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友谊观差异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哈利·波特》为例.docx
7页中西友谊观差异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哈利波特》为例 韩夏怡 张新珍朋友作为基本意识形态的一个范畴,是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能力及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形成的产物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对“友”的概念范畴有所界定,“友”即“朋友”,其义为族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等到孔墨之时,“朋友”由西周的族人演变为以士为基本成员的社会群体到了战国中晚期,君臣、朋友两伦间的差异日渐显现,经韩非之手,两者最终被断为社会性迥异的两伦随着秦统一六国,朋友突破了士人的范围,所涵盖的范围变得更广,成为凝聚包括庶民在内的四海志同道合的规范,朋友的定义也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族人”到“朋友”的一系列演化,使得中国人对友谊也有其独特的观念反观西方,“古希腊文中的‘philos既是‘爱也是‘成为朋友的意思,所以希腊人多说友爱亚里士多德将友爱作为城邦生活的必备德行之一,当时的立法者更将友爱的地位置于正义之上后来,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享乐主义人生观占据优势,并把人看成是自然的存在物为其哲学前提随之而来的就是以个人主义为主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以个人为首的西方独特交友模式友谊不论古今,在人际关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文化不同,中两方持有各自的友谊观,因此对比两方友谊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高达50.34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并且还顺利进入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初选名单而英国魔幻巨作《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经历了十年时间,在全球累计片票房超77亿美元,是全世界最卖座的系列电影之一电影具有传播价值观的作用,好的电影更能体现不同文化地区所蕴含的价值观对比电影中“哪吒”与“敖丙”、“哈利波特”与“小伙伴”的友谊之不同,对于理解东西方友谊观有着重要意义一、中西友谊观差异电影《哪吒》与《哈利波特》中的友谊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们在交友目的和交友原则上更是鲜明地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本文就交友目的与交友原则这两个角度来对友谊观进行对比分析一)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人们往往是因为志同道合而相互结交成为好友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曾对孔子提出的“志于道”做出解释:“志于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志”表示人的心之所向,“道”则是以日用伦常中的传统君、臣、父、子的礼仪规范为准则和向导可见,中国的友谊观重视朋友间要具有相同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人生目标。
例如,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敖丙能够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是因为两人面对海怪抓走小女孩时都站在正义的一方,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两人都不甘于被上天安排的命运,奋起反抗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唤起了敖丙内心和他一样不甘于命运的斗志,这也印证了朋友之间心之所向的“志同”两人的“道合”则体现在敖丙遵从其父亲的复仇计划,体现了子从父的伦理准则,同样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将他们用混天绫拴住,只身一人抵御天雷两个人行动方式和人生目标非常相似相比之下,西方交友目的更偏向于个人利益至上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成三种:利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德行的友爱建立起利用与快乐的友爱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旦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和快乐,友爱便难以维持德行的友爱指有德者之间的友谊,这种友爱既不是两者的相互取悦也不是双方的相互利用,更多的是双方的相互勉励,所以德行的友爱是十分罕见的例如在电影《哈利波特》中,马尔福一见到哈利就向他介绍自己尊贵的身份,并对哈利说:“你会发现有些巫师家庭比其他的好,波特你不会想和坏人交朋友的我可以帮你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马尔福交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同时也显示他所在巫师家庭的尊贵身份(纯血统巫师),如果交到哈利这样特殊的朋友便于以后利用,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结交自己愿意结交的朋友,并且有一定的目的。
而德行的友爱在电影中并无体现,每个角色交友都带有一定目的,不管是为了自身利益或是获得交友的快感二)交友原则的差异在交友原则上,中国人一直秉持互帮互助、诚信为先的原则首先,中国交友原则,基于“互帮互助”友”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案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隐含以手相助之意早期儒家学者在道德学问以及修为方面,对“友道”的界定也包含了“互助”之说《论语子路》中所说“子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故“朋友”之间可以互勉、督促、互帮互助在汉代,“友”也被明确赋予了“互帮互助”的含义这一意思最初始于《毛传》中的“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曰友”,指的是兄弟间的相互助佑后来学者汪文学总结出“朋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选择性、平等性、责善辅仁的特点和友道主诚信其中朋友间的相互切磋勉励则体现在责善辅仁这一方面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帮被海怪石化的敖丙涂解药,敖丙用龙族鳞片制成的防护甲帮哪吒抵御天劫咒,足以体现两人之间相互助佑在电影末尾,哪吒击败了想要摧毁陈塘关的敖丙并对他说:“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这句话激发了敖丙内心深处的愿望,不再为龙族复仇而真正地追随自己的内心,和哪吒一样反抗自己不公的命运,可以体现出朋友就是在这一互勉责善的过程中逐渐加固友谊的。
觉醒的敖丙上前与哪吒一起共患难,哪吒见敖丙与其一同受难说:“白白搭上一条命,你傻不傻敖丙却说:“不傻谁和你做朋友敖丙本可以留自己一命,但作为哪吒唯一的朋友,最后还是帮助哪吒抵御天劫咒两人在影片中互帮互助的友谊观得以体现其次,中国的交友原则讲究“诚信”《说文》这样解释道:“信,诚也志同道合是两者相交的基础,而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则为交友的特点孔子十分重视朋友的品行,原因在于益友可以“辅仁”,“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以看出孔子提出朋友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便是“信”在先秦时,“信”作为朋友的规范是始于孔子师徒,孔子曰:“朋友信之至此“信”成了友德,一直流傳至今朋友之间交往,若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赠予哪吒海螺,在哪吒生辰前几天,哪吒吹响了这枚海螺想要邀请敖丙参加他的生辰宴会转瞬间,敖丙就出现在他面前可以见得敖丙对朋友是讲诚信的,做到了言出必行相比之下,西方则把注重个人隐私作为交友原则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提出了区分文化与认识差异的“价值观取向模型”,该理论模型中的空间观念指出空间的开放程度的不同,这也是区分文化的重要维度。
西方人们生活的空间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及隐私朋友之间不仅要个性独立,还要经济独立,因为在寻求朋友或寻求联系时,难免会产生对朋友的依赖感在交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泄露大量的私人信息,不仅违背了平等的原则,也违背了个人独立意识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拥有聪明头脑的赫敏一直都是魔法学院里的学霸,不管是学习或是操作任何法术都易如反掌,拥有如此天分的她却出生在一个麻瓜家庭在《哈利波特》的“三剑客”中,我们对哈利和罗恩的家庭都很了解,但作为唯一的女孩子,赫敏的家庭,也就是格兰杰一家,不论是小说中,还是电影中,都很少提及可以很显然地看出,电影里对赫敏的原生家庭做了隐藏,她甚至将此事隐瞒于她的好友波特与罗恩,从未告诉任何人二、友谊观差异的原因分析导致中西友谊观差异形成的原因中,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根本,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友谊观,不同社会的分化也推着友谊观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一)地理因素在造成文化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中地理因素形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必占主要地位北大的辜正坤教授把人类文化演进归纳为九大定律,其中第一定律为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早期中国东部沿海、西部高原、南方土地不适宜耕种,只有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环境最适宜耕种,于是中国人就在这一封闭的空间里发展农业。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十分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从而提倡合作精神发展农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人们之间要相互协作在部落时代,同族的人在生产生活时,避免不了要以群体的方式生存,同族的人相互扶持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位于地中海的中部,东边是著名的爱琴海,西边是爱奥尼亚海,再加上东边有许多港湾,这样的地理位置具有发展航海业的优越性然而内陆多山、土地不肥沃,气候为地中海式气候,炎热干燥少雨天气使得这一地区不利于发展农业,这“有利”与“不利”的自然环境,就促成了西方文化的海洋性与商业性航海业的发达促使西方文化变得更加动态化,最终导致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和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相反,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发展二)文化因素在中国,志同道合的友谊观早已形成了一个交友的固定思维在孔子所指导的儒家思想中,“志”在人格设计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他说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人们“志于道”(《论语述而》),意思是把自己的志向放在道德的修养上可见“志”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若是两人志向相同,所行之道也相同,成为好友的概率就很大了另一点,说到志同道合那一定是中国人所说的君子之交。
《庄子》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由此可见,“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构成了中国朋友之道的两方对立朋友之间的要好、交情或情谊,即所谓的友情,源于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会意和会通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代名词,而隐私又是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整体主义占据优势,而个人主义相对较为薄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虽然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将整体主义推向极致,但又在晚年对个人主义做出了让步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有关个人主义的观点:“人人都爱自己,而且爱出于天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最好朋友,并且应该爱自己”,这种认识构成了个人主义要素的最初源头希腊罗马衰亡后,个人主义曾一度中绝,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被重新肯定到了现代,尼采的酒神精神、超人、权力意志等概念都表达了同一个思想—个人本能的解放三)社会因素“诚信”一词最早出自《利己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先说“诚”,诚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之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诚”虽说是由儒家提出,但“诚”在当时并未成为理论概念,直到孟子时期才成为重要的理论概念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可见古人不仅看重诚信,而且对诚信的要求也是十分高的再说“信”,“信”的含义与“诚”相近古代中国社会,是以“鬼神文化”为根基的早在随国时期,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可以看出“信”一开始就带有“鬼神文化”色彩直至春秋时期,经儒家提倡,“信”才脱离“鬼神文化”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信”字在《论语》中出现了38次,孔子更把“信”当作“仁”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道家认为讲诚信是一种美德,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也崇尚“信”,宣扬“信”,“信”更是被作为历朝历代当权者维护国家秩序的重要工具而在现代中国社会“诚信”也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可见从古至今,“信”一直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继承了洛克的感觉论,在将功利主义原则纳入其哲学体系的同时,围绕“自爱”“利益”和“幸福”阐述他的人生观其中关于利益,爱尔维修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出于自爱的目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因此,利益支配着人们的各种价值判断在他看来,利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维持人类社会的杠杆。
此外,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思想家还认为,由于人受“肉体感受性”这一生物本性的支配和主宰,他必然是利己的动物从文艺复兴开始,资产阶级就提倡个人主义,经过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