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刘占一先生学撰联3644490.pdf
9页跟着刘占一先生学撰联 36 展开全文 第八讲 对联的种类<续> (四)挽联 也叫哀挽联,民间亦称丧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逝者的对联 挽联是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的古代的挽词,可以用诗、词、 赋、 歌等多种形式, 二千多年前就有了 屈原的 《国殇》 ,就是一首哀悼“死于国事”将士的挽歌何时出现挽联呢?据谷向阳教授考证,至今所见史载的挽联,最早见于南宋叶孟德撰《石林燕语》 ,书中载有苏颂挽韩绛的挽联: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王安石有挽韩琦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可见,挽联的出现不会迟于北宋后期 挽联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优越性,很快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到明清时代,挽联的使用频率已大大超过挽诗、祭文,特别是上层权贵,以使用挽联为雅言,挽联很快普及开来 挽联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偏重逝者生平,有的评述逝者功绩,有的褒扬逝者情操,有的歌功颂德,有的倾吐心声、告慰逝者等等挽联可分挽人联和自挽联 1、挽人联又可分为通用挽人联和专用挽人联 (1)通用挽人联在内容上多为称颂逝者的恩德,抒发悲痛、思念之情如挽男联: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鹤驾已随云影杳; 鹃声犹带月光寒 椿影已随残月去; 桂香犹逐好风来 流水夕阳千古恨; 暮云椿树一天愁 三月雨催椿树萎; 五更风促杜鹃啼 通用挽女联: 慈竹临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芳草清幽香满院; 凄风苦雨泪盈门 花落胭脂春去早; 魂消锦帐梦来惊 懿范永垂家国史; 慈容犹伴子孙行 (2)专用挽人联包括范围很广,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家庭亲友中的长平幼关系,都可用挽联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张伯驹挽毛泽东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联中称毛泽东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毫不为过。
下联化用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句,称毛泽东为空前绝后伟人 于右任挽孙中山联: 总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工,直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历程中,揖让征诛举同尘土; 流九万里志士劳民之泪,始知其来也有因,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胆犹照人寰 上联歌颂了孙中山先生为民族解放奋斗终生的精神,下联表达了对孙中山的哀悼缅怀之情 鲁迅挽瞿秋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瞿秋白之死,是十分壮烈的,所以鲁迅的挽联,化用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再现了人生的这一境界,高度评价了瞿秋白烈士敢于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 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联特意提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 ,使人很容易想到鲁迅与北大,进而想到鲁迅与蔡元培下联化引鲁迅遗言,既是对世人的劝戒,也是对鲁迅先生的缅怀 秋瑾挽母联: 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岂足,哀哉数朝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二; 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无再见,难寻瑶岛三千 上联说她还没来得及在母亲身边尽尽孝心,母亲便撒手而去了。
下联,她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她心中,祖国也是自己的母亲从下联“幸也他日流芳”句看,她是早已有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的她倒是不怕牺牲,怕的是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后,找不到自己的母亲,在阴间也难与母亲见上一面秋瑾的思母之情是如此深沉,在挽联中难得一见 就在秋瑾送母亲半年后, 她就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千古侠女,果然流芳 马君武挽妻联: 归我三年,如形影相依,那堪一死成长别; 思君永夕,念精魂何在,未必来生得再逢 上联追忆夫妻间亲密的感情及长别之痛,下联表达对爱妻的思念未必”二字用得最恰当,比用“但愿”等语更为沉痛悲切马君武曾担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1932 年 5 月在邕江遭到军阀袭击,其妻彭文蟾以身体掩护他中弹身亡 朱德挽弟联: 随我自滇转战川南,痛马革裹尸,壮志未酬,一死负荣哀,竟借他州埋玉树; 行军至蜀支持革命,想冲锋摧敌,大功难泯,招魂伤手足,愿求来世作金昆 朱德弟在川南泸州与张敬尧部激战中牺牲,朱德十分悲痛,一气写了三副挽联,此其一作者痛悼胞弟壮志未酬,既充满了兄弟之情,也饱含报国之意惜重一“革”字 2、自挽联 就是在生前自己为自己写的挽联,内容多为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或是作者向亲人的嘱托。
实际上,有些自挽联改称遗嘱联更为恰当 刘师亮自挽联: 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借碧血作贡献同胞,大声环宇人皆醒; 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吏,以白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刘师亮是幽默对联大师1931 年曾发表《人骨屋基》一文,对刘文辉的义子石肇武进行了嘲讽,惹恼石肇武一伙就在石派兵去捉刘师亮时, 刘师亮拿出一副对联, 对他的学生说:“这是我早就写好的自挽联 你们给我贴在门前, 让石肇武也知道我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后因刘文辉强令石肇武撤兵, 刘师亮幸免于难作者一生伤时讽世,嬉笑怒骂,妙笔生花,目的是唤醒民众他敢于笑骂当局,纵然死了,在阴间也要斗争不止联语的这种磅礴气势,只有在刘师亮的笔下才能出现 张元济自挽联: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张元济为近代著名出版家,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1959 年病逝,终年九十二岁作者以幽默的口气、平白的话语自挽,视生死为平常事,足见其心胸之大度下联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表明死而无憾的原因,可以瞑目而眠了 孙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孙髯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作者他虽然很有才华,却因不满科场“以盗贼待士”而誓不赴考,以布衣落拓一生上联声言自己“来得忙”,而一直未生名心、利心,到底还是个糊涂人,而且决心糊涂到底下联说自己无诗债酒债,问心无愧, 可以坦荡地“去”了 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超俗的人生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楹联续话》卷三载有林氏妇自挽联: 我别君去,君何患无妻?倘异时再叶鸾占,莫谓生妻不如死妇; 儿随父悲,儿终当有母愿他日得酬鸟哺,须知养母即是亲娘 挽联的上联劝夫再娶,而且要和睦相处,不要惹得新妇不愉快,下联则教子孝顺继母,要视继母为亲娘这样的妻、母,在封建社会以封建礼教衡量是贤妻良母,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是符合社会公德的模范,值得人们去尊敬此联是名联,只可惜“君”与“儿”未做到同位对仗 ————未完待续 《楹联撮要》作者 刘占一先生 刘占一艺术简介 刘占一,笔名刘大愚,1937 年生,河北唐山滦南人1955年招入军校学习, 毕业后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 1957 年入党1963 年转业1997 年退休从事机要工作 21 年,邮电通信工作 21 年自幼年起,受父亲的熏陶,喜爱书法艺术,上学后,临习华世奎书《南皮张氏双烈女庙碑》 ,奠定了书法基础。
参加工作以后,临习楷行隶草碑帖三十多种,但始终以楷书为正宗,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朴拙而厚重对联书法作品镌刻悬挂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寺、戒台寺、定都阁、永定楼,碑刻立于戒台寺五百罗汉堂近二十年来,在文化传承领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将本人在门头沟楹联学会讲学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楹联撮要》 ,一版再版;第二,为避免父亲 的书法失传, 将父亲的书法精品编辑成 《刘正然书诗词三首》出版,受到传统书法爱好者的青睐;第三,将门头沟地区现存的古联和门头沟楹联学会会员的原创对联进行编辑整理,主编《门头沟对联集成》一书,为门头沟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料 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市门头沟楹联学会顾问 谢 谢 关 注 ! ! ! 别 忘 了 点 个 赞 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