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物候专题以及说明文常识.doc
4页房县实验中学“四案合一”教学案设计年级:九 学科: 语文 设计:杨 斌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时间:2011、9、15课题:《气象物候》专题学习目标: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3.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学习重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及答题规范计划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一层(3---5):第二层(6):第三部分(7):4研讨主体部分,具体说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云的种类云 的 形 状、特 点位 置天 气 情 况卷 云卷积云积 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5、讨论:《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四 、探究写作特点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明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3、语言通俗、准确五、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六、积累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5):第三部分(6---10):第四部分(11--12):三、研读课文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四、写作特点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第三课时学习内容:诗词部分一、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1、了解诗文大意: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2、简要分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二、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 1、了解诗文大意: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2、简要分析: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明确: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三、阅读卢纶的《塞下曲》 1、了解诗文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2、简要分析:华罗庚教授 “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四、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1、了解诗文大意:竹林之外,有三两技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2、需要了解的几点:①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②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③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④“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五、背诵这几首诗词六、积累背诵: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
一)诗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词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谚语或俗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四)成语: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附:说明文相关知识一、知识点梳理:(一)常见考点:1、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者说明的事理及原因)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特点;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说明文语段的作用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意7、联系实际谈感受二)各点击破: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常用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规范化答题格式)①举例子:通过举 (概述事例)的实例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 的特征(或 的事理④作诠释: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加以具体的解释,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 比作 ,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或 的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 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 (说明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⑧列数字(据):用具体的数据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A、引用具体的事例;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注意: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4、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通常用以下形式出现:①加点词语有何作用?②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③加点词语能否去掉?第一种题型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候是体现语言的生动性)的特点来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时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