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关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doc
4页1关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全球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引领中国进入了与全球国家和地区的互动之中,要想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形成“双赢”的新格局,必须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对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有机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利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时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必然进一步扩展,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空前加强,最终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激荡,形成复杂、矛盾的文化发展态势不同文化矛盾的实质就是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是价值观念冲突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价值观念的变化引起价值的冲突,在这种趋势下,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各民族间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价值观念的冲突则是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显性表现,这既是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价值冲突的实质,也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国内大学生群体价值冲突的实质。
一、价值观抉择的基本轨迹1.人生态度由消极埋怨转向求实进取经济与政治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方式、价值观念的涌人,撞击着大学生们的心灵,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大学生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彷徨、失落、困惑到逐渐稳定、 ‘反思’ 、追求‘奋斗’的过程 ”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等学府,自然也被引入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大学生毕业后参与着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供需见面” 、 “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迫使他们以各种手段去推销自己,但不管手段如何,市场毕竟大浪淘沙, “真才实学”才是人才竞争中最重要的砝码在每年的供需见面会上,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需要人才的单位很多,只是自己条件达不到”或“所学的知识有限,实际能力差” 现实撞击着大学生们从苦恼和困惑中警醒,迫使他们不得不理智地面对现实,分析形势,进行判断,作出抉择在金钱与知识的选择上,逐渐出现了由前者向后者倾斜的趋势当高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导向时,学生们不再怀疑读书的必要性和埋头苦读的价值了,对生活的态度自然由以前的冷漠、混世转向了积极进取,某校 2000 年的调查问卷中,赞成“知识就是力量”的学生只占 53.7%,而在 2006 年则上升到72.5%。
这表明了大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树立起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2.人生追求由自我设计转向自我与社会相结合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起,大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轨迹,2重新鉴定他们曾经倾心热衷追求的那个“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在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以及不断深入社会的实践中,大学生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他的任何努力和追求都离不开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在竞争中也离不开朋友的安慰与鼓励,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渴望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生价值选择的问题上,他们也深刻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奉献与索取应该统一起来这一认识,既克服了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片面性,又否定了只讲奉献的错误倾向在 2000 年的调查问卷中,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赞成“二者兼顾”的占56.1%,赞成“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占 27.7%,赞成“宁愿自己吃亏,不损人利己”的占 16.3%到 2006 年上述几项的百分比分别为59.8%31.2%、10.8%。
但是,在具体生活方面,学生们又表现得很实际,在 2000 年,大学生把课余时问进行打工看成是“增强自主意识” , “充实生活,自我完善” 而到了 2006 年,学生们则把它看成是“检查锻炼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和“为今后就业寻找更多的机会” 在职业选择和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学生们比较注重的几个条件分别是“工资住房待遇” 、 “专业对口” 、 “工作稳定” 其他依次是“工作轻松” 、 “城市”等这说明学生考虑问题越来越现实,功利目的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学生们的追求又有着非常理想的一面,在对幸福的追求的依次排列中,2006 年的调查显示,32%的学生认为“事业的成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40%的学生认为“有一个温暖的家” ,30%的学生则认为是“身体健康”,其他依次是“有知心朋友” , “有权有职” 这些问题和现象充分说明大学生们一方面在追求自我生活的独立,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的残酷,又特别希望能在社会交往中找到亲情,找到温暖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寻找自我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从浪漫走向现实3.人生价值定位由混淆不清转向荣辱分明市场经济冲击下价值观念荣辱意识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学生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
传统美德和崇高的荣辱意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丧失了,社会风气堪忧终极价值的迷失,使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失去了唯一解释的价值尺度,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由此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尽管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丧失道德底线;尽管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日益务实,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不能放弃共同的指导思想;尽管文化的碰撞和多元价值观交融情况复杂,但作为引领方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没有清楚的价值准则和荣辱导向如果一个人的头脑中没有基本的荣辱观念,那么背信弃义、坑蒙拐骗、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甚至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可能做得出来大学生们由衷的呼吁,中国需要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必须树立被大众认可并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胡总书记适时提出的“八荣八耻” ,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为大学生和全国人民确立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燃眉之急,为困惑中的大学生提供了新时期的行为准则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转变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念往往起到引导时代潮流的作用要想在融人世界的进程中形成“双赢”的新格局,就必须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对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使价值观教育在融人世界的进程中起到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断3更新观念,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理念1.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在两个方面形成了对大学生的巨大挑战,一个是社会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另一个是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第一种情况下,大学生由于对事物的发展以及行为后果无法形成比较可靠的预测,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就像缺乏维系的小船,在水中任意的飘浮在第二种情况下,大学生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发展的取向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各种可能和机会面前进行选择的苦恼和麻烦也越来越大由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中把握自己和未来,在各种机会和可能中进行比较合理的选择,大学生急需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所以,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向当代大学生传授反映和揭示社会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驾驭各种社会现象的变化,保持一种乘势而上的主动,获得在必然王国中的真正自由2.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改革开放冲击着高等教育的机制和体制,随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的结合,高等教育在改善个人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
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如果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新人,培养对和造就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命运具有终极关怀的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不断顺应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教育指导他们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价值选择和精神困惑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是适应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3.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迎接各种多元文化的同时,注重维护民族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去引导教育大学生,把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客观地全面地介绍给他们,才能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才能使他们在面临各种异质文化时能正确的取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他们要求在培养全球意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处理好全球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辩证关系民族精神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文化类型也十分丰富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内容,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等在今天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观内容,赋予其现代社会的视野和表达,将会给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4.以心理需求为切入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人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始终与人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识过程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诸如人的需要、动机、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发生着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以人的心理为切入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切忌以强行灌输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摒弃过去那种忽视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旧改革开放的历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新人类,他们不仅经历了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而且正在经历着现在的全球化时代他们的心理特点4是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而不善于思考对与错叛逆的心理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他们不愿在父辈的教导中和规范下生活,他们追求是个性和自由,但又对什么是个性和自由缺少理性的认识往往在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中,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无所适从,他们急需有人给予指导,但叛逆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愿接受学校的一些教育,再加上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内外挑战,这就给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在与世界共舞的时代,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
参考文献:[1]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 j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I998[5]李学丽,王鹤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中突及价值观教育[I].哈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