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十三陵导游词(优秀13篇).docx

61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08574867
  • 上传时间:2023-09-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9.09KB
  • / 6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4年十三陵导游词(优秀1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十三陵导游词篇一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2023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2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2023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具体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此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修缮下,恢复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讲的是长陵 长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360年生人,1424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代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马上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名义起兵,历时4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朱棣执政22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生活俭朴 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第二,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处被今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

      故宫、天坛、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当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来不太光彩的事迹如设立东厂特务机关;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凶暴、好杀的坏印象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一带,享年65岁,葬于长陵 朱棣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朱棣的陵寝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侧的山腰处,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指的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圆”指的是宝城宝顶,也就是朱棣的坟墓 前方这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是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中开三门,建于月台之上第一进院落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毁于清朝中期 第二进院落的大门是裬恩门,进入裬恩门就看到了裬恩殿 长陵的裬恩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开间,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内铺“金砖”,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这么大的大殿,而且还都是金丝楠木的大柱,在国内的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金丝楠木本身就十分珍贵,长陵裬恩殿内的32根金柱,高达12.58米,直径都在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俩人相抱都无法合拢而且明朝没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标准长陵的裬恩殿就成了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而却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裬恩殿,非常值得游客到此参观 过了裬恩殿,穿过内红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首先可以看到棂星门,然后是石供案,案上放着石五供它们分别是: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再两侧是香瓶石五供的北面就是明楼 明楼属于“后圆”部分,“后圆”指的是朱棣的陵寝它由明楼、方城、宝城、宝顶(宝山)而组成凡是您看到十三陵地区有这样一座明楼,就说明里它的后面埋葬着明朝的一位皇帝 明楼是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明楼内是“圣号碑”碑首用篆字刻有“大明”字样,碑身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碑身下面的碑座分四层,第一层二龙戏珠,然后是白云、群山、海水圣号碑”就相当于陵墓前的墓碑,说明里面埋葬的是成祖朱棣 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宝顶又叫宝山,人工夯土堆砌宝山四周围有一圈城墙,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长是1千米,它叫宝城宝山下就是地下宫殿但长陵的地宫并没有打开,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下宫殿的是定陵,朱翊钧的陵墓。

      原来在明初皇帝死后有一种殉葬制度,叫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奴隶主要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下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实行了这种野蛮残暴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死时,埋了38人;朱棣埋了16人;朱高炽埋了5人;朱瞻基埋了10人陪皇帝殉葬的宫女或爱妃,被皇帝赐封家里为 “朝天女户”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才下诏废除这种人殉制度 英宗朱祁镇昏庸无能当过俘虏,丢了皇位,被敌人释放回京后,在太监的帮助下,利用计谋重新当上了皇帝有俩年号一个正统,一个天顺在明史上绝对不是个好皇帝,但他却废除了人殉制度,也算是在有生之年,做了件好事 不过明十三陵地区殉葬宫女究竟葬在何处,尚未知晓,仍需后人考证 好,明十三陵中长陵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十三陵导游词篇二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明十三陵 导游词 ,仅供大家参考 各位朋友: 大家好!随着车子的启动呢,我们今天的旅游活动也就正式地开始了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陪同大家一道参观十三陵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

      在周围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的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说到这里,有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心里面也许会产生疑问了: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这里只埋葬了13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都城建在了今日的南京,死后就葬在了南京钟山的“明孝陵”因为太子朱标早死,所以就传位给了长孙朱允炆而永乐皇帝朱棣就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帝位的朱棣以入京除奸臣为名,发兵南下建文皇帝朱允炆就在这次浩劫中下落不明了有人说当时宫中起火被烧死了,也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这在明朝的历史上还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当了俘虏,宫中不能一日无主的情况下才做了皇帝的后来英宗被放回来,在他的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死了以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把朱祁钰在十三陵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了,并把他以“亲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口这样,明朝的16位皇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的13位都葬在这里,所以统称“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建在一个天造地设的优美的山区里,距离京城大约50公里,整个陵区的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十三陵的陵区是依照风水的原理进行选址和营建的,因为我国古代的人们不论是在兴建房屋或是修筑陵墓等,都十分地讲究“风水”而皇帝更是自命不凡,不仅生前要过豪华的生活,死后还想继续享受,因此就把对陵地的选择看得至关重要在选择陵址的时候,必须要选择有山有水、自然环境良好和能够“聚气藏风”的好地方而十三陵正是这样一处好地方:整个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南面还有龙山和虎山分列左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正符合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中间就像一座巨大的庭院,陵区内还有温榆河水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形成了陵区内的抱水整个陵区以长陵为关键,以大宫门——长陵一线为中轴,北面则以天寿山为镇山背山面水,聚气藏风,确实是一块理想的陵地 永乐皇帝之所以选中现在的天寿山,也是经过不少周折的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在南京称帝,当时他为了政权的巩固,已经决定迁都北京了在永乐五年的时候也就是1420xx年,朱棣的徐皇后去世,当时朱棣为了表示自己迁都北京的决心,就派礼部尚书和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前往北京选择“吉壤”。

      据说曾选了好几个地方首先选中的是口外的屠家营,但因为皇帝姓朱,与“猪”同音,而“屠”是宰杀的意思,猪进了屠家肯定必死无疑,所以犯忌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猪和羊本能和睦相处,可是偏偏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后来又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也不吉利因为古代的皇帝死亡,除了叫“驾崩”以外,也叫“晏驾”潭柘寺的景观虽好,但山间幽深狭窄,不利于子孙万代的发展,也不宜采用后来才来到了现在的天寿山天寿山那时候叫做黄土山,永乐皇帝亲自视察以后,觉得非常满意,当时就下旨,定黄土山为他的“万年吉壤”这一年也正是他五十大寿之年,所以封黄土山为“天寿山”从永乐七年开始建长陵,一直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为止,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230余年都不曾间断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300~500多年的历史了,地面上的建筑也曾遭到过多次严重的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清兵入关时期那么清兵为什么要大规模的破坏十三陵呢?因为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直接威胁着明朝的安全结果有人就说什么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们祖坟的风水有关系,如果将他们的祖坟捣毁就可以消灭清兵。

      而满族的祖先是金人,金代的祖坟就在北京的房山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竟然信以为真,果然就派人前往房山捣毁了金陵,并建了一座关帝庙在那镇着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把清兵镇压下去的结果清兵入关以后,采取了同样的报复手段,对明十三陵大加破坏到了清朝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