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资料(语文版)精品文档.docx
4页XX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2、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字词积累: 1、 注音 慨(kǎi)叹 省(xǐnɡ)悟 诓(kuānɡ)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jǐ)梁 搽(ch)宰(zǎi)相 前仆(pū)后继 佛(f)祖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角 2、 成语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工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事情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三、重点问题: 1、 问题知识: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 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2)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间接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2、 结构内容 四部分 段号 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 1—2 摆出对方论点及其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二) 3—5 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自欺力” (三) 6—8 摆出正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部,那简直是诬蔑 (四) 9 得出结论 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3、 语言特点: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