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ppt
30页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一)(一) 运动的分类运动的分类反射运动(反射运动(reflex movement) reflex movement) ::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由特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由特定感觉引起,并有固定的运动轨迹定感觉引起,并有固定的运动轨迹膝反射、吞咽反射膝反射、吞咽反射随意运动(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voluntary movement):):较为复杂,为达到某种目较为复杂,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运动的而进行的运动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主观意愿发动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主观意愿发动节律性运动(节律性运动(rhythmic movement)rhythmic movement)::介于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介于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之间,并具有这两类运动特点的运动形式之间,并具有这两类运动特点的运动形式呼吸运动,咀嚼运动呼吸运动,咀嚼运动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11.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1.皮层小脑皮层小脑1.大脑皮层联络区大脑皮层联络区2.运动皮层运动皮层2.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3. 脑干和脊髓脑干和脊髓(二二) 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三级水平调控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三级水平调控2运动的产生和调控示意图运动的产生和调控示意图 (二)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一一一一) ) 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1. 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motor neuron)· α α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 支配梭外肌,是骨骼肌运支配梭外肌,是骨骼肌运支配梭外肌,是骨骼肌运支配梭外肌,是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动反射的最后公路动反射的最后公路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final common path)(final common path)· · γ γ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 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 · β β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 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 42.2.运动单位运动单位运动单位运动单位(motor unit) 由一个由一个由一个由一个α α运动神经元及其运动神经元及其运动神经元及其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的成的成的成的功能单位。
功能单位功能单位功能单位5( (二二二二) ) 脊髓休克脊髓休克脊髓休克脊髓休克 ( (spinal shock)spinal shock)脊休克反映了脊髓对骨骼肌活动的控制脊休克反映了脊髓对骨骼肌活动的控制脊休克反映了脊髓对骨骼肌活动的控制脊休克反映了脊髓对骨骼肌活动的控制概念:概念:当人和动物的脊当人和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 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现:表现:离断面下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肌紧离断面下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肌紧 张降低,张降低,外周血管扩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等尿潴留等 原因:原因: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所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所致致脊休克的恢脊休克的恢复:复:与种属有关、与反射弧复杂程度有关与种属有关、与反射弧复杂程度有关临床病例:临床病例:临床病例:临床病例:截瘫截瘫截瘫截瘫 6 1. 屈屈屈屈肌反射肌反射肌反射肌反射(flexor reflex)(flexor reflex) 概概概概念:念:念:念: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刺激时引起受刺激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刺激时引起受刺激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刺激时引起受刺激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刺激时引起受刺激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意意意意义:义:义:义:具有躲避伤害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具有躲避伤害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具有躲避伤害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具有躲避伤害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不属于姿势反射不属于姿势反射不属于姿势反射不属于姿势反射 对对对对侧伸肌反侧伸肌反侧伸肌反侧伸肌反射射射射 ( (crossed extensor reflex)crossed extensor reflex) 概概概概念:念:念:念:较强的刺激作用于一侧肢较强的刺激作用于一侧肢较强的刺激作用于一侧肢较强的刺激作用于一侧肢 体时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体时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体时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体时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 意意意意义:义:义:义:具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具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具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具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 的作用,的作用,的作用,的作用,是一种姿势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 (三三) 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姿势,姿势反射姿势,姿势反射72.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概概念念: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引起被牵拉受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射1)感受器)感受器:肌梭:肌梭 (muscle (muscle spindle)spindle)梭外肌纤维梭外肌纤维梭外肌纤维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 fiber)(extrafusal fiber):受:受:受:受α α纤纤纤纤维支配,维支配,维支配,维支配,与肌梭呈并联关与肌梭呈并联关系系梭内肌纤维梭内肌纤维梭内肌纤维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intrafusal fiber):受:受:受:受γ γ纤纤纤纤维支维支维支维支配,配,与肌梭呈串联关系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核袋纤维核袋纤维核袋纤维核袋纤维(nuclear bag fiber)(nuclear bag fiber)::::由由由由IaIa类纤维传入冲动类纤维传入冲动类纤维传入冲动类纤维传入冲动 核链纤维核链纤维核链纤维核链纤维(nuclear chain fiber)(nuclear chain fiber):由:由:由:由IaIa、、、、II II类纤维传入冲类纤维传入冲类纤维传入冲类纤维传入冲动动动动8肌肌梭的主要组梭的主要组成成(A)及在不同及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状态下传入神经纤维放电改经纤维放电改变示意图(变示意图(B)9((((2 2)类)类)类)类型型型型::::1)) 腱腱反反射射 (tendon reflex): 快速牵拉肌腱快速牵拉肌腱引时发引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如:膝反反射;射;跟腱反射,单跟腱反射,单突触反突触反射射膝反射示意图膝反射示意图10((((2 2)类)类)类)类型型型型::::2)) 肌肌紧张紧张(muscle tonus):缓: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随意运动的基础为多为多突触反突触反射射((3)腱器官及反牵张反射)腱器官及反牵张反射: 骨骼肌中能感受肌肉张骨骼肌中能感受肌肉张力的感受器是力的感受器是腱器官腱器官由腱器官兴奋引起的牵张反射抑制为由腱器官兴奋引起的牵张反射抑制为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意意义:义:防止牵张反射过强而拉伤肌肉防止牵张反射过强而拉伤肌肉 113. 3. 节间反射节间反射节间反射节间反射 ((((intersegmental reflexintersegmental reflex)))) 由由于脊髓相邻节段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联系,在与于脊髓相邻节段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联系,在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依靠上下节段的协同活动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依靠上下节段的协同活动也能完成一定的反射活动也能完成一定的反射活动搔爬反射搔爬反射 ((scratching reflex):由皮肤瘙痒或其他刺激引起,由皮肤瘙痒或其他刺激引起,即在受刺激处皮肤来回摩擦即在受刺激处皮肤来回摩擦12二、脑干二、脑干二、脑干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1.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facilitatory area)和抑)和抑制区制区(inhibitory area)Areas in the cat brain where stimulation produces facilitation (+) or inhibiton (-) of stretch reflexes. 1. motor cortex; 2. Basal ganglia; 3. Cerebellum; 4. Reticular inhibitory area; 5. Reticular fasilitatory area; 6. Vestibular nuclei.13( (一一一一) )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现象:)现象: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的现象。
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的现象二二)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14 ((2)机制:)机制:抗重力肌(伸肌)紧张性增强,可因局部麻醉药或切断相应脊抗重力肌(伸肌)紧张性增强,可因局部麻醉药或切断相应脊髓背根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伸肌紧张性增强的现象消失髓背根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伸肌紧张性增强的现象消失实际为实际为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原因:原因: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 制区之间的功能联系,使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制区之间的功能联系,使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二二)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15(2)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理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理脑干网状结脑干网状结构构易化区易化区脑干网状结脑干网状结构构抑制区抑制区㈩㈩㈠㈠㈩㈩前庭核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小脑前叶两侧部部 切断大脑皮质和纹状切断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的功能联系 → → 抑制抑制区和易化区间活动失区和易化区间活动失衡衡, , 易化区活动明显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占优势 → → 去大脑僵去大脑僵直直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㈠㈠㈩㈩肌紧张肌紧张↓↓ 肌紧张肌紧张↑↑16去皮层僵直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蝶鞍上囊肿使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失去联系,引起下蝶鞍上囊肿使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失去联系,引起下肢伸肌肢伸肌 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
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17人类去皮层僵直(人类去皮层僵直(A、、B、、C))及去大脑僵直(及去大脑僵直(D))A:仰卧,头部姿势正常时,上肢半屈,仰卧,头部姿势正常时,上肢半屈,B、、C转动头部时上肢姿势;转动头部时上肢姿势;D:去大:去大脑僵直,上下肢均僵直脑僵直,上下肢均僵直(3) 去大脑僵直类型:去大脑僵直类型: ·γ-僵直:僵直: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肌梭的敏感性,肌梭的敏感性↑ ·α-僵直:僵直: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运动神经元的活动↑18高位中枢对骨骼高位中枢对骨骼肌控制模式图肌控制模式图1 1. . 状状状状态反射态反射态反射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 ):: 头部在空间位置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射性改变头部在空间位置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射性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可可协调头部与躯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协调头部与躯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 迷路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 · 颈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tonic neck reflex)2 2. . 翻翻翻翻正反射正反射正反射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能保证身体正常的站立姿势能保证身体正常的站立姿势 · · 迷路翻正反射迷路翻正反射(labyrinthine righting reflex) · · 视翻正反射视翻正反射(optical righting reflex) · · 颈颈翻正反射(翻正反射(neck righting reflex)) (三三)脑干对姿势的调控脑干对姿势的调控 19(一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四四四四、、、、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对姿运姿运姿运姿运动的动的动的动的调控调控调控调控1.1.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运动皮层(即中央:运动皮层(即中央前前回回4区)区)和运动前和运动前区(区(6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 交叉性支配交叉性支配交叉性支配交叉性支配 · 定位精确,呈倒置排列定位精确,呈倒置排列定位精确,呈倒置排列定位精确,呈倒置排列 · 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 复杂程度有关复杂程度有关复杂程度有关复杂程度有关2 2. . 其他运动区(其他运动区(其他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辅助运动助运动区):区):大大脑皮层的内侧面,扣带回沟以上脑皮层的内侧面,扣带回沟以上投射特点:投射特点: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双侧性双侧性 20(二二)运动传出通路运动传出通路1. 组组组组成成成成::::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由皮层发出,经内囊、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脚运到达脊髓前脚运到达脊髓前脚运到达脊髓前脚运动神动神动神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经元的传导束经元的传导束经元的传导束 侧束:侧束:侧束:侧束:到到到到达脊髓全长达脊髓全长达脊髓全长达脊髓全长 前前前前束:束:束:束:只降到脊髓胸只降到脊髓胸只降到脊髓胸只降到脊髓胸段段段段 皮皮层脑干束(层脑干束(corticobulbar tract):):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达脑干内各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侧枝形成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侧枝形成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侧枝形成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侧枝形成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束束束· 功能:功能: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调节肌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调节肌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调节肌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调节肌 肉的精细、技巧性运动肉的精细、技巧性运动肉的精细、技巧性运动肉的精细、技巧性运动 皮皮皮皮层脊髓前束层脊髓前束层脊髓前束层脊髓前束支配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参与支配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参与 姿势和粗略运动的调节。
姿势和粗略运动的调节21柔软性麻痹柔软性麻痹 (软瘫软瘫) 脊髓和脑运动神经元损伤脊髓和脑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脊髓灰质炎,在随意运动丧失的,如脊髓灰质炎,在随意运动丧失的 同时,伴有牵张反射的减弱或消失,肌肉松弛并逐渐萎缩同时,伴有牵张反射的减弱或消失,肌肉松弛并逐渐萎缩痉挛性麻痹痉挛性麻痹 (硬瘫硬瘫) 脑内控制肌紧张的高位脑内控制肌紧张的高位中枢损伤中枢损伤,如内囊出血引起的脑卒中,,如内囊出血引起的脑卒中,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亢进,在临床上称为硬瘫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亢进,在临床上称为硬瘫2. 损伤表现:损伤表现: 不完全性麻痹(不完全性麻痹(paresis)) 22巴宾斯基征巴宾斯基征 (babinski sign) 五、五、五、五、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对运对运对运对运动的动的动的动的调控调控调控调控(一一)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1. 1. 组成组成组成组成::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 纹状体纹状体纹状体纹状体苍白苍白苍白苍白球球球球 ( (旧纹状体旧纹状体旧纹状体旧纹状体) )尾核、壳尾核、壳尾核、壳尾核、壳核核核核 ( (新纹状体新纹状体新纹状体新纹状体) )23基底神经节与大脑基底神经节与大脑基底神经节与大脑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神经回路皮层的神经回路皮层的神经回路皮层的神经回路242. 2. 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回路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回路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回路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回路 直接通路直接通路间接通路间接通路直接通路直接通路::新纹状体直接向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新纹状体直接向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 能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能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间接通路:间接通路:新纹状体先后经过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两新纹状体先后经过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两 次中继后间接到达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次中继后间接到达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 对大脑皮层发动运动有抑制作用对大脑皮层发动运动有抑制作用 2. 2. 黑质黑质- -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可使直接通路的活动增加而间接可使直接通路的活动增加而间接通路的活动降低,从而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通路的活动降低,从而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投射神经元投射神经元投射神经元投射神经元(main neuron)(main neuron):::: 中型多棘神经元中型多棘神经元中型多棘神经元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 MSN)(medium spiny neuron, MSN) 主要整合信息和传出冲动主要整合信息和传出冲动主要整合信息和传出冲动主要整合信息和传出冲动 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interneuron) GABA GABA能和能和能和能和AChACh能神经元能神经元能神经元能神经元, , 是抑制性神经元是抑制性神经元是抑制性神经元是抑制性神经元25(二二)基底神经节损伤有关的疾病基底神经节损伤有关的疾病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症状症状:肌紧张增高:肌紧张增高, 随意运动减少,常伴有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减少,常伴有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原因:原因:中脑黑质中脑黑质DA神经元受损神经元受损→直接通路活动直接通路活动↓,间接通路,间接通路活动活动↑→运动皮层活动运动皮层活动↓· 治疗:治疗:左旋多巴、阿托品左旋多巴、阿托品2.亨廷顿病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症状:症状: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 原因:原因:新纹状体新纹状体GABA能或胆碱能神经元受损能或胆碱能神经元受损→间接通路活动间接通路活动↓, 直接通路活动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运动皮层活动↑· 治疗治疗:利血平:利血平26(三三)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具体功能仍不清楚。
具体功能仍不清楚可能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可能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一个随意运动27六、六、六、六、小脑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小脑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小脑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小脑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小脑是皮层下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的又一重要脑区小脑是皮层下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的又一重要脑区 · 小脑对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作用小脑对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作用· 小小脑可被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主要功能部脑可被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主要功能部分分28小脑的分区与传入、传出纤维联系示意图小脑的分区与传入、传出纤维联系示意图( (一一一一) )前庭小脑前庭小脑前庭小脑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vestibulocerebellum)· 结构:结构:结构:结构: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 , 与前庭核与前庭核与前庭核与前庭核有有有有双向双向双向双向纤纤纤纤维关系维关系维关系维关系前前前前庭器官庭器官庭器官庭器官→→前庭核前庭核前庭核前庭核→→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前前前前庭核庭核庭核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肌肉肌肉肌肉· · 功能:功能:功能: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平衡维持身体姿势平衡维持身体姿势平衡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 损伤表现:损伤表现:损伤表现:损伤表现:站立不稳站立不稳站立不稳站立不稳, , 运动运动运动运动病(晕车、晕船)消病(晕车、晕船)消病(晕车、晕船)消病(晕车、晕船)消失失失失 位置性眼震颤位置性眼震颤位置性眼震颤位置性眼震颤(positional nystagmus)(positional nystagmus)29( (二二二二)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脊髓小脑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spinocerebellum)· · 结构:结构:结构:结构:蚓部和半球中间部蚓部和半球中间部· · 功能:功能:功能:功能:协调运动协调运动协调运动协调运动, ,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 , 倒置性安排倒置性安排倒置性安排倒置性安排 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 (占优势占优势占优势占优势), ), 倒置倒置倒置倒置 后叶中间带:易化肌紧张后叶中间带:易化肌紧张后叶中间带:易化肌紧张后叶中间带:易化肌紧张, , 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 损伤表现损伤表现损伤表现损伤表现 : :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intention) 小小小小脑性共济失调脑性共济失调脑性共济失调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cerebellar ataxia), 肌张力肌张力肌张力肌张力↓ ↓( (三三三三) )皮层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小脑(corticocerebellum)(corticocerebellum)· · 结构:结构:结构:结构:后叶外侧后叶外侧后叶外侧后叶外侧部部部部大大大大脑皮层脑皮层脑皮层脑皮层→→脑桥核脑桥核脑桥核脑桥核→→皮层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小脑→→齿齿齿齿状核状核状核状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外侧腹核→→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 功能:功能:功能:功能:参与形成运动计划和编写运动程序参与形成运动计划和编写运动程序参与形成运动计划和编写运动程序参与形成运动计划和编写运动程序 在在在在精巧运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精巧运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精巧运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精巧运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 · 损伤表现损伤表现损伤表现损伤表现::::精巧运动受损精巧运动受损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