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银市白银区城区供热规划环境评价200912364374999.doc
16页白银市白银区城区供热规划(2007~2020 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西 北 矿 冶 研 究 院2009 年 11 月前 言白银市域东西宽 174.75km,南北长 249.25km总面 积 2.11km2,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4%全是辖 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白银市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 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白银区城区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城区空气污染以烟煤型污染为主,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 污染明显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进入采暖期后污染物的排放量成倍增加,二是由于城区上空存在逆温层等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的气象条件造成的关于结构性污染问题,在“ 十五”期间,白银市政府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积极开展铜冶炼、 铅锌 冶炼等行业污染治理工作,有效的消减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关于采暖期因采暖造成的污染问题,只能通过转变供热方式,实行集中供热,提高用能效率,减少 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提高城区供热安全保障程度,逐步使城区热能资源的保 护、开 发和利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以有限的能源保障城区的持续发展白银区城区国有的工矿企业和地方工矿企业较多,目前各企业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供热系统,城区内锅炉房多、烟囱林立,造成采暖季节城区污染加重。
为了紧紧围绕白银市“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优化环境,建 设“ 蓝天、地绿、水 净、气爽”的生态家园的目标, 积极发展社会各 项事业,城市集中供 热作 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须全面跟进基于城区现状及长远发展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银区城区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按照国家有关热能开 发利用的方针政策,从长远计议,研究白 银市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有关问题, 对白银区城区 进行供热规划 2007 年 7 月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白银市白银区城区供热规划》(2007~2020 年)的编制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要求,2009 年 10 月白银市环保局委托西北矿冶研究院承担《白银市白银区城区供热规划》(2007~2020 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组织技术人员认真研究该项目的有关材料,并进行实地踏勘、 调研,收集和核实了有关材料,编制了《白银 市白银区城区供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 战略发展层面上分析 规划的环境制约因素,预测和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提出规划优化方案和 调控措施,以期 实现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 规划方案1.1 规划范围及期限1.1.1 规划范围规划区依据《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的白银区城区范围确定,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城区以内,总规划供 热面积约 31.5km2其中近期规划供热面积 13.5km2,远期规划供热面积 18.0km21.1.2 规划期限规划的基准年:2007 年规划目标年:近期 2010 年,远期 2020 年1.2 规划目标1.2.1 近期目标(1)至 2010 年,白银区城区集中供热的普及率力争达到 82.8%;(2)通过热电联产供热,力争在 2010 年以前取代城区内所有分散的燃煤采暖锅炉房,并使工业用热的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成使用清洁燃煤或其他清洁能源;(3)改善供热系统,提高供热质量运用先 进适用的技术,努力 实现按需供热;(4)促进供热行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5)实行热费制度改革,供热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2.2 远期目标(1)至 2020 年,白银区城区集中供热的普及率力争达到 83.3%;(2)改善供热系统,提高供热质量运用先 进适用的技术,努力 实现按需供热力争到 2020 年实现新建建筑物用热计量率达到 85%,用热计量收费率达到新建建筑物用热计量率的 90%。
3)供热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1.3 供热分区规划供热区域的划分既要考虑目前的供热范围现状,又要考虑便于管理,使各供热区域都能处于经济运行的状态,且供热管网的供热半径都在较合理的范围内,结合白银区城区的实际情况,白银区城区整个供热范围划分为三个供热区具体见表 1-11.4 热源及供热规模1.4.1 近期热源规划表 1-1 白银区城区供热分区范围表序号 供热区域名称 供热范围1 Ⅰ区 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不包括银光公司)2 Ⅱ区 银光公司3 Ⅲ区 西北铜(1)主热源—新建热电厂根据负荷发展情况,在东城区新建热电联热源厂, 热源厂装机容量 2×300MW,供热能力 750MW,其中工 业用汽量约 145t/h,则热电厂 实际采暖供热能力为 628MW2)调峰热源—鸿运热力公司热电车间该电厂目前装机为 4×35t/h+1×65t/h+1×75t/h,其中 4 台 35t 锅炉由于服役到期将被拆除此电厂在新的电厂建成后,不再发电,也不再生产用汽,仅作为集中供热调峰热源则该热源 2 台锅炉(1×65t/h+1×75t/h)可供热能力为 98MW3)调峰热源—西区集中供热站此大型燃煤锅炉房现有 2×29MW 和 1×14MW 锅炉,可供热能力为 72MW。
近期保持此热源现有的供热能力,作 为城区集中供热调峰热源之一4)西城区工业用汽锅炉房根据工业负荷发展情况,改建西城区白银铝厂厂区现有锅炉房,改建后的锅炉房装机容量 2×20t/h,可供汽能力为 40t/h,近期一用一 备 5)南城区工业用汽锅炉房根据工业负荷发展情况,在南城区新建大型集中供汽燃煤锅炉房,新建锅炉房的装机容量 2×40t/h,可供汽能力为 80t/h1.4.2 远期热源规划(1)主热源—新建热电厂新建的热电厂,供热能力为 750MW根据 负荷发展情况,至 2020 年,Ⅰ号供热区工业用汽量约 195t/h,则热电 厂实际采暖供热能力为 585MW到远景的 2020 年以后,随着城区建筑物面积的增加,新建热电厂作为主热源的供热能力必然有限,建议新建电厂厂区留有发展余地,为远景 发展集中供热留出集中供热热源位置2)调峰热源—鸿运热力公司热电车间仍保持该热源的锅炉台数和容量该热源供热能力仍为 98MW3)调峰热源二—西区集中供热站此大型燃煤锅炉房现有 2×29MW 和 1×14MW 锅炉,至 2020 年前,再扩建 5×58MW高温热水锅炉,该热源供热能力将达到 362MW4)工业用汽锅炉房—西城区工业用汽锅炉房根据工业负荷发展情况,对此锅炉房不再扩建, 锅炉房装机容量仍为 2×20t/h,可供汽能力仍为 40t/h,锅炉不再 设备用,全部使用。
5)工业用汽锅炉房二—南城区工业用汽锅炉房根据工业负荷发展情况,扩建南城区集中供汽燃煤锅炉房,新增装机容量 2×40t/h,总装机容量 4×40t/h,可供汽能力为 160t/h1.5 换热站规划规划热力站规模确定为 3~25 万 m2根据白 银区城区供 热面积分布,白银区城区供热规划共建设热力站 122 座(不包括银光公司和西北铜及东城区采用蒸汽供暖的厂房),其中新建 78 座,改建 44 座近期新建 45 座,改建 42 座,远期新建 33 座,改建 2 座1.6 热网规划1.6.1 热水供热管网规划区域供热管网的基本情况:供热管网最大输送距离 10km,供热管网总程度146.882km,最大管径 D1220×12,最小管径 D159×4.51.6.2 蒸汽管网本规划的蒸汽管网主要供东城区的工业企业生产和采暖用热,这些企业主要有铅锌厂、运输 部、磷肥厂、药剂厂、 选矿厂、汽运公司、机械厂、动力厂、氟化盐、水泥厂、煤气公司、冶炼厂等,这些企业目前都已形成规模,厂区内已敷设有生产和采暖用汽管道故本规划只规划用汽主管道,接入企业的支管由企业根据厂区管网现状敷设情况接入主管网最大输送距离 3.8km,管径 φ1020×10。
采暖凝结水进行回收,回收量约为 120t/h,主管网最大输送距离 3.8km,管径 D273×72 规划分析2.1 规划项目政策符合性分析本规划主要项目包括主热源、调峰热源建设,其中主热源属城市热电联产, 规划热电规模为 2×300MW,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2005]40 号)中限制类项目,但根据《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急计基础[2000]1268 号),其属于鼓励发展项目;调峰热源属城市集中供热, 规划装机容量为 460MW,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2005]40 号)中属第一批,第十九项,第八条“ 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和改造工程”规定的鼓励类项目,因此规划项 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2.2 与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拟议规划与《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 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 规划》等上层位规划协调性较好,与同层位规 划相比,除与城市 总体规 划供热热源规划略有出入外,其他均较为相符;对于下层位规划—《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言,拟议规划与其相容性较差,存在 热源规模及供热方式上的差异因此综合来看, 拟议规划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较好,但需进行必要的调整及优化。
2.3 环境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根据规划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按照环境主题分析规划实施可能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整合、优化及替代难度较大,需考 虑众多利益体需要,自身排污需满足环境容量2)需配套排污收集系统,水资源调配、使用 难度加大,考虑水资源承载力(3)热源集中,转变为少数受体,存在一定不公平性4)存在现有及规划后废渣处理、处置及利用问题5)需考虑土地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及建设,规划必须综合景观需要6)工业基础较好,布局有先天局限,导致供热规划布局受限,只能成为最适而不是最优方案,如银光、西北铜、白银铝厂等7)管理、服务等配套投入较大, 经验不足,需 获得公众 认可2.4 规划不利环境影响及环境机会分析发展区域集中供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整体趋向较好(即相对于现状是有利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亦存在规避这些不利影响、改善环境状况的机会(即措施) 对应于各环境主题的主要环境影响和机会见表 2-1表 2-1 供热规划不利环境影响与环境机会一览表环境主题 主要影响 环境机会施工扬尘及废气 洒水、车辆调配、施工合理 规划及控制供热废气排放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整燃料结构及热源布局、采用先进设备、提高燃 烧效率及采用先进除尘脱硫技术环境空气煤炭、灰渣运输 合理规划煤炭、灰渣运输路线, 设置专用贮存、 转运设施水资源消耗 采用先进技术控制热源热网 损失,加强运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环境废水排放 配套管网收集、统一集中处理,采用分 质利用声环境 热源、换热站运行噪声及煤炭、废渣运输噪声 优化热源、换热站布局,尽量避开敏感区,强化设备噪声治 理,规划运输时间、路 线固体废物 废渣处置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处理处置量土地利用 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政策,减少土地无效使用生态环境城市景观 加强热源、换热站景观构建,与城市景观协调。
3 环境质量现状3.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采暖期内,各测点 SO2小时浓度 评价指数在 0.022~0.366 之间,日均浓度评价指数在 0.113~0.673 之间,各测点监测值均未超标;NO 2小时浓度评价指数在 0.029~0.229 之间,日均 浓度评价指数在 0.075~0.200 之间,各测点监测值均未超标;PM 10日评价指数在 0.653~1.473 之间,各 测点 监测值均有超标现象非采暖期内,各测点 SO2小时浓度评价指数在 0.018~0.180 之间,日均 浓度评价指数在 0.100~0.587 之间;NO 2小时浓度评价指数在 0.021~0.117 之间,日均浓度评价指数在 0.080~0.300 之间;PM 10日评价指数在 0.387~1.000 之间,各测点污染物监测值均未超标 对比两期监测结果可以看出,采暖期内各测 点受 SO2、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