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docx
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讲: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持续进展过程中的文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总的性质方面有所识别:现代文学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倾向的文学,当代文学是在社会主义语境下进展的,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巨大 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进展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确定科学与合理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1949—1966)二十七年文学(1949—1976)文革文学(1966—1976)80年头文学90年头文学 新时期文学(1976—)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 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 第三、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 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 四、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构成 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
体验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等 60年头以后出世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棉棉、卫慧等 其次讲 1949-1976文学思潮 一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头的文学界: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毛泽东 延安 (1)《讲话》的主要内容:为群众问题 如何为群众问题 (2)《讲话》的历史意义 〇 模范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气象 〇 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群众化、民族化,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新形式 〇 加强了文艺思想的统一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使文艺更好的服务于群众、服务于战役的需要 〇 解放后成为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法典,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展 (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40年头后期的文学界,左翼文学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派别,并且社会政治的转折和文学方向的选择形成了同步状态 1、确立“文艺新方向”在文学界的的主导地位 2、作家和文学派别举行了类型划分 二、三次文代会 (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代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创办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进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 ★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间群众意识 ? ★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讥讽、揭露→反映学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劳绩与阅历,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务必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二)其次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 ?1、背景: ?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筹划的经济创办时期,开头第一个五年筹划 ?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展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 ◇一片面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模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持续写作的努力,或响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逐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行为;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役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头之交,开头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展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2、中心议题 ? ①总结阅历教训,以创作问题为中心议题,激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提出进一步学习掌管社会义现实主义的方法; ? 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那么; ? 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
(三)第三次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8月13日) ? 1、背景: 从国际看,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战备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反修”斗争; ? 从国内看,“反右倾机遇主义”之风突然从天而降 ? 2、大会主要报告—— ? 周扬副主席《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 ? ①认为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 ②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 ③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锄毒草”的问题; ? ④断定了解放以来几次所谓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运动 ? ? ——第三次文代会召开后不久,中国进入调整的时期,所以这次大会的局限性和逆向作用,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三、建国初27年对外国文学遗产的采纳 1.在50年头,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被置于“模范”的地位 1952年周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一文中指出:“摆在中国人民,更加是文艺工面前的任务,就是积极地使苏联文学、艺术、电影更广泛地普及到中国人民中去,而文艺工那么应当更努力地学习苏联作家的创作阅历和艺术技巧,更加是深刻地去研究作为他们创作根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对外国文学的“采纳”是有确定范围的 思想艺术上的“典型化”程度,对劳动者的可怜程度,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揭穿程度,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对待外国文学经常使用的标准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反动的或腐朽的思想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决,他们的作品几乎没有得到翻译和介绍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造“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使文学展现了重大转折,现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急速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头之交开头写作的青年作家,体验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十年头文坛的“中心作家”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五六十年头“中心作家”文化性格的新特征: 1.就作家的出身、生活阅历、作品取材的区域性而言,展现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中原的转移,文学展现了从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阅历的倾斜,从较多留神市民、学识分子到重视农人生活的变化 2.“中心作家”大多把文学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作品表现出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
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打定缺乏,生活阅历集中于农村、战役和革命运动,创作的持续进展的才能不强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三)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六、“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概括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进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展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年下半年,文艺界开头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面终止 ?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展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七、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观法》,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创办和文艺工作领导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崇敬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学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学识分子,改善党和学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 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议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冲突, 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 的理论思想 八、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十足化,提出“千万不要忘却阶级斗争”的口号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计划了大量冤案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决文艺界的劳绩,认为“大量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点燃了“文化大革命” 九、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宏大文艺工聪慧的结晶。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结果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布局模式化根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主要人物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艺术上打磨精致,唱段美好入耳,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显得苍白贫血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 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基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概括操作中,提防内容判断,而忽略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概括为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概括操作中,提防思想性与倾向性,忽略真实性与审美性。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