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内外古诗鉴赏.doc
8页课外古诗鉴赏一、 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冇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冇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人河奔腾着东流入人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 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白白悔恨了阅读训练】(1) 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布:散布;徒:空)(2)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字,表现出人们对白然法则的无能为力恐)(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 的思考,授终得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辍的结论 (人生价值)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 有所作为惜时劝学)写法有何特点?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二、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阅读练习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3) 请从“娥”与牆”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5)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6) 诗人在诗中流霍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叨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 景少近景,静态为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彖,(1分)景 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4)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粕神归宿,(1分)乂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 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们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上,引为神交密友2分)5)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6)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 的落寞心绪。
三、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 )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3分)(2 )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 尽:用完,没有;(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己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 久1分)(2) 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 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应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彖极其壮阔2、 品味"蒸"与“撼"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口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 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3. 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4.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3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五、 黄鹤楼 崔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答案:在阳光明媚的口了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町见评 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2分,语言牛动1分2.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 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 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送友人》阅读答案及鉴赏六、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颈联“浮云游子意,落FT故人情〃中的“浮云〃、"落FI〃的意象写岀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尾联“挥手口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答案:①“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呗IJ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②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 渲染了伤离別Z情七、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冃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彖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 上的积极精神刘诗中的〃鹤〃,在秋H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主 态度另:①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Z悄〃,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①落叶、悲鸿、衰草、枯木八、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考题链接:1、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妙在哪里?2、 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答案: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 改,由一个曲而换成另一呦而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 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 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來了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口山林熊鹿图这 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 以“含不尽Z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3.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杲象2分)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 爱欣赏之悄.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2分)4. 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彖: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彖到山野人家;(3分)含蓄表达出诗人的 喜悦心情,与诗歌首句照应,余味无穷2分)(意思对即可)九、《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发挥想彖,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山下溪水潺淤,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评分:景物全1分,适当合理想象,语言优美1 分2.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苛求字字对应3. 冇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 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4. 词的上阕描绘了-•幅什么样的画而?是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叔述3分)答案:3..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 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人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 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4.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娥图2分)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1分)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 ⑴不自哀: ⑵尚: ⑶戍: ⑷後阑:2.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3. 〃夜阑卧听风吹Fl『一句语意双关,丿应怎样理解?4. 〃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5、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2分)参考答案:1. ⑴口己不感到悲哀. ⑵还 ⑶守卫 ⑷深夜2. 询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 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3. —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 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4.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5、“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
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 跚,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分)课内古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木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1) 我选:(2) 赏析: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Z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耍同答4分)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答案:1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人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II的 形彖2)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2答案: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人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 “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甌三是''荡胸 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 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答出其小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3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了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
