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教案]将相和.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5557130
  • 上传时间:2017-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将相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 、 “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 、 “示弱” 、 “能耐” 、 “绝口不提” 、 “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2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3理屈— —理亏 绝口不提— —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 —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 —谦让不干 抵御— —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 —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 —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 —负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同心协力— —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 ,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5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 —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 15 座城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 279 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6三、再读课文,把“将” 、 “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 ~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 )自然7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8(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 1 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9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 ,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0(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的第一句去思考, “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 “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 3 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 15 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11(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 6 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 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 “如果真的……换,就给……” 、“如果不肯……一定……送回” ,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 “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 ,就是“理亏”的意思。

      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4)轻声读第 8 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12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 8 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 、 “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 “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 ,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 、 “退” 、 “靠” 、 “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 ,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 8 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13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 “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 “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14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 10 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 “完璧归赵” 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15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优质教案(第一课时).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演讲》精品课件.ppt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灯光》优质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第一课时).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优质教案(第二课时).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演讲》精品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演讲》优质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每课时优质教案汇编(含两个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每课时优质教案汇编(含两个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第二课时).docx 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灯光》精品教案.docx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单元 研究土壤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4.12.做个穿绳板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4.14.称空气教案2025秋季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3.8.形状改变了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10.地下水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 单元 玩磁铁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2.不同的土壤教案2025秋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11.海洋教案2025秋新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