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村庄的可持续性前景模式研究———云南省丽江市贵峰三元村个案分析.pdf
9页中国村庄的可持续性前景模式研究中国村庄的可持续性前景模式研究 云南省丽江市贵峰三元村个案分析云南省丽江市贵峰三元村个案分析 和力民 “中国村庄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是由奥地利奥克左姆城市可持续发展学院申请,欧盟 资助的中国同欧洲学者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于 2002 年 9 月正式启动,在中国六个省七个自 然村落展开实验性体例研究七村是:河北省衡水市北苏闸村,河南省焦作市下伏头村,陕 西省杨凌农业技术示范区蒋家寨村,山西省太原市赤桥村,云南省红河州独家村,云南省丽 江市贵峰三元村, 江西省晓起村 笔者参与云南省丽江市贵峰三元村研究工作 并且于 2003 年 4 月参加该项目西安会议,到河南省焦作市下伏头村调查,完成社区文化与公共情感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下伏头村考察手札 一文 本文是笔者对云南省丽江市贵峰三元村个 案研究的一篇近作 一、三元村的基本评估一、三元村的基本评估 近一年来,我们运用大量数据调查、民意测验、访问、座谈、考察等方法,对三元村的历 史和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认识 1.村落历史久远村落历史久远 三元村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北部长江第一湾的丽江市古城区。
具体坐落在世界文 化遗产丽江古城东南角 12 公里处史前时期,这里是人类发祥地之一1956 年春和 1964 年 3 月, 曾在三元村以西的 2 公里处的漾西木家桥挖到人类股骨和丽江人头骨化石 据研究, 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属 5 至 10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三元村 北边山脚下挖到一把有孔石刀,为新石器遗物 据研究, 三元村纳西先民在元以前是居住在长江第一湾属中甸县境的金沙江边的 那里 的村名与现三元村纳西语村名完全相同,即桑冷村唐宋时,金沙江边以巨甸土酋为最,桑 冷村纳西人属巨甸土酋管辖公元 1253 年,元世祖忽必烈挥军南下,攻打大理国,分东、 中、西三路军从四川入云南其西路军是忽必烈的重将兀良合台率领他们从中甸金江渡金 沙江入丽江界,受到巨甸纳西族土酋的顽强抵抗巨甸土酋坚守半空和寨,与元军大战七天 七夜,最后因断水而输金沙江边的桑冷村纳西族跟从巨甸土酋参加了这次战役,元朝建立 后,桑冷村一部分纳西人因畏元而渡江东迁到丽江恩冷村,住一久后再南迁至现三元村址 他们把新村名仍取做桑冷村, 三元是纳西语的汉语译名 从现在三元村最古氏族的历史推算, 三元村已有 660 年的建村史。
即在元朝至正 2 年1368 年前后开创三元村历史 2.村落形态完整村落形态完整 三元村坐落在海拔 3213.9 米的双贵峰山西麓整个村落坐东朝西,东依巍峨的双贵峰 山,西临平田万亩的丽江东坝子,南北为双贵峰山麓延伸部分历史上,三元村全依山麓而 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往下迁居,形成上下连成一片的村落形态新居是经过规 划后搬迁的,所以基本上成排成行建筑,道路笔直相通全村可按村中心劳丹坞龙潭和东西 向路道划分为三个区劳丹坞龙潭以东的靠山部分为 A 区,称为山脚区,是三元村老居住 区劳丹坞龙潭以西部分,按东西向中心路道分为两个区,中心路道以北为 B 区,称为路 北区;中心路道以南为 C 区,称为路南区;南北两区基本上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陆续 迁居的新居住区 全村 141 户基本上还保留纳西族土木瓦房和天井院落格局 毗连的村舍和 比较合理的村道, 形成三元村纳西族民居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居住格局 这就为今后进一步 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的村落基础 3.环境生态俱佳环境生态俱佳 三元村环境优美,村落占地面积 400 多亩,周围东南北三面环山三元村富山有 4000 1 亩,紧连着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国有山林。
村西是广阔的平坝良田丽江至大理昆明,丽江 市区至丽江机场的一级公路从三元村耕地边界横过三元村耕地共 1111 亩,人均有耕地两 亩村中无工厂矿业,无污染年内极端最高温度为 32 度,极端最低温度7 度,年平均 气温在 12.6 度雨量和水汽充足年太阳辐射要比丽江坝的 146.53 卡/平方厘米少一点,但 日照强度充分村里有数潭泉水,最主要的是村中心的劳丹坞龙潭、村南的许箐龙泉和村北 的鲁古箐龙泉,均能供村中用水和浇灌田地村中泉水过户,果木点缀农家村东的富山和 国有林,生长着几十种树木和有几十种野生动物虽然前些年砍伐过头,但好在山地再生能 力强,小树木郁郁葱葱,只要保护得好,不愁山上无树沼气工程将会对山林保护起到一个 积极的作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工作为时不晚 4.宗族组织发育健全宗族组织发育健全 三元村自古发展为四个氏族:博那得氏族,乌森翱氏族,詹智补氏族和吉麻义氏族到 二十世纪上半叶发展并形成宗族组织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宗族恢 复宗族组织, 举办一年一度的祖宗会 乌森翱宗族还举办宗族祭天 这些组织只要引导得好, 完全可以成为建设可持续性的小康社会的一个极好的公共活动形式, 也有利于公共空间的建 设。
5.传统文化土壤丰厚传统文化土壤丰厚 传统并不一定代表落后,反过来说,现代也未必都是进步三元村自清代以来,出现过 很有名的东巴大师 传统东巴文化意识在三元村民中有较好的基础, 如今已有一批年轻人掌 握东巴文化知识,同时又有现代文化知识这在可持续性小康社会中亦是一种财富文化不 仅可以通过旅游等形式转换为商品,而且还可以对整个社区起到和谐的作用 6.知书好学已形成传统知书好学已形成传统 三元村人接受汉文化, 开办私塾, 最早在清代末年 之后, 三元村人不管生活如何艰苦, 经济如何贫困,都要千方百计地送子读书自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出过几个有名的大学生,二 十世纪下半叶又有先后考入的大学生高中、初中生也比较多历史上许多年轻人通过学习 文化,接受新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现在村民中,有大学生 1 人,高中生 17 人,初中生 91 人,小学生 238 人小学未毕业的 58 人,文盲 137 人;虽然文化人比例和文化程度不高, 但是鼓励学生求学上进是三元村人一直坚持的传统美德 7.可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匮乏可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匮乏 三元村是一个农业村 除了自然环境生态和传统文化外, 三元村的确没有什么可以直接 利用的再生资源。
地矿方面, 三元村至今未发现什么可开采矿物 除了石头, 连沙子也没有 森林山地,在古代的确是十分可观的资源,但到了当代,砍伐过猛,如今已没有成材林三 元村水源相对丰富,但也只够村中饮用和浇灌田地所以,应该承认三元村的确没有可直接 利用的再生资源 8.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传统 三元村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方式保留着传统的做法, 如二牛抬杠的农耕方式, 轮 歇的耕作方式,人背马驮的砍柴烧炭作业,以牛架为单位的劳动协作组织,换工、人情工等 的劳动交换和以物易物的传统交易方式等这些在三元村表现得很适合很自然 9.观念保守、落后观念保守、落后 三元村民以自给自足的经济为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 目前三元村人基本上以村子家庭为 轴心开展劳动轴心转动的范围很小,而且基本上不离本村,到市场以及到外地者较少如 今到外面商海中闯荡的人少,到外地打工的人少在耕地利用上,基本上还保持传统农耕方 式和农业种植,经济林木和蔬菜瓜果的商业种植较少,没有太多的从商业角度思考和利用土 地养殖业方面除了猪仔出售外,投入市场的少三元村民的这种传统经济观念与当前经 济发展现实有着很大距离 10.经济比较落后经济比较落后,生活质量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低 2 在三元村经济条件调查中,我们对 135 户人家作了具体统计。
全村经济可分非劳工的养 殖、种殖业收入和劳工收入两大类其中,非劳工年总收入为 208850 元,每户平均年收入 为 1547 元,每人(534 人)平均年收入为 391 元劳工年总收入为 422040 元, 每户平均 年收入为 3126.22 元,每人平均年收入为 790 元非劳工和劳工合计,全村人全年收入为 630890 元,每户平均年收入为 4673 元,每人平均年收入 1181 元在支出方面,每户平均 年礼金支出为 500 元左右每户平均年生活支出为 500 元左右年教育支出,以 59 户 实际支出看,一般在 1000-2000 元之间年投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再生产支出为 500-1000 元这些数据表明,三元村经济收入较低,用于生活方面的消费也较低 二、三元村可持续性模块分析二、三元村可持续性模块分析 在社区可持续性模块分析时, 我们常常会把一个单位的社区(如村落)作为一个大社会(大 地域,如行政区域)的浓缩或者微缩社会来看待所谓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这个 意思 这种认识方法, 可以对一个社区的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性前景提供一个思想的理论构 架和形态分类,并使我们对各个部位的关系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一些具体治理、建设的 方案和措施。
这是我们进行中国村庄的可持续性前景研究的一个平台和基础, 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村落个案的小宇宙与大社会大地域大宇宙的关系,并不是 完全意义上的静态的缩影的关系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或许是互补的关系,或许是主 次影响的关系,或许是上下隶属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一个自然的村落,其现代化、城镇 化的过程, 并不是独立的, 单向运动的关系, 不是我想怎么样的一厢情愿的问题 换句话说, 对某一个社区、村落,进行微缩景观式的模块分析和认识,是最基本的基础性工作,但这显 然是不够的 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对这个村落个案进行大宇宙的宏观考察, 预测出阶段性的大 宇宙变化前景, 以及会对这个村落个案所产生的关系和影响 把这个小宇宙的研究放到大宇 宙中联系分析研究之后, 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进化模式, 就会更好地把握这个村 落个案 对于三元村的可持续性前景研究, 我们还是坚持自下而上的立足于三元村实际, 先从基 础入手,进行社区模块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我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理论 1.低层模块初级模式低层模块初级模式 如同其他任何一个自然发育起来的村落和社区个案一样,三元村的社会可以划分为环 境、生态、社区文化、经济这四个模块。
环境是三元村民世代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山、 水、田、林、气温、阳光等等,以及各种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生态是三元村民可健康、正 常、可持续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如动物、植物等在太阳能的转换和转换过程中对人的 作用,如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化学作用,还有水、草、空气、温度等方 面的变化对人的直接影响等等 如果说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形式对三元村民生计方面起着提供 物质条件的作用, 那么, 生态则是以相对动态的形式对三元村民的健康生活方面起着积极的 物质转化的作用社会文化是三元村民在环境生态条件下进行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活动的总 和如社会组织、伦理道德、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等社会文化实 际上是三元村人的主观意识及其外化的社会行为规则、 是可持续性发展中最主动最活跃的部 分经济,是三元村人的社会劳动方式创造出来的必然劳动成果它可以用物的形式表现出 来,也可以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说来,它体现了三元村人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 的水准 如同中国的小康社会以人均 GDP 以 3000 美元为标准, 经济学家一般以此项指标来 表现村落或社区的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水平。
当代人类学家在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时, 可能会较多地认同这四个模块的存在, 但是当谈 到这四个模块所形成的社会模块关系,我们暂且称之为模块链时,分歧就会突然表现出来 譬如,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循环的单链关系,还是放射的双链关系等等不同的结构就有不同 的关系和作用就是不同生存发展模式,就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等等所以,我 3 们说,可持续性的研究,不仅在于四个模块的存在和认同,而且还在于四个模块相互关系的 结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