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汇总(DOC 12页).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25584445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9.50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 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2)差异性: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经济发展方面(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2)差异性: 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 “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3. 我国的区域差异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④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农业农耕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其他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 ②水陆交通便利(铁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1.特点: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城匹兹堡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紧张转型阶段1.特点: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迁移: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2.主要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如:“知识城” 匹兹堡1.复兴计划: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为“知识城”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出现时间产生背景(原因)核心思想产生结果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观点二:人类中心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早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关系对立观点三:人地伙伴论后工业化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 公平 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2. 持续 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3. 共同 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4. 阶段 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三、可持续发展历程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一)人口战略人口问题解决措施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②人口素质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③贫困人口多坚持开发式扶贫④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二)资源战略 资源问题解决措施①人均资源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②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③科技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提高科技水平,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三)环境战略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 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 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 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