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校长培训二班学习简报第一期.ppt
14页小学校长培训二班学习简报(第一期)主编:韦静主编:韦静 2014年年11月月24日日•本期导读•卷首寄语班级之星•学情通报•知识拓展温馨提示卷首寄语“校不在大,有魂则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衡量一所学校发展,首先要看其校长之作为 校长对学校的规划发展不仅在于外化的力量给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规划,更应有内化的规划给于孩子们一生需要的知识基础、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这些灵魂的播散,将在我们的手上飘落我们有义务掌控好天时地利,为每一粒种子的健康成长付出我们的灵魂!研修日志发帖回帖班级之星柏海文燕周佳琼莫宏春发帖莫宏春蒙启顺莫待兵卢明荣杨应奎韦广宁岑远双韦玉梅•一、校长的历史: • 一提到校长,大家心目中立刻会涌起许多美好的词汇——学识渊博、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老成持重、饱含智慧、满腔爱心……尽是些美丽高尚之称,让人肃然起敬。
• 但说来你可能不信,“校长”的“校”字最初竟来自于古代的一种囚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校”的解释是“校者,木囚也”,“校”是木头做成的一种囚具,后来演变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的养马之所,再后来又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古代的贵族子弟就在这里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这是古代学校的最早萌芽古代所谓的校长,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校长,《史记?彭越传》中有一句话:“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校长”其实是汉代的下级军官《后汉书?百官志》中也说:“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丞及校长各一人校长”又成了守卫皇帝陵墓的官员• 那么,校长从什么时候成了学校的领导者呢?校长职业又是怎样产生的?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彪炳史册的著名校长吗?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吧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校长这一词汇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但校长这一职业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校长这一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出现的•据古籍文献记载,我国夏商时代就出现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不过那时还没有“学校”这一名称《孟子?滕文公》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
意思是说,夏代学校一般称“校”,殷商时一般称为“序”,西周时称作“庠”,至于“学”,则是夏商周三代共有的名称,都是为了阐明并教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掌握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先秦时期的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它们都属于“官学”,由官府提供经费开办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主要教授“国子”,即贵族子弟,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我国古代没有中学 “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如孟子提到的校、序、庠,应都是地方设置的学校,因此古人也常以“庠序”泛称地方学校乡学”供一般贵族子弟学习广大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 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不同时代的学校教授的内容有所不同校”偏重于角力打斗等军事方面的训练; “序者,射也”, “序”主要教授射箭;“庠”的原意是“养”,即把有道德有经验有知识的老人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年轻一代的工作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六艺教育”所谓六艺,包括六门功课即礼、乐、射、御、书、算礼”是指伦理、道德、礼仪,“乐”是指诗歌、音乐、舞蹈,“射”是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书”即识字、书写,“算”即培养计算能力。
•先秦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师者必为官或退仕”西周的教师主要由师氏、保氏和乐师担任,据《周礼?地官》中记载,师氏负责教导“国子”的“德行”;保氏负责教授最基本的技艺知识;乐师则主要传授礼乐歌诗西周的教育以乐教为重,因此乐师的职责尤为重要当时主持“国学”行政的是“大乐正” “大乐正”亦称“大司乐”,乃“乐官之长,兼掌学政”,其副手为“小乐正”大乐正”是中国古代典籍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校长”称谓当然,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校长”概念还有较大的差别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随后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年动荡,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出现了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收徒授课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在鲁国曲阜设学舍,招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学生的范围扩展到平民阶层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开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一度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出现过私学竞争的局面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益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即人们争相选择的“名校”那时的“私学”由于规模小,管理工作不多,所以学舍的先生像孔子、墨子、孟子等人同时兼做管理工作,他们是自己学舍中既教书又管理的兼职校长。
•儒学大师荀子不仅总结了孔子以来诸子百家私学管理的经验,而且曾三次主持齐国的稷下学宫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城西南首门)附近地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创立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距今已2370余年,历经齐国六代国君,存在时间150年左右先后聘请孟子、荀子、淳于髡等76位著名学者任教,师生一度多达万人稷下学宫由官府举办而由私人主持,集教育教学、学术研讨、政治咨询于一体,是战国时期最富盛名的学校教育机构,学校首领称为“祭酒”,并非由官方任命,而是由师生公推荀子因德高望重,曾三次被师生公推为“祭酒”,即齐国国立大学校长稷下学宫还有一部完备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从而建立起学校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弟子职》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学生守则,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寄宿学校的学生守则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却带来了焚书坑儒的浩劫秦代“禁私学”,在郡县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学室”,“学室”中的学生称为“弟子”,学习内容主要是“明习法令”。
秦代推行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为核心的“吏师制度”, 以法律代替教育,以官吏代替教师,对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实际上是否定了教育对国家对社会的维护作用,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这也是加速秦王朝崩溃的原因之一•汉代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兴学施教,尊师重道,学校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事业,官学和私学都很发达汉代京城设有“太学”(京城的最高学府),郡(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设立的学校称“学”;县和诸侯国设立的学校称“校”,只有“学”与“校”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太学”深造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博士仆射,东汉时称博士祭酒,职务都相当于校长首席博士由博士中德高望重者担任,既教书又管理教务我们现在有时也将校长称为“教师的首席、教师的教师”,应该是本源于此汉代学校的学生以民间子弟为主,其中不少是贫困生,有的还要靠打工或勤工俭学来维持生计贵族子弟因有依仗父辈做官的资格,故入学积极性不高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事业划归到朝廷掌“礼”的部门兼管,于是就有了“礼教”之称,汉代掌礼的长官是“太常”•晋代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专门招收“国子”,即公卿大臣子弟。
国子学”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国子祭酒”就是“国子学”的校长此后,各朝中央官学大都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国子学”的创办,是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与平民教育“双轨制”学制实施的开始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炀帝时又改为“国子监”,它们都既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又兼有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监)”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它们都以“祭酒”为教官,作为国立大学的校长,又兼管全国的教育行政并设“司业”一职为其助手,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副校长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唐宋以来,除“官学”外,“私学”也有较大发展私学”主要有两种形式:私塾和书院私塾是民间举办的蒙学,一般只有一名教师兼管一切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大盛于宋元,延续至清末很多书院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书院的最高首脑称“掌教”、“主讲”、“洞主”或“院长”,但最常见的称呼是“山长”,谓其尊同山岳,负责书院教师聘请、经费、教学等事宜。
较大的书院设副山长以协助山长工作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朱熹是书院发展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教育家和书院“山长”•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破,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这时,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种新式学校一种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其课程内容包括三类:宗教课、传统的中国经学课和近代的科学文化课;一种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校长称作“总教习”,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十九世纪末,清廷颁布“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改书院、办学堂”的改革措施,全国各地书院逐渐改办“学堂”讲授新学,书院自此全部消亡因此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唱《读书郎》:“小么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1902年清廷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把“总教习”的名称改为“总理”、“堂长”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把“总理”的称谓改为“监督”。
1905年,清政府仿效日本文部之成规,成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取消了清末“学部”的建置, 而代之以教育部,总管全国教育事务教育部设总长和次长各1人,作为正副长官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或“堂长”改称“校长”从此,校长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知识拓展---老师们看这里啦!!!→课程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1440分钟,即可得满分30分;→提交两篇课程作业,每篇10分;被批阅为优秀加5分,批阅为良好加3分,批阅为合格加2分,此项满分30分;→提交两篇研修日志,每篇10分,此项满分20分;→参与论坛交流,发布10个主题帖,每个得1分,发布20个回复贴,每个得0.5分,此项满分20分;寄语:亲爱的老师学员们,是不是很容易得分呢?温馨提示只要您按照考核方案,针对目前您成绩中的薄弱项,及还未学习提交的项目,合理安排,及时积极提交作业和研修日志,参与论坛交流,定能步步为赢,取得好成绩寄语不合格学员寄语已合格学员虽然目前您的成绩已经合格,但为了我们整体的学习率和合格率,我们的分数是否还可以再高点呢,那么,也请您结合考核方案,继续努力,争取大家都能是百分。
温馨提示只要您按照考核方案,针对目前您成绩中的薄弱项,及还未学习提交的项目,合理安排,及时积极提交作业和研修日志,参与论坛交流,定能步步为赢,取得好成绩寄语不合格学员寄语已合格学员虽然目前您的成绩已经合格,但为了我们整体的学习率和合格率,我们的分数是否还可以再高点呢,那么,也请您结合考核方案,继续努力,争取大家都能是百分温馨提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用我们的笑容拥抱它!谢谢你们,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