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省2020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27228429
  • 上传时间:2020-03-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1.5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物理试卷本试卷分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其中题卷7页,答卷4页,满分为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1-8为单选题,每题2分,9-16为多选题,每题4分,部分选对得2分1.了解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物理发展史实的是A. 汤姆孙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了电子B. 玻尔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模型C. 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金属铍并发现了中子D. 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故A错误;B、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B错误;C、居里夫人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新元素镭和钋,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金属铍并发现了中子,故C错误;D、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D正确;故选D点睛】汤姆生发现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居里夫人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新元素镭和钋,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金属铍并发现了中子,卢瑟福预言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关于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三种射线,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强,穿透能力也最强B. 、、三种射线中,射线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0. 9cC. 人们利用射线照射种子,可以使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D. 人们利用射线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探查较厚的金属部件内部是否有裂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强,穿透能力最弱,故A错误;B、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射出速度约0.1C,β射线射出速度接近C,γ射出速度为C,所以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速度最快,故B错误;C、人们利用γ射线照射种子,可以使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故C正确;D、人们利用γ射线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探查较厚的金属部件内部是否有裂痕,故D错误故选:C3. 以下说法中,不属于玻尔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的是( )A. 原子处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定态中,虽然电子做圆周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B.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是不连续的C.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D. 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故A属于玻尔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B、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故B属于玻尔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C、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故C正确;属于玻尔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D、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能级差值,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无关,故D不属于玻尔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本题选不属于玻尔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的,故选:D.4.14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半衰期约5700年。

      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l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B. 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C. 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射线D. 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设原来614C的质量为M0,衰变后剩余质量为M则有:M=M0()n,其中n为发生半衰期次数,由题意可知剩余质量为原来的,故n=1,所以死亡时间为5700年,故A正确;B、12C、13C、14C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故B错误;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质量数没有变化而核电荷数增加1,所以是其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以放出β射线.故C错误;D、放射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以及化学环境无关,故D错误.故选:A5.某质点在坐标原点O处做简谐运动,其振幅为5cm,振动周期为0. 4s,振动在介质中沿x轴正向传播,波速为lm/s若质点由平衡位置O开始向+y方向振动,经0. 2s时立即停止振动,则振源停止振动后经0. 2s时的波形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因为质点振动的振动周期为0.4s,经0.2s形成半个波长,因为质点由平衡位置0开始向+y方向振动,则各质点起振方向沿+y方向,波形移动的距离x=vt=0.2m.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6.一列横波在x轴上沿x轴正方问传播,在t与t+0. 4s两时刻在x轴上-3m〜+3m的区间内的波形图恰好重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质点振动的最小周期为0. 4sB. 该波最大波速为l0m/sC. 从t时刻开始计时,x=2m处的质点比x=2. 5m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D. 在t+0. 2s时刻,x= -2m处的质点位移一定为a【答案】C【解析】【详解】A项:由两时刻波形图重叠可得:两时刻的时间间隔为周期的整数倍,故,那么,质点振动的最大周期为0.4s,故A错误;B项:由图可得:波长=4m,故波速,故该波最小波速为10m/s,故B错误;C项:根据波向右传播,图示t时刻,x=2m处质点在波峰,x=2.5m处质点位移为正,向上振动,故从t时开始计时,x=2m处的质点比x=2.5m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故C正确;D项:在t+0.2s时,质点从图示时刻运动的时间即运动时间为半周期的整数倍,故在t+0.2s时,x=-2m处的质点位移可能为a或-a,故D错误。

      7.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最多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B. 由n=2跃迁到能级产生的光的频率最小C. 由n=4跃迁到n=l能级产生的光的波长最短D. 用n=3跃迁到n=2能级辐射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 34eV的金属铂能发生光电效应【答案】C【解析】【详解】A、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能发射种频率的光,故A错误;BC、核外电子从高能级n向低能级m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能级差越大,光子的能量也越大,即光子的频率越大,根据可知频率越大,波长越小;由图可知当核外电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时,能级差最小,所以放出光子的能量最小,频率最小;由n=4跃迁到n=1能级时,能级差最大,所以放出光子的能量最大,频率最大,波长最短,故C正确,B错误;D、由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的光的能量为,小于6.34eV,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故选C8. 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地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 )A. r B. 1.5r C. 2r D. 2.5r【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如图所示,玻璃的折射率为1.5,可得临界角小于45,经过第一次折射时,由于入射角等于零,所以折射角也是零,因此折射光线不发生偏折.当第二次折射时,由于入射角等于60.所以会发生光的全反射,反射光线却恰好垂直射出.因为ON等于r,则OA等于2r,由于∠MOA=∠AMO=30,所以AM等于2r.故选:C9.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B.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可以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C. 电磁波在真空中自由传播时,其传播方向与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垂直D. 电磁波可以由电磁振荡产生,若波源的电磁振荡停止,空间的电磁波随即消失【答案】ABC【解析】【详解】A项: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相同,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故A正确;B项: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故B正确;C项:电磁波是横波,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总是相互垂直的,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故C正确;D项:当发射电路的电磁振荡停止了,只是不能产生新的电磁波,但已发出的电磁波不会立即消失,还要继续传播一段时间,故D错误。

      10.以下关于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示踪原子利用的是元素同位素的放射性B. 医院用彩超检査病人血管血流、心脏跳动等情况,其原理是多普勒效应C. 人们用紫外线消毒依靠的是紫外线明显的热效应D. 海市蜃楼涉及到光的全反射现象【答案】ABD【解析】【详解】A项: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它们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即能够发生衰变,故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原子,故A正确;B项:医院里用于检测的“彩超”的原理是: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经血液反射后被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可知血液的流速是应用了多普勒效应,故B正确;C项:红外线的热效应显著,可以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对物体进行烘干;利用紫外线消毒是紫外线的化学作用,故C错误;D项: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产生的,故D正确11.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曲线如图所示,根据该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 核的结合能约为28MeVB. 核比核更稳定C. 两个核结合成核时释放能量D. 核中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比核中的大【答案】AC【解析】【详解】A.结合能等于比结合能与核子数乘积,所以核的结合能为74=28MeV,故A正确;B.核比结合能为7MeV,核为5MeV,比结合能越大的核越稳定,所以核比核更稳定,故B错误;C.两个核结合成核即为核聚变,核聚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故C正确;D.核子的平均结合能就是比结合能,核中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比核中的大,故D错误。

      12. 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 该波向左传播B. 若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尺寸一定比20m大很多C.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1.25HzD. 从该时刻起,质点P比Q晚回到平衡位置【答案】ACD【解析】试题分析:A、由振动图象乙可知,t=0时刻A质点的运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则由波动图象甲判断可知,该波向左传播.故A正确.B、由波动图象读出波长λ=20m.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才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因此,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障碍物的尺寸应等于或小于20 m,故B错误.C、由振动图象读出,波的周期为T=0.8s,频率为f==1.25Hz.只有频率相等的两列波叠加时,才能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这列波所遇波的频率也应为1.25Hz才能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故C正确.D、波向左传播,质点P向下振动,所以从该时刻起,质点P比Q晚回到平衡位置.故D正确.故选:ACD1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