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曹旭:钟嵘《诗品》批评方法论.doc

35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40134312
  • 上传时间:2018-05-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曹旭:曹旭:《《诗品诗品》》批评方法论批评方法论《诗品》所以垂式千秋,独秀众品,成为百代诗话之祖,除了其中包蕴的诗歌史观、诗歌本质论和诗歌发生论,刚柔相济的美学理想,以及最终确立“滋味说”以外,兼收并蓄,集大成的批评方法论,同样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从理论与批评的分野来看, 《诗品》既是一部诗学理论著作,又是一部诗学批评著作,这就把文学批评的广、狭二义融为一体,既使诗学理论是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又使具体的批评受理论指导,成为诗学理论坐标上的交叉点锺嵘非常重视批评的方法,他把批评方法、批评目的和批评效果视为整体前人的批评著作所以有缺陷,正在于不注意方法 《诗品“序》批评说:“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隐《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锺嵘称自己的方法是:“致流别”、 “辨清浊”、 “掎摭病利”和“显优劣” “致流别”,指区分诗歌流派,追流溯源,辨体貌之所出 “辨清浊”,指分辨声调清浊,区别风格流派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掎摭病利”,指褒贬作品,指陈得失。

      用“显优劣”确定诗人的品第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品》集批评方法之大成 “致流别”追溯历史师承,属“历史批评法”;“辨清浊”、 “显优劣”、 “三品升降”属“比较批评法”;“掎摭病利”,属“裁判批评法”;其中包含“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摘句批评”、 “本事批评”诸方法这些方法网状交叉,重迭运用,形成《诗品》批评方法的整体诸方法中,用得最多最有特色的是“比较批评法”和“历史批评法”一.比一.比较较批批评评法法尽管批评的本质是比较,批评离不开比较,广义的坐标无处不在,但这里探讨的是具体的批评方法《 《诗诗品品》 》的比的比较较批批评评法是古代文法是古代文论论中具有特色的中具有特色的经经典其中包涵了三个中包涵了三个层层次:次:第一层是在汉、魏、晋、宋、齐、梁历代诗人中汰选、鉴别、比较,确定可以入品的诗人人们往往忽视这一比较,忘了锺嵘面对的是汉以来庞大的五言诗队伍,以为比较在分品以后才开始,从而把诗人总数与《诗品》中的一百二十三家混成一个概念其实,在当时的诗人中,锺嵘仅选择了一小部分,而汰其大半的鉴别、比较工作似乎没有算锺嵘的工作量,这是不对的第二层是分品比较,把入选的一百二十三人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以“三品升降”显现优劣。

      锺嵘的“分品比较”法,植根于古代文化学术传统,又是当时时代风气的产物班固《汉书“古今人名录》九品论人,启发他三品论诗;刘歆《七略》叙历代学术源流,启发他追溯诗人的风格渊源曹魏选拔人材的“九品中正制”,魏晋以来品评人物的清淡风气,都对《诗品》分品比较评论产生影响早于《诗品》的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分品评论画家;晚于《诗品》的梁庾肩吾《书品》,分三品评论书家,每品之中,又分三等,实际上是九品,与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正相吻合此外梁阮孝绪的《高隐传》也分三品评古今高隐证明分品批评,已是当时评论家的共识,成为带时代特征的批评方法锺嵘的分品批评无疑是有特色的我们先看三品结构的人数: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十二、三十九、七十二都是当时的“模式数字元”,或称“易数”;是刘宋乃至齐梁以来编纂家和文论家经常用来结构自己著作的“数学公式”譬如建造一座大厦,造几层?每层多少房间?层与层的关系如何?用什么方法建构?这些“模式数字元”或“易数”就起总体设计和具体组合的作用这在当时十分普遍,如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用的就是“三十六”数字的组合;即全书由“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直到“仇隙第三十六”的三十六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五十篇,是四十九篇加一篇其《序志篇》自谓“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同样,锺嵘上品十二、中品三十九、下品七十二,也是构架全书的“易数”和“模式数字元”,这种“模式数字元”代表系列和整体,有象征“全部”、 “所有”的意义是锺嵘构成诗学体系的内在图式有鉴别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网罗今古”, “词人殆集 ” 但是, 《诗品》中的三品人数不是总数除三,每品相同,而是形成积差: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反映了锺嵘对当代诗坛和诗人的看法:最优秀的诗人总是少数,他们代表着时代,是诗人群中“最高的一枝”,这使三品人数构成金字塔形状这种数字上的比例,隐喻着结构上的意义在此结构之中,三品诗人在汉、魏、晋、宋、齐、梁的分布情况,则反映了锺嵘最根本的文学观念上品十二位诗人分布:汉三人(“古诗”算一人);魏三人;晋五人;宋一人;齐、梁均无人可知,锺嵘以为宋以来五言诗处于低潮,近代诗“词不贵奇,竞须新事”的颓靡作风,是他要抨击纠弹的重要方面这些都通过比例清楚地表现出来中、下品的情况也一样,每个时代有多少人,分别是哪些人?都是锺嵘诗学思想的体现,不过不像上品那么引人注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分品比较这一带时代特征的批评方法中, 《诗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与“模式数字元”结构《诗品》一样,均为锺嵘的重要创造第三层是诗风、诗派、诗人之间的比较这一比较,贯穿上、中、下三品评论的始终,并且是在多元和多角度的视野里展开的具体说,在诗学理想上,有“文”与“质”的比较, “雅”和“怨”的比较;“丹彩”与“骨气”的比较;在诗歌源流、诗学宗派上,有《诗经》系与《楚辞》系的比较;《诗经》系中,又有《国风》系与《小雅》系的比较在诗学风格上,有王粲“秀”与刘桢“骨”,刘琨“风云气”与张华“儿女情”的比较;有陆机的“深密”与潘岳“轻浅”,谢灵运“芙蓉出水”与颜延之“错采缕金”,以及颜延之“文雅”与鲍照“仄危”之间的比较其中,以诗人之间的比较最丰富多彩,具体而微它不仅涉及诗风、诗派、流变特点,更兼包了比较评论的各种方面和锺嵘所能穷尽的审美我们先看上品诗人成就的比较: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上品“曹植》条)此以“孔氏之门用诗”为坐标,用《论语“先进》篇和扬雄《法言“吾子》篇句法,比较评论了曹植、刘桢、张协、潘岳、陆机五位诗人这些诗人的地位便被“入室”、 “升堂”“廊庑”这些古代礼仪一一对应并确定下来。

      孔门论圣,扬雄论赋,锺嵘论诗,立意警策,对比鲜明,使“孔门”为喻体的比较批评形成一个精彩的系列在这“大”的比较中,潘岳、陆机同处一个等级,但潘、陆之间,还可以作“小”的比较,虽同坐“廊庑”,但左右之分,高下之别还是有的 《诗品》序说: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这就暗示我们,同坐廊庑时,是陆机居上位,潘岳居下位同坐孔门,没有必要说明,自有整体中的“互见法”互见进一层比较,不仅两人的成就、影响有高下,风格上也存在差别: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嵘谓:益寿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上品“潘岳》条)潘、陆优劣,前人已有论述谢混以为“潘胜”,李充以为“陆胜”;锺嵘的意见倾向李充但是,锺嵘既让潘、陆同坐“孔门”廊庑,并给他们作过定位,这里就不必重复,从而转到风格学方面:“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用“江”修饰潘岳, “海”形容陆机,并非兴到之语,而是锺嵘的一贯看法陆机诗谓其意“深”, “海”给人以“深”的印象;潘岳人皆云情长,正可用“江”字来形容潘、陆同处一时代,为并美诗人,以“水”设喻,生动,形象,最惬人意,自此成为对潘、陆风格的定评,不断为后人所重复。

      由此可以看出,比起前辈的批评家来,锺嵘的比较批评更深入,更立体,更有层次,也更丰富多彩而且,不同诗人的比较可以在序和品语里互相交叉,这种“互见比较法”,是《诗品》的重要特点,也是《诗品》有体系的表现潘、陆而外,上品的比较还有陆机、刘桢、王粲的比较:“(陆机)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上品“陆机》条);张协、潘岳、左思的比较:“(张协)雄于潘岳,靡于太冲”(《上品“张协》条);左思、陆机、潘岳的比较:“(左思)虽浅(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上品“左思》条)气”、 “文”、 “雄”、 “靡”、 “深”、 “浅”(野),六字点评了六位诗人,而且交叉重迭不同风格甚至是对立的美学范畴,用少得不能再少的一两个字,这种典型的印象式批评,是一种模糊批评,与某些西方理论把文艺作品放在手术台上,条分缕析,分析清楚了,作品也死了大异其趣印象式,又只用一个字,其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地把作品看成是一个字的整体,作最简单也最完美的把握文学批评和数学一样,有时需要清晰,有时需要模糊;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清晰比模糊好,有时模糊比清晰好中品诗人之间,有同条的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五人比较:“课其实录,则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礼;征君、太尉,可托乘后车。

      征虏卓卓,殆欲度骅骝前 ”有鲍照与谢混、颜延之比较:“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孤出 ”有谢朓与谢混、鲍照比较:“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 ”有沈约与谢朓、江淹、范云比较:“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 “故当词密于范,意浅于江矣 ”这些比较批评,在警策凝炼、鲜明生动的同时,又兼顾诗人的成就、影响和风格客观公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比起上品和中品来,下品诗人之间的比较批评用得较少,也许下品诗人相对不太重要,因此之间的联系少了一点;也许锺嵘评论的重点在上、中品,对下品有所忽略;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近于佳话的比较批评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比较“善于风人答赠”的吴迈远与风格相似的汤惠休:汤休谓远云:“我诗可为汝诗父 ”以访谢光禄云:“不然尔,汤可为庶兄 ”(《下品“吴迈远等人》条)此以父子与庶兄弟比较汤、吴诗风,亦人伦喻诗之例此外,如评阮瑜诸人诗:“元瑜、坚石七君诗,并平典不失古体大检似,而二嵇微优矣 ”评张载:“孟阳诗,乃远惭厥弟,而近超两傅(傅玄、傅咸) ”亦体察细微,深得文心《诗品》的比较批评,不仅在同品诗人之间展开,还在不同品第的诗人之间进行。

      当然不是比优劣,因为优劣早有第二层次的比较判定,但上品诗人何以比中品诗人高明?下品诗人为什么一定不如中品诗人?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不同品第诗人间的比较来说明因此,这种比较,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如上品与中品诗人比较:(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上品“王粲》条)这是说王粲虽比不上曹植,但比曹植的哥哥曹丕(中品)写得好故王粲在上品,曹丕在中品徐淑叙别之作,亚于《团扇》(上品班婕妤作)矣(《中品“徐淑》条)徐淑叙别之作,不如班婕妤的《团扇》,故班婕妤在上品,徐淑在中品汤惠休曰:“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如错采镂金 ”颜终身病之(《中品“颜延之》条)颜、谢虽然齐名,但颜不如谢, 《诗品》序也说:“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这里再次引汤惠休语,说颜不如谢;故谢居上品,颜在中品谢惠连)《秋杯》、 《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中品“谢惠连》条)这是举极端的例子,说谢惠连个别精彩的作品不亚谢灵运,亦即大多数作品不如谢灵运假如谢惠连所有的作品都“灵运锐思”无以复加,则谢惠连应居上品鲍)照尝答孝武云:“臣妹才自亚于左芬,臣才不及太冲尔 ”(《下品“鲍令晖》条)照今天文学史的看法,鲍照不比左思差。

      但在当时,甚至鲍照自己也承认妹妹鲍令晖不如左芬,自己不如左思鲍照的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出于谦虚,而是出于今不如昔,后必逊前的观念钱锺书《谈艺录》说:“古人好宪章祖述,每云后必逊前”,诟病锺氏体例其实鲍照也这么说,这种文学观念是时代风气的产物上品与下品诗人的比较,优劣更加明显:白马(曹彪)与陈思(曹植)答赠,伟长(徐干)与公干(刘桢)往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