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理论第六章.ppt
41页第六章第六章 养老保养老保险的理的理论及及实践践 第一第一节社会养老保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理的基本理论第二第二节社会养老保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件解析制度构件解析 第三第三节 现收收现付制度和个人付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相关理制度的相关理论 第四第四节 中国养老制度及其分析中国养老制度及其分析第一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理的基本理论一、社会养老保一、社会养老保险的本的本质养老社会保养老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税),并形成养老社会保,并形成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当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其退者退休后支付其退休金,以保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要目首要目标::保障老年人口因退休保障老年人口因退休劳动力市力市场而引起的收入减而引起的收入减灭的的风险;;另一个目另一个目标: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它的收入保障目它的收入保障目标在一定程度是通在一定程度是通过再分配再分配实现的,的,通通过代代际再分配使得退休人口再分配使得退休人口获得收入,通得收入,通过富人向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使得人的再分配使得终生低收入人口退休生活能有一定的保生低收入人口退休生活能有一定的保障。
障 二、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二、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 养老金的经济作用:重新分配一个终生的收入和消费;养儿防老的经济基础是扩大家庭(三代人及以上的家庭)制度,且家庭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组织单位养儿防老是最原始的生命周期理论和世代交叠理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出现,扩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保障功能日益收缩,绝大多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以政府提供养老为主的制度体系国家提供国家提供强制养老金理制养老金理论基基础:个人的有限理性;:个人的有限理性;对于于风险的的认识普遍具有普遍具有““短短视””的特点;私人保的特点;私人保险市市场上上信息不完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争、市场失灵国家提供国家提供强制养老金的目的制养老金的目的:一是:一是为了克服人了克服人们的的““短短视””的的问题,一是,一是为了克服私人养老金制度下通了克服私人养老金制度下通货膨膨胀的的风险,克服通,克服通货膨膨胀的的风险有效的有效的办法是代法是代际转移的移的现收收现付的公共退休金制度付的公共退休金制度三、人口老三、人口老龄化与化与“三支柱方案三支柱方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人口老龄化与现收现付制度可持续性的冲突,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了以社会养老保险主体的老年保障模式向“三支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方案转变。
人口老人口老龄化原因及化原因及现状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进步,人类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的“两高一低”人口增长方式转型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预期寿命的“两低一高”的人口增长方式当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60多个已进入“老年型”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2亿,也即将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三支柱方案三支柱方案”的提出的提出 人口老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化意味着现收收现付制度的付制度的赡养养负担越来越担越来越重,意味着当下在重,意味着当下在职人口的人口的赋税越来越重,政府的税越来越重,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各工担越来越重各工业国国纷纷寻找新的出路,私人养老找新的出路,私人养老金的作用日益得到加金的作用日益得到加强,在,在这方面美国走在各国的前方面美国走在各国的前列,形成了社会养老保列,形成了社会养老保险、企、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和个人储蓄三重蓄三重制度同制度同时起作用的格局,即所起作用的格局,即所谓三支柱制度三支柱制度1994年,世界年,世界银行在它的行在它的报告告《《防止老防止老龄化危机化危机》》中,正式向各国推荐中,正式向各国推荐““三支柱方案三支柱方案””,, 人口老人口老人口老人口老龄龄化背景下化背景下化背景下化背景下美国养老保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变迁迁 1、社会养老保险(OASDI)建立于1935年,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它已成为老年人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时劳动力严重不足、工资受管制的情况下,企业为赢得竞争力,而推出企业年金;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之于效率的负面影响;而人口学家则看到了人口老龄化将对现收现付制度产生的压力和冲击,这些思想对政策和制度的影响甚远。
3、、1974《《雇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退休收入保障法》》具有重大意具有重大意义ê第一次将美国私人养老金计划由社会自发行为,变成了政府自觉行为ê其中的401K条款,标志着美国企业年金由既定给付计划为主的制度向既定供款计划为主的制度结构转变ê该法还鼓励个人自愿储蓄,建立个人退休账户(IRAs)这样,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账户制度成为退休收入的三个来源第二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件解析制度构件解析 一、社会养老保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件解析的制度构件解析的结论1、、现收收现付的付的财务制度并不必然只与公共养老制度并不必然只与公共养老保保险相相联系;系;积累制度也并不必然只与私有制累制度也并不必然只与私有制发生生联系2、、现收收现付制度不能解决人口老付制度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化问题的的话,,个人个人账户制度也未必能做到;制度也未必能做到;资金运用的效率也与所金运用的效率也与所有制无关,只与有制无关,只与资金的运用方式有关,公共退休金制金的运用方式有关,公共退休金制度可以是政府度可以是政府导向型的向型的资金运用方式也可以是市金运用方式也可以是市场导向的向的资金运用方式,金运用方式,二、养老保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解析制度模式的解析 养老保险制度是丰富的,德国模式与智利模式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德国模式的问题不一定要通过“私有化”来解决,私有化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国家。
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养老保险模式 表表 6-2 现有养老保有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模式划的主要模式“砖砖” 1 12 23 34 45 56 67 7基基本本构构成成强制性强制性√√√√√√√√√√√√两种情两种情况况均均有有自愿性自愿性既定给付既定给付√√√√两种情两种情况况均均有有既定供款既定供款√√√√√√两者混合两者混合√√现收现付现收现付√√√√两种情两种情况况均均有有基金积累基金积累√√√√√√部分积累部分积累√√公共账户公共账户√√√√两种情两种情况况均均有有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混合账户混合账户√√表 6-2 现有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模式管管理理与与监监督督集中管理集中管理√√√√√√三种三种情情况况均均有有分散管理分散管理√√√√相对集中管相对集中管理理√√政府导向政府导向√√√√√√两种两种情情况况均均有有市场导向市场导向√√√√√√严格监督严格监督√√√√√√√√两种两种情情况况均均有有谨慎监督谨慎监督√√√√现有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模式第一种是德国模式第一种是德国模式表表6-2中第中第1列列 ;;第二种是加州模式第二种是加州模式表表6-2中第中第2列列 ;;第三种是新加坡模式,即公第三种是新加坡模式,即公积金制度金制度表表6-2第第3列列 第四种是智利模式第四种是智利模式 ;;第五种和第六种都是混合模式第五种和第六种都是混合模式 。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也也是一种混合模式;是一种混合模式;第七种是第七种是职业养老金养老金计划,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划,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门的的养老保养老保险制度制度 基金投资的严格监管制度和审慎监管制度:基金投资的严格监管制度和审慎监管制度: 这是两种不同的临管方式严格监管模式下,监管当局对被监管的主体、投资政策、资产配置、集中度甚至于对投资的收益率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审慎监管模式下,监管当局仅要求被监管者站在委托人的立场做审慎的投资决策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国家通常选择严格监管制度,而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通常选择审慎监管制度 第三第三节 现收收现付制度和个人付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制度的相关理度的相关理论 一、两种一、两种财务制度的利弊分析制度的利弊分析(一)现收现付制度的利与弊优点:点:1、具有再分配的功能,比个人账户具有明显的公平的性质再分配的几种情形:年轻人向老年人的再分配、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男人向女人的再分配2、、没有通没有通货膨膨胀的困的困扰,因而可以根据,因而可以根据经济增增长提高养提高养老金的老金的实际价价值,,这一一优点与基金制度相比而点与基金制度相比而显得突得突出。
出 3、、无需无需长期精算平衡,也无需管理巨期精算平衡,也无需管理巨额基金,管理基金,管理简便便成本低廉成本低廉 关于关于现收收现付再分配的理付再分配的理论研究研究 戴蒙德:戴蒙德:如果经济一开始是动态无效率的(即单位有效的劳动、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尺度水平),若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不仅可以使各代人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善,而且可以降低、甚至消除由于资本过度积累而造成的动态无效率亨利亨利·阿阿伦:在“生物回报率”(人口增长率+实际工资增长率)大于市场利率的前提之下,现收现付制能够在代际之间进行帕累托最优配置当人口结构年轻且经济增长快速时,现收现付制度是一个只有人获利而没有人受损的制度现收收现付制度的缺点:付制度的缺点: 1、因、因为是公共是公共计划,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会划,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会出出现逆向逆向选择的的问题,既影响公平也,既影响公平也损失效率 2、因、因为是既定是既定给付付计划,划,难免出免出现““搭便搭便车””现象,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人象,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人们会尽量利用政会尽量利用政策,策,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工作自己有利的工作/退休方式,从而退休方式,从而导致效率致效率损失。
失3、最大的挑、最大的挑战——人口老人口老龄化(二)个人(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的利与弊累制度的利与弊个人个人账户制度的制度的优点点::1、是个人在不同年、是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不受人口期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不受人口结构的影响,所以在人口老构的影响,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它化的情况下,它优于代于代际转移支付制度;移支付制度; 2、制度的、制度的权益是以收定支的益是以收定支的 ,政府的,政府的风险被就被就转移移 ;;3、、这一制度使得个人所得与支出一制度使得个人所得与支出紧紧连在一起,加在一起,加强个个人人责任感,使制度运行得更有效率;任感,使制度运行得更有效率;4、、该制度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强制制储蓄制度,可以提高国民蓄制度,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蓄率,对经济起促起促进的作用的作用 对个人个人账户制度的深度思考制度的深度思考1、个人账户在所有制上是私有制,不具有再分配性质;2、个人账户制度一定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吗?3、个人账户积累制度面临着各类保值增值风险;4、基金积累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基金收益率是否高于通货膨胀率且高于工资增长率 二、两种二、两种财务制度的收支平衡理制度的收支平衡理论 1.. 现收收现付制度的平衡式分析付制度的平衡式分析在在现收收现付制度下,收支的平衡式付制度下,收支的平衡式为:: C=BD (66.1)式6式6.1中,中,C为保保费率,是保率,是保费收入(收入(c)与工)与工资总额((W))之比率之比率 ,于是有:,于是有:C = c/W (66.2)式6式6.1中,中, B为目目标可比工可比工资替代率,即退休金替代率,即退休金(p)与社会平均工与社会平均工资w的比率,于是有:的比率,于是有:B = p/w (66.3)式6式6.1中,中, D为制度制度赡养率,即受益人养率,即受益人(b)与在与在职人口人口(E)的比率,于的比率,于是有:是有:D = b/E (66.4)又由于工又由于工资总额((W)是社会平均工)是社会平均工资(w)和在和在职人口人口(E)决定的,所决定的,所以,我以,我们又有:又有:W = w W = w E E 现收收现付制度收支平衡式中各付制度收支平衡式中各变量的主要关系可以表达量的主要关系可以表达为::1、保费率取决于目标可比工资替代率和制度赡养率,并与它们同向变化;2、保费率与保费收入成正比,与工资总额成反比;3、保费率与退休金水平成正比,与平均工资水平成反比;4、保费率与受益人口数量与成正比,与供款人口数量成反比。
2..个人个人账户制度的平衡式因素分析制度的平衡式因素分析第一年的供款额为CW,W为起始工资;g 为工资增长率,供款以每年1+g的速度增长;r为利息率,基金的积累将以每年1+r的速度增长到退休时,雇员退休基金的积累为:CWCW〔 〔 〔 〔(1+r)n+(1+g)(1+r)n-1+……+(1+g)n-1(1+r)(1+r)n+(1+g)(1+r)n-1+……+(1+g)n-1(1+r)〕 〕 〕 〕 ( (6666.6).6)如果给付水平与工资指数化的话,那么,m年的退休生涯在其开始年份的现值为:BW(1+g)nBW(1+g)n〔 〔 〔 〔1+(1+g)/(1+r)+……+(1+g)m-1/(1+r)m-11+(1+g)/(1+r)+……+(1+g)m-1/(1+r)m-1〕 〕 〕 〕 ( (6666.7).7) 这里,n为工作年份,m/n为退休年数与工作年数之比,我们称它为自我负担率,g,r,n,m 为常数,则式6.6和式6.7可以简化为式6.8和式6.9:CW(1+g)n n (6.8)CW(1+g)n n (6.8) BW(1+g)n m (6.9) BW(1+g)n m (6.9) 在积累制度下,在退休时,基金的积累量必须与退休后所需求的退休支出现值量相等,即式6.6与式6.7相等,如果利息率与工资增长率相等的话,式6.8必须与式6.9相等。
则所需的供款率为:C=B(m/n) C=B(m/n) (6.10)(6.10)如果利息率低于工如果利息率低于工如果利息率低于工如果利息率低于工资资增增增增长长率率率率(r 这这些些些些结论对结论对一国社会保障的一国社会保障的一国社会保障的一国社会保障的财务财务制度的制度的制度的制度的选择选择具有具有具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重要的理论意义重要的理论意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人口老龄化发生和发展的情况下,当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下的赡养率高于甚至是大大高于自我负担率时,当利息率至少高于GDP及总收入增长率时,基金积累财务制度会比现收现付制度更有效,否则,基金制度是无效的 三、最具影响力的三、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量:退休年龄及及相关理相关理论 退休退休年龄年龄制度制度收支收支平衡平衡经济经济经济经济竞争竞争竞争竞争能力能力能力能力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市场消费消费储蓄储蓄国民国民国民国民产出产出产出产出1 1、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龄龄与制度收支平衡与制度收支平衡与制度收支平衡与制度收支平衡现收现付制度中,退休年龄的提高,在减少退休给付的同时会增加制度的收入个人账户制度下,退休年龄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ê自我负担率低于制度负担率是选择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的前提;ê个人账户基金积累不足时,风险无法分散,自我负担率高则退休金不足的风险比现收现付制度更高。 2 2、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龄龄影响影响影响影响经济竞经济竞争能力养老保险缴费是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退休年龄愈早,劳动力成本愈高,竞争能力愈弱;相反则竞争力愈强3 3、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龄龄影响影响影响影响劳动劳动力市力市力市力市场场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4 4、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龄龄影响消影响消影响消影响消费费和和和和储储蓄蓄蓄蓄 保障水平不变时,退休年龄越高则对退休金需求越小,则储蓄率越高;高储蓄率则意味着高就业和经济的高增长;反之则相反5 5、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退休年龄龄影响国民影响国民影响国民影响国民产产出出出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早退休意味着对将来的劳动力的负担的加重第四第四节 中国养老制度及其分析中国养老制度及其分析一、中国的人口老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特点化及其特点1、、 中国人口老化中国人口老化过程程发生晚、生晚、发展速度快展速度快2、中国由于人口政策等原因,未富先老;3、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中国养老保险发展不足等历史下发生4、目前中国仍然存在人口人口红利利。 人口红利人口红利 其含其含义是,从事是,从事经济活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来的高生生产率与高率与高储蓄率蓄率导致的致的较高的高的资本本积累 在中国年在中国年龄结构构转型的型的时期内,中国有一个期内,中国有一个较长的的轻经济负担担时期,期,这是其它是其它许多多发达国家人口老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化进程中未曾出程中未曾出现过的情况这一情况的意一情况的意义一是一是负担率担率较轻,二是,二是劳动力力的供的供给充沛,充沛,这就是我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口的人口红利,利,这对中国中国的老年人口的的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是极有利的因素支持是极有利的因素机关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城镇企业城镇企业农 村二、三元的老年二、三元的老年经济支持体系支持体系l非正式的养老制度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主要是依靠家庭和个人劳动所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4% ;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1%,这部分人口仍然享受国家保险性质的退休金制度,替代水平在80%左右三、中国城三、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基本养老保险的分析的分析(一)从企(一)从企业保保险到社会保到社会保险的改革的改革ê1952年2月《劳动保护条例》;ê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新的老年经济保障制度的框架,主张实行社会统筹和个账户相结合的基本保险制度,并补充以企业保险、个人储蓄,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基本养老保(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及理念制度的内容及理念核心内容核心内容:1、、扩面:面:新制度覆盖面全体劳动者,而不只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企业职工”2、目、目标::保障基本生活原制度的退休金替代水平为80%左右,新制度的中长期替代水平将下降为60%左右3、、缴费::共同负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而不是由政府负担,强调微观主体的责任而将政府从原来的责任主体中解放出来4、社会、社会统筹与个人筹与个人账户相相结合社会统筹部分实施现收现付制度,个人账户实施积累制,这样既是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也是为了组合现收现付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优点,以迎接人口老龄化理念理念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ê政府从保险制度抽身出来,责任由微观主体承担;ê个人账户的权重很大且个人账户的激励作用被放大了;ê在公共账户部分,过于强调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三)基本养老保(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的评估估巨大的成巨大的成巨大的成巨大的成绩绩::::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为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保驾护航;社会养老保险能保证被保人权益的便携性,以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存在的存在的存在的存在的问题问题::::公平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技术层面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制度的可持续性有很大的压力。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本章讨论了养老防老到社会养老的必然性,分析了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特点从对各种养老模式的分析中,澄清了关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是似而非的观点介绍和分析了现收现付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两种财务制度的收支平衡因素是如何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的本章还介绍了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也介绍和评估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深度阅读1.World Bank, 1994.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彼得·R·奥斯扎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反思养老金改革: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十个成见.集于罗伯特·霍尔茨曼等编: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