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片控制测量(共17页).doc
1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像片控制测量1、 基本概念像控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数据采集的重要依据像片控制测量就是野外实测所有布设的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值下面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1. 1 航空像片又称航摄像片,泛指用航空摄影装置拍摄的各类遥感像片航摄像片属中心投影,即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影到一平面(投影平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种类很多按像幅分为18㎝18㎝、23㎝23㎝两种,像片比例尺和成图比例尺一般是1:3~1:6的关系按感光片的感光特性可分为全色、黑白、彩红外、彩色像片等这些像片都是采用胶片进行航摄,再经过晒印而成,需要经过像片扫描、地面控制点的外业测量、空间加密等工序才能进行内业生产现在煤航已经拥有了航空数码摄影仪,所生成的数码像片具有高分辨率、高成像质量的优势,以及方便计算机处理管理、快速、低成本的特点,数字像片数据直接拷贝即可进行空三加密,省掉了影像扫描工作目前已经大量应用于常规的航空摄影测量中1.2 航空像片上主要的点和线像主点:航空摄影仪主光轴与像面的交点,在像片上即就是像片的中心点标准点:符合布点的各种像片条件的像控点的位置主纵线:又称为主垂线,是通过像主点的垂直于航线方向的直线。
主横线:又称为方位线,是通过像主点的垂直于主纵线(和航线方向重合)的直线1.3 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航向重叠:沿航线方向的同一条航线上相邻的两张像片间的重叠,一般不能小于53%旁向重叠:两条相邻航线上的相邻像片之间的重叠,一般不能小于15%1.4 点位落水 指的是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者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者没有明显目标时,均视为点位落水2、 像控点布设的一般要求及像片条件2.1 像控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数据采集的依据,分为平面控制点、平高控制点、高程控制点三种 平面控制点仅测定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高程,平高控制点需测定平面坐标及高程 2.2 像控点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尽可能使布设的像控点能够公用,并且尽量使点位矩形分布2.3 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一般不小于1㎝(18㎝18㎝像幅)或1.5㎝(23㎝23㎝像幅,困难时个别点不得小于1㎝)2.4 像控点距像片上的各类标志不能小于1㎜2.5 像控点应该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18㎝18㎝像幅)或4.5㎝(23㎝23㎝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因旁向重叠过小使得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线所裂开的垂直距离应小于1㎝,困难时不应大于2㎝2.6 点位离开主垂线不得大于1.5㎝,困难时个别点不得大于2㎝2.7 测区边缘的像控点一律布设在测区范围线以外,如果边缘像片上无法选出点位时,可继续向外增加像片布点2.8 因补飞航线和原航线接头处有时难以构成像对,一定要分别布点,并保证不产生漏洞3、 像控点的布点方案 像控点的布设方案主要根据像片比例尺、航摄质量、成图比例尺、测区地形、成图数学精度、基本等高距、成图方法、内业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总体来讲,像控点的布点方案有以下几种:全野外布点、区域网布点、航线网布点三种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混合采用3.1 全野外布点3.1.1 全野外布点的分类:平高全野外、高程全野外3.1.2 非全野外布点不能满足成图精度要求时,就应采用平高全野外或者高程全野外3.1.3 全野外布点的形式l 一般情况下,平高全野外是指每个立体像对至少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与航摄比例尺在1:4~1:6之间时,为了提高精度,在像主点附近要增加一个平高点如右图所示:l 高程全野外:如果像控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且可以满足成图精度时,则平面部分按照非全野外布点,而高程部分则按全野外布点。
3.1.4 特殊情况下的布点3.1.4.1 航摄分区分界处的布点:航摄分区结合处,像控点在保证各自像片条件下尽量公用,如不能同时满足像片条件的应分别布点3.1.4.2 当航向重叠部分小于53%,产生航摄漏洞,无法进行模型连接测图时,应以漏洞两侧为界分别布点,漏洞部分可单张像片测图或者全野外仪器实测或者平板补测3.1.4.3 航线中个别像片旁向重叠小于15%(小于3㎝),而大于1㎝,且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应分别布点,两点裂开的垂距不能超过2㎝,否则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补测或者全野外仪器实测3.1.4.4 像主点或标准点位落水 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者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者没有明显目标时,均视为点位落水此时均按平高全野外布点l 当落水范围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按正常航线布点,此时像控点的像片条件可适当放宽l 当像主点周围2㎝范围内或者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则落水像对应按平高全野外布点l 定向点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这时如果在距方位线4㎝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则落水像对应按平高全野外布点。
l 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周边布点超过控制点连线1㎝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局部地区如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应采用平板补测或者全野外仪器实测3.2 航线网布点3.2.1 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首末端点间的基线数根据像片比例尺、成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测区地形、成图精度等因素,并参照航测外业规范中的附录A执行实际作业中,常与平高区域网混合使用如下图,平高点按九点法区域网布设,高程点则按航线网布设,必要时可在区域网的四分之一处加布高程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高点 ………高程点 + + + + + + + + + +………像主点 + + + + + + + + + 左图为高程航线网布点 ○ ○ ○ 右图为平高航线网布点3.2.2 航线网布点一般用于丘陵地、山地、高山地等地区,特别是公路项目用得比较多。
3.2. 3 布点要求 首先要满足第2章节中的一般要求,特殊情况下可作适当调整 航线首末端上下一对点应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的主垂线上,困难是互相偏离不得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 航线中间上下一对点一般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间位置,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条基线左右,并力求其中一个控制点在中线上尽量避免两个控制点向中线的同一侧偏离,若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能超过1条基线3.3 区域网布点3.3. 1 区域网布点的分类:分为平高区域网、平面区域网高程则采用全野外或者航线网和区域网混合使用3.3. 2 区域网内不应包含有像片重叠不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并且不应包括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3.3. 3 区域网布点时,同样要根据像片比例尺、成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测区地形、成图方法、平面高程的数学精度、内业加密方法综合确定当内业加密能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精度时,才能采用平高区域网布点当加密可以满足平面精度而不能满足高程精度时,可布设平面区域网,高程则采用全野外布点或航线网布点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该由技术主管部门通盘考虑,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3.3. 4 平高(平面)区域网的布设形式,根据测区形状,按照覆盖的航线数、基线数和允许的区域网跨度,全面考虑布设,尽量减少像控点数量。
3.3. 5 不论是平面区域网或平高区域网,航线数跨度、基线数一般不超过下表规定 一般情况下,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采用平高全野外,1:1000、1:2000平底采用平高区域网、高程全野外布点(指0.5米等高距区) 比例尺1:5001:10001:2000航线数(条)4~54~55~6平高点间基线数4~76~76~10高程点间基线数2~42~44~63.3. 5. 1 按照规范规定的航线数(一般不超过6条)和基线数,组成一个区域单元采用6点法或者8点法布点,有时也用9点法按田字形布设平高点区域网周边布设高程点中间成排或者稀疏布设高程点平面区域网则根据高程全野外高程点的分布情况,按一定的航线数、基线数分成若干个平面区域布设平高控制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6点法) (8点法) (9点法) ○………平高点 ………高程点 3.3. 5.2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沿周边布设平高点(6个或8个)。
高程点的跨度为:1:2000成图时,航线方向点的间隔数为4~6条基线,1:500、1:1000 成图时,高程点宜采用全野外布点,若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为2~4条基线3.3. 5.3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 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或测区范围线的限制, ○ ○ ○也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根据测区形 ○ ○ 状,一般在凸角处布设平高点,凹角处布 ○ ○设高程点当凹角处和凸角处之间跨度超 过2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 ○ ○ ○ 3.3.6 像控点的一般要求和像片条件 首先像控点要满足第2章节的各项要求 区域网首末端控制点尽量位于主垂线附近1.5㎝以内,相互偏离不得超过半条基线,中间点应位于首末端点的中间,困难时偏离不超过1条基线 区域网布点,起控制点在像片上和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和航线网布点相同 特殊情况下的布点原则遵循第3.1.4章节 3.3.7 补飞航摄像片的布点 由于航摄质量问题或者重叠度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