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利率法在会计实务中应用浅谈.doc
7页实际利率法在会计实务中应用浅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的定义,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 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而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 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 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 率由该定义不难看出,实际利率法就是对企业所拥有的金 融资产的每期利息收入或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每期利息费用 按照实际利率加以调整,其运用的关键一是确定实际利率, 二是计算摊余成本本文以融资租赁业务为例,说明实际利 率法在会计实务中的简便运用一、实际利率的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一一租赁》规定,承租人采用 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根据租赁期开始日 租人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情况,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采用不同 的分摊率:(1)以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 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人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 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2)以合同 规定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 租人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合同规定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 费用的分摊率。
3)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 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人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 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4)以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 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相等的折现率对于出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 资收益时,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 率二、摊余成本的计算2007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教材的第43页有一张利 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表格,但表中数字的计 算过程较复杂,表格中的(1) “分期付款额”、(2) “确认的 融资费用”、(3) "应付本金减少额”、(4) “应付本金余 额”(摊余成本)四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尽管表格中 列出了四个项目之间的关系:(2)二期初(4) X实际利率; (3) = (1)-(2);期末(4)二期初(4)-(3),但仍较难理解实际利率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实际就是资金时间价 值计算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问题如果对资金时间价值 的计算原理理解透彻,不仅能理解表中四个项目之间的关 系,而且不需要通过列表的方式也能正确计算出每期“确认 的融资费用”。
每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就是承租人在付款期 内应予资本化或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根据资金时间价 值计算原理:当期利息费用二本期计息时尚未归还的本金(摊余成 本)X适用利率在表中反映为:(2)二期初(4) X实际利率显然,确定当期利息费用的关键在于计算“本期计息时 尚未归还的本金”,即摊余成本由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原理 可知,本金就是现值(P),本金与利息之和为终值(F),由算 式表示为:现值(P)二终值(F) X折现系数现值(P)与终值(F)不仅存在上述式中的逆运算关系,也 可表述为:现值(P)二终值(F)-利息(I),即表中反映的计算 式:⑶二(1)-⑵三、实例解析[例]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 同,从乙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收到的增 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9000000元,增值税税额 为1530000元合同约定,甲公司于2007-2011年,每年的 12月31日支付2106000元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收到该 设备并投融入安装,发生保险费装卸费等7000元;2007年 12月31日该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共发生安 装费50000元,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假定甲公司综合各 方面因素后决定采用10%作为折现率不考虑其他因素例 题来源:2007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教材第42〜43页例 3〜4)《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一固定资产》明确规定,购买 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 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企业 会计准则第17号一一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 在信用期间内计人当期损益由此,甲公司2007年1月1 日在确定购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时,应以每期支付的价款 的现值确定,即: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2106000 X (1+10 % )-1 % 2106000X (1+10 %)-2+2106000X (1+10 %)-3+2106000X (1 +10%)-4+2106000 X (1+10%)-5=7983424. 8(元)亦可直接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2106000X (P/A , 10 %5)=2106000X3. 7908=7983424. 80(元)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2106000X5-7983424. 8=2546575. 20(元)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先记入 “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在以后信用期间内分期予以资本 化或计人当期损益。
一种方法是列表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具体计算过程见表1所示另一种方法是运用公式直接计算由公式“当期利息费用:本期计息时尚未归还的本金X适用利率”,得:2007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 [2106000X (l+10%)-l+2106000X (1+10 %)-2+2106000X (1+10 %)-3+2106000X (1+10 %)-4+2106000X (1+10 %)-5X 10%二7983424. 80X 10%二798342. 48(元)或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如下:2007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2106000X (P/A,10%, 5) X 10%=2106000X3. 7908X 10%=798342. 48(元)2008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 二[2106000 X (1+10 %)-1+2106000 X (1+10 %) -2+2106000 X (1+10%)-3+2106000X (1+10%)-4] X10%=667580. 94(元)或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如下:2008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2106000X (P/A, 10%, 4) X 10%二2106000X3. 1699X 10%二667580. 94(元)2009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 = [2106000X (1+10 % )-1+2106000 X (1+10 % )-2+2106000 X (1+10%)-3] X 10%二523741. 14(元)或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如下:2009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2106000X (P/A, 10%, 3) X10%二2106000X2. 4869X10%=523741. 14(元)2010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 = [2106000X (1+10 % )-l+2106000X (1+10 % )-2] X 10 % =365496.30(元)或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如下:2010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2106000X (P/A, 10%, 2) X 10%=2106000Xl. 7355X 10%=365496. 30(元)2011年12月31日,因以前各期所用折现系数为保留小 数,故最后一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应采用倒减方法得出: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融资费用 =2546575. 20-798342. 48-667580.94-523741.14-365496.30 =191414. 34(元)同样,运用公式直接计算的各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与列 表计算的各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在数额上的差额,也是因为 折现系数为保留小数所致。
对比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不难发现,两者在计算原理上一 致,但直接计算方法与列表计算方法相比,计算过程更简洁, 不需通过四个相互勾稽的项目逐期计算在直接计算法下, 除最后一期融资费用需用倒减法得出外,其余各期融资费用 都可直接计算编辑熊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