环境,需要以水文化建设为灵魂一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一直与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连,也让这座城市生生不息因水而生雄浑浩渺的万里长江滚滚奔流东下,在华中腹地接纳了其最长的支流——秀美温柔的汉水,形成了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登高俯瞰,湖泊是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的景观,如闪烁的颗颗明珠遍布武汉三镇水际贯穿着武汉三镇的心脏,如血液一般,成其命脉因水而兴武汉襟江带河,各色货物在码头吞进吐出、座座桥梁变天堑为通途,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人民提供水运、灌溉、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各种水产品及旅游休闲资源 “水”对这座城市而言,是一种地理概念,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因水而荣长江、汉江环绕武汉市,承载了这座城市数千年的荣光和灿烂,在这两条大河的哺育下,城市建设处处折射着水文化带来的光环充分利用好武汉的河流与湖泊,让水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 ,不断增强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和亲和力,提升武汉市形 2 / 342 / 34象。
3 / 343 / 34二、 展厅设计概述(一)主题演绎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素有“江城”美誉,拥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城市的水生态系统具有水资源丰富,水系网络发达的特色,但近年来,武汉水生态系统出现中心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湖泊萎缩、中心城区水系统连通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如上问题,武汉市立足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以“六湖连通”工程为代表,积极构建江湖动态水网、调整水系网络布局,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厅遵循“人文、生态、和谐”的线索展开,向公众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思想,将其贯穿到“水.文化” 、 “水.生态” 、 “水.和谐”三大展区中,呼吁观众关注水生态、水环境的保护二)设计概况“水生态”主题展厅位于武汉科技馆 B 馆底层,展厅指导思想是:以“水脉通——文化通、水脉通——环境通”为着眼点,围绕“通.和谐”的展馆理念,展示武汉水文化、水生态系统及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体现人水和谐发展的关系,展现武汉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根据指导思想,展厅分为:“水.文化” 、 “水.生态” 、 “水.和谐”三大展区。
4 / 344 / 34水文化和谐近年来,武汉水生态系统出现中心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湖泊萎缩、中心城区水系统连通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市政府以“六湖连通”工程为代表,积极构建江湖动态水网、调整水系网络布局,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武汉有“江城” 、 “百湖之城” 、 “湿地之城”的美誉,水资源丰富,水系网络发达其水域面积约 21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市域面积的1/4武汉共拥有河流 165 条,湖泊166 个,湿地面积 3000 多平方公里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都得益于水,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和谐水环境,需要以水文化建设为灵魂 5 / 345 / 34三、设计规模展厅规划设计展品展项 30 项、占地面积 2415 平方米,展品投资估算为 1670 万元,环境装饰投资估算 2100 万元四、 分主题展区规划及展项设计(一)水.文化:设计展项 9 件1、展示主题及内容:“水兴武汉 文化传承”武汉是千年“江城” ,更有“水都”之称,长江之水孕育了武汉,两江之势造就了三镇水是武汉城市的依托,江水滋养了武汉千年文化,水文化是武汉重要的文化特征。
同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数百个湖泊、数百条河流点缀其间,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部水兴武汉的历史,就是武汉的人文历史以“水文化”为主题,最能突出武汉的文化特色,充分地展现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 序号 主题展区 展项数量 展示面积 展品投资1 水.文化 9 7752 水.生态 9 7303 水.和谐 12 910总计 30 2415 6 / 346 / 342、展区设计思路:本展区将设置“水生武汉” 、 “江城文化” 、 “治水精神” 、 “百年码头” 、 “和谐亲水”五大版块 9 件展项,共同演绎“水兴武汉 文化传承”的展示主题借助模型、场景、互动多媒体、展板等多种展示形式,营造水文化氛围通过介绍水在武汉的形成以及武汉文明兴起、发展中的作用,让观众感受到武汉的形成、进步与发展都得益于水,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和谐水环境需要以水文化建设为灵魂展区第一部分以“水生武汉”为出发点,通过追溯武汉城市的形成过程,展示武汉“九省通衢”的独特地理位置,让观众感受武汉与两江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展区第二部分“江城文化”选取最能代表武汉文化传统的“知音文化”和“黄鹤文化” ,展示武汉地区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区第三部分“治水精神”围绕武汉人民与洪水抗争的悠久历史展开,通过再现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和上世纪武汉经历三次大洪水的场景,体现从“大禹文化”到“抗洪文化” ,武汉人民继承发扬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区第四部分“百年码头”以武汉港一百多年来的兴衰变迁为主线,通过再现武汉“码头文化”的三个重要阶段:内河经济时代、大江经济时代、海洋经济时代,使观众感受到码头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与时俱进展区第五部分“和谐亲水”以武汉市民最热衷的“渡江文化”和“江滩文化”为代表,通过展现武汉人民生活休闲的典型场景,使观众感受人与水、水与城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7 / 347 / 34水·文化水生武汉江城文化治水精神百年码头和谐亲水武汉的形成九省通衢知音文化黄鹤文化大禹文化渡江文化江滩文化抗洪文化内河经济时代大江经济时代海洋经济时代 8 / 348 / 34(二)水.生态:设计展项 9 件1、展示主题及内容:“百湖荡漾 生态屏障” 生命起源于水,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太阳辐射能量驱动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的三态转换和水在大气、陆地、海洋之间循环往复运动,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和万千景观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武汉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江城” 、“百湖之城” 、 “湿地之城”的美誉。
其水域面积约 2117.6 平方公里,占全市市域面积的1/4,共拥有河流 165 条,湖泊 166 个,湿地面积 3000 多平方公里,丰富的水资源缔造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社会经济、城市建设、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2、展区设计思路:本展区设置“地球之水” 、 “武汉水资源”与“珍贵的湿地”三大板块 9 个展项,通过场景复原、互动多媒体、生物标本、电子图板、沙盘模型等展示方式介绍地球水资源、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武汉水网、湿地的形成与演变等科学知识,展现武汉市湖泊水网特点与生态湿地的形成和生物多样性,共同演绎“百湖荡漾 生态屏障”的这一展示主题地球之水”向观众介绍水在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循环和分布的,帮助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江城水资源”这一部分展示“百湖之市”武汉拥有的丰富水资源,彰显水赋予武汉亲水临水的城市魅力;带领观众通过虚拟漫 9 / 349 / 34游的手段,畅游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秀丽的山水园林景观,突出武汉城市滨江、滨湖的生态特色珍贵的湿地”向观众介绍了“地球之肾”——湿地的形成过程,展示了湿地作为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0 / 3410 / 34水·生态地球水环境武汉水资源珍贵的湿地地球之水循环的水体水生态大观百湖之市漫游东湖江城湿地公园湿地的形成江城湿地地图水生态生物链 11 / 3411 / 34(三)水.和谐:设计展项 12 件1、展示主题及内容:“应对危机 重建和谐”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武汉水生态系统出现湖泊萎缩、中心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水系统连通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重新审视城市发展规划之后,武汉市政府认识到健康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武汉以“六湖连通”工程为代表,积极构建江湖动态水网,调整水系网络布局,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崭新局面2、展区设计思路:本展区设置“生态危机” 、 “科学治理” 、 “和谐江城”三大版块 12件展项,诠释“应对危机 重建和谐”的展示主题借助模型、仿真沙盘、互动投影、展板等多种展示形式,展示人水和谐理念通过介绍武汉水生态的恶化情况以及政府采取的多方位科学治理手段,以及描绘经过水生态综合治理之后的和谐武汉,让观众感受水生态从被破坏到修复的曲折过程,唤起人们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展厅第一部分“生态危机”聚焦当前武汉水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蓝藻危机”、 “水污染” 、 “濒危生物” 、 “消失的湖泊”四个展项,使观众充分认识到水生态遭受破坏的严重性展厅第二部分“科学治理”展示武汉应对水生态危机的几种代表性措施,包括“引水入城” 、 “水质监测” 、 “净水技术”和“污水处理” ,使观众了解修复治理水生态系统的具体手段,增强其环保意识 12 / 3412 / 34展厅第三部分“和谐江城”首先描绘实施“三环生态”和“六湖连通”工程的宏伟蓝图, “绿色江城”与“和谐武汉”则进一步勾勒两大工程完成之后,重新恢复生态和谐的武汉新貌 13 / 3413 / 34水·和谐生态危机科学治理和谐江城蓝藻危机水污染濒危生物消失的湖泊污水处理引水入城水质监测净水技术三环生态六湖联通绿色江城生态武汉 14 / 3414 / 34五、 展项目录(一) 水.文化(9 项)序号 分主题 展项名称 展示内容 展示方式占地尺寸(米)长×宽×高1 武汉的形成一千多年前,由于长江江水的冲刷与泥沙淤积,逐渐形成陆地洲滩,诞生了武汉的雏形汉阳、武昌均为古城,自隋代以来,形成两城夹江的双城机制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将汉阳一分为二,劈出了一个汉口,从而最终确立了三镇鼎立的格局。
该展项展示汉水改道的动态过程,使观众对武汉三镇格局形成的过程有立体的认识水面投影+动态模型直径 4m高 0.8m2水生武汉九省通衢武汉携两江三镇之利,水陆交通极为发达,自古就被誉为九省通衢该展项展示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物流体系,凸显其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的地位电子沙盘+投影3 知音文化知音文化是中国流传千年的精神瑰宝,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承载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美好追求该展项展示子期伯牙古琴台相识相知的场景,体现武汉水文化绵长醇厚的历史起源半景画+模型+互动4 江城文化 黄鹤文化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 ,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建,历史上屡毁屡建,至唐代逐渐演变 半景画+模型 +投 15 / 3415 / 34为名胜景点,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该展项展示黄鹤楼雄壮美景和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著名诗篇,体现武汉黄鹤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观众感受武汉浓厚的水文化氛围影+ 拓片互动5 大禹文化武汉人民自古以来就与治水结下不解之缘,汉阳晴川地区曾是治水英雄大禹的重要活动地区该展项展示大禹治水以及武汉大禹神话园的场景图文板+ 多媒体6治水精神抗洪文化19 世纪武汉分别遭遇 1931、1954、1998 三次特大洪水的冲击,解放后武汉人民才真正取得治水的胜利。
该展项展示武汉治水历史的变迁,体现新中国建立后武汉治水成果的飞跃造景+ 投影内河经济时代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