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含解析).docx
10页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②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③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②底事:何事③臧生,指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辨伪”二字,直言作伪者难以被辨别,锋芒也指向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B.颔联用“但爱"“可知”二词,表达了对世人追随伪圣、不识真贤的愤慨 C.诗人否定“草萤"“荷露”的同时,也抒发了因自身力量微薄的无奈之情 D.这首诗是针对辨别人才真伪的设喻说理,形象生动,发人深省 2.本诗尾联和诗人在《放言五首(其三)》中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同样谈到了对人才的辨识之法,请谈谈你对这两处诗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率缠卒来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③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②〔藏钩〕一种游戏,藏物于手,赌猜为胜③〔马失应无折足忧〕此处引用塞翁失马的典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结构圆融完整卒未休”是对“无定"的阐释,也与“局终头”相对应 B.乌龟因灵验而被杀,塞翁失马或无折足祸事,二者表明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 C.诗人认为人生如下棋,只有在终结时才能知晓输赢,这是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D.本诗以议论为主,所述虽是日常事物但蕴含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白居易《放言五首》是对元稹《放言五首》的应和之作,元稹诗云:“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本诗颔联是如何印证元稹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②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位高权重,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③王葬: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下士,素有威名他效仿周公摄政,辅左太子刘婴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一“赠”字很郑重地告诉元稹,解决狐疑可以不用龟甲或蓍草茎占卜这样的方法 B.颈联运用周公“恐惧流言"和王莽“谦恭下士”的典故,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C.尾联写若二人当初死去就会真假难辨,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D.本诗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议论为主,行文极为曲折,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6.诗人通过“试玉"“辨材”之例,用具体事物表现普遍哲理,同时又包含了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并序)(其五) 白居易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①大圣接舆狂②"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属以续其意耳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③无心羡老彭④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周公:周武王胞弟曾于乱世避居洛阳,不问政事②接舆(yú)狂:传说是春秋时楚国隐士,以佯狂避世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曾迎孔子车而歇,故称接舆③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④老彭:即彭祖道教神仙中,彭祖以长寿著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序言可知,此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作者对其评价颇高,借李颀之句暗示二人都愿走“自清”之路 B.诗歌首句“泰山不要欺毫末"表达的观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基本相同 C.颔联和颈联对仗十分工整,均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通达的生死观。
D.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本诗尾联正是道出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对于“始”和“终"不应过度拘泥的道理 8.本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放言 王禹偁 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 宁可飞鸟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 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 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尚问道和对得丧升沉有着透彻体悟的诗人形象 B.诗歌颔联运用了比喻,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飞鸟的羡慕和对屈原之死的痛惜 C.诗人看似追求隐逸的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关心 D.诗歌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表现了诗人内心淡泊超然和对世间争夺的厌倦 10.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四① 白居易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②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被贬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他写下了《放言五首》来奉和②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常以之泛指墓地③顶波:稳定的波浪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贫穷人家房屋残破、亲朋为之痛哭悲歌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同情疾苦的情怀 B.“莫”字管“笑"与“夸”二字,“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告诫世人不要嫌贫爱富 C.颈联以东海波浪的起伏为喻,意在说明富贵贫贱不会一成不变 D.全诗饱含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变化,不无哲理性的启示 12.本诗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有怎样的寓意?请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 1.C2.①“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别人才和试炼玉石、辨别木材一样,都不能靠短时间去辨别,真正的人才要经过时间的考验②本诗:如果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与草萤、荷露来作比较,又如何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真正的人才要经过认真比照(写“对比”亦可)才能辨别。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也抒发了因自身力量微薄的无奈之情"说法有误,这里应当是借对“草萤”“荷露"的否定坚定地表示:真与伪有本质区别,并无无奈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诗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此句富有理趣,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可见该句的辨识重点在于“时间" 本诗尾联“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诗句意思是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可见,这里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 3.C4.①本诗颔联中的“祸福”“荣枯"与元诗中的“左降”“登朝"照应,“回还”“反覆"与“两回”“数度"照应,表明人生中的祸福轮回、荣枯反覆都是常态②本诗颔联借“车转毂”“手藏钩"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对世事轮回、人生无定的感慨,与元诗对命运无常的思考相印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消极的宿命论思想”错,诗句说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这是客观的现实规律,并非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应准确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元诗“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意思是我已经有两回被贬谪降职了,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虽然数度登上朝堂,哪有什么可光荣的呢?体现出诗人对命运的认知与思考 白诗颔联“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意思是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然后抓准诗句中的关键对应点,具体分析:本诗颔联中的“祸福"“荣枯”指像车轮一样的祸福轮回,像手持钩一样的荣光枯萎反覆,与元诗中的“左降"“登朝”照应,“回还"“反覆”指轮回、反来覆去,与“两回"“数度”照应,表明人生中的祸福轮回、荣枯反覆都是常态 本诗颔联“车转毂"“手藏钩”运用比喻,将祸福轮回比作车轮的运转,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藏钩的游戏,抒发了诗人对世事轮回、人生无定的感慨,与元诗中“知命"相印证,体现出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5.C6.①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②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错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意在表明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据此分析出,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 ②“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