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之天末怀李白.docx
8页唐诗三百首之天末怀李白【作品简介】 《天末怀李白》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这一首和《梦李白二首》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诗中设想李白于深秋季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思念和怜悯《唐宋诗醇》:“悲歌大方,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原文】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解】 1.天末:天的终点当时杜甫在秦州,地处边塞,所以说天末 2.君子:指李白 3.鸿雁:比方书信。
4.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5.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老天总是嫉妒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运就不好 6.魑魅:传奇中的妖魔鬼怪,它喜爱有人经过,以便吞食这又是比方李白行程凶险 7.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旧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8.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 【韵译】 凉风习习来自天涯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服 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诗祭祀汨罗江! 【评析】 天宝初,青年杜甫在齐赵一带初遇当时已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李白,“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从今结下了唐诗俩位泰斗的不渝友情李杜之交,既有诗文的同好,更有命运的同怜生性沉挚的杜甫,既对天才不羁的李白钦仰备至,又为他傲岸不驯的性格深切忧虑十数年过去了,当此李白西南流放之日,正是杜甫辞官向蜀,行经秦州时。
类似的才高不遇、中心获咎的经受,使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更为剧烈,以至到“三夜频梦君”(《梦李白》)的地步;了解也更为深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当京师收复,贵盛煊赫,攀龙附凤之时,何以命运对天才如此不公?本诗就作于这种心情之下 当第一阵秋风从天涯吹来时,诗人陡然想起了流贬途中的故友:季换时移,凉冷侵入,你感到的是什么呢?是萧瑟的寒意?是望乡的悲思?还是天才的不比寻常的兴感?诗人多么盼望传书的鸿雁能捎来李白的音讯,“几时到”轻轻一问,显示了诗人的盼切是如何的殷恳,然而江湖万里,秋水荡荡,连鸿雁也难以度越,适足以引动诗人同样茫茫的忧思 前四句,忧思同天末来风油然而起,经过两层设问,更似秋水般地浩浩荡荡涌动不已,既见出了诗人对故友出于心愫的关切,也见出了这忧思业已化作了不尽的长恨由末联可见,诗人已将对故友的思念,升华到了对千百年来不平社会现实的责问:从屈原到贾谊到李白,固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为什么总是才士不遇,志士遭谗?于是我们也更深地体会到了这联警策的深意憎”字、“喜”字用语极险刻,悲愤极深刻:文章佳好,本应为造物所喜;却为何反而被“憎”厌、“憎”恨?可见出世之才必不为世人所解:而水那边窃“喜”才人经过的魑魅,固然是影借伺机谗人的宵小,越是“喜”,则越见得他们心地的卑劣龌龊。
屈原流放湘南时,曾因悲愤不行遏,作《天问》以自抒,我想,“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联警策,正可为屈子的悲问作答 【讲解】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思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覆盖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应酬,而于很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缺乏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惦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行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肤浅的思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怜悯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谈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很多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受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受上有某些一样点,所以诗人疾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终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肯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思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非常剧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布满殷切的思念、微小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动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最为感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但老孔相遇不过是于史无证的传奇,李杜相遇却是史有明文:“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大方怀古,人莫测也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公平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抱负一样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乐观影响,并且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查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今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访问过当时着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预备重访江东这也是俩人最终一次见面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面对着离别,李白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一杯又一杯,干了这杯再说吧,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在离别之后,李白就把杜甫置之脑后,完全忘记了,在他以后的诗中,再也无一字提及杜甫 相反地,杜甫对这段仅一年多的交谊的记忆,却是逾久弥新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间,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思念在秋风兴起的季节,景物萧疏,怅望云天,让杜甫想起李白,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受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受上有某些一样点。
当时,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走到巫山时,遇赦放还杜甫只知他被流放,却不知他已遇赦,音信杳无,积想成梦,于是就有了收入《唐诗三百首》的那三首名作:《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诗中到处为李白的安危设身处地地着想,如此知心之作在诗歌很是罕见这些诗回忆着当年与李白的交谊,这一份情意,超越了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